...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国内·国际新闻
 最近更新
  • 12万以上个税政策下月出
  • 墨西哥湾海域的两个钻井平
  • 浙江省委传达贯彻党的十七
  • 胡锦涛对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
  •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 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扬州开通“水上公交”
    扬州开通“水上公交”
    “姚明纪念章”在北京发售
    “姚明纪念章”在北京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嫦娥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发射15天后才踏实

      绕地卫星,星际飞行器,绕月卫星,这是嫦娥一号卫星奔月旅途中将要扮演的三个角色。

      “嫦娥一号”能否顺利完成探月任务,万众期待。本报就此对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和卫星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孙辉先进行了采访。

      进入环月轨道就算成功,一个月后出第一张科学图

      记者:整个工程哪些阶段称得上是关键点?

      叶培建:首先当然是发射。发射以后有几个关键项目,包括星箭分离,太阳翼展开,天线展开等。这些做完后,我们会略微松口气。

      从“奔月”到环月的过程中,调相轨道的几次工作包括一次远地点点火、三次近地点点火,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然后就是朝着月球飞行的114小时旅程;到了月球之后,再经过三次制动,进入环月;之后就是各个有效载荷的打开,有的是半路就开了。那时,也就是从发射起大概15天以后,我们心里才能比较踏实。

      记者: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宣布成功?

      叶培建:有两次关键点,一个是经过三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200公里的环月轨道,我们就能宣布基本上成功了。因为最难的就是环月,从工程上来讲,进入到环月轨道就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第二就是有效载荷开始工作,出图了,证明我们的科学目标也实现了。那就是完全成功了。这两个节点是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

      记者:环月和探测成功哪个标志性更强?

      叶培建:这个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也没有认真比较过。我个人认为,环月成功标志性更大。因为我们实现了从地球门口走到月球门口。科学探测仪器在月球表面探测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有很多新的东西向世界宣布。但相比较的话,进入环月可能是更有标志性。

      记者:什么时候会传回第一幅图片。其他科学目标完成和数据的汇总大概要多久?

      叶培建:传图片略微晚一点,传其他信息就要早一些。因为飞行姿态的问题,卫星上去之后并不是正飞状态,还不能作图,但其他的数据马上就会传回来。

      孙辉先:大家都希望看到图片,但是相机开得会比较晚,必须等卫星所有的状态都正常了以后,光照条件也合适了才打开。按照现在的发射过程,大概是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卫星寿命到期后可能会尝试落月

      记者:有效载荷进入太空,一旦打不开或者出现故障怎么办?

      孙辉先:我们当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事情,但也做了充分的工作,相信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但是,航天事业毕竟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很多预案。在天上一旦仪器发生故障,有抢救措施,比如关机再开机,有些设备是带备份的。另外,有的科学目标不是一台仪器就能实现,万一有个别仪器损坏,我们还有其他仪器来完成目标。当然,这样就会有一定的欠缺。

      记者:关于卫星使用后的回收问题,是否已经有了考虑?

      叶培建:嫦娥一号卫星的寿命是一年,我们希望它能良好运行,并延长寿命。我们还准备了一个嫦娥一号B星,如果嫦娥一号卫星运行得很好,将对B星进行改造,提高水平。

      嫦娥一号卫星不能回收,我想以后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变成月球轨道上的垃圾。另外我们也在设想,因为将来的二期工程要去落月。落的时候,轨道要从高轨道变成低轨道,然后落到月球上面去。所以我们也在考虑利用嫦娥一号卫星生命的最后时间去试试落月。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记者 廖文根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