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绍兴:培养3万纳税人的“
  • 莒县:农产品外销一路“绿
  • 大兴:西黄垡村八成村民网
  • 上虞:在全国招揽“候鸟博
  • 盐城:实施四大硬招促“减
  • 静海:注重技术创新助推经
  • 十七大代表周小川接受媒体采访
    十七大代表周小川接受
    坐着轮椅的十七大代表
    坐着轮椅的十七大代表
    带来孙媳妇做“翻译”
    带来孙媳妇做“翻译”
    最老
    "最老"劳斯莱斯将被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平果:民生关怀倾洒普通百姓

      如今在平果县,最贫困的人群吃穿不愁,孩子读书无忧,孤寡老人颐养天年,大多偏远农村农民治病可“报销”,在县城打工农民还可住上“廉价房”……

      关注贫困群体,关注最普通老百姓的生计,成为平果县每个部门的职责和政府每个干部的第一牵挂。全县130多个部门,分别包干到96个贫困村,而1530多名县乡干部,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普通干部,每人联系1~3户贫困户,和贫困群众攀亲结友,结对帮扶,不脱贫不脱钩。目前,这些贫困农户中已有85%以上脱了贫。

      平果全县4700多名五保对象,是社会贫困群体中的最贫困者。几年来,该县在适当提高五保人口供养标准的同时,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在全县兴建173个五保村和13个敬老院,1600多名五保老人到五保村安度晚年。平果成为全区第一个村建有五保村的县,受到国家民政部的肯定。就连贫困户亲属过世殡葬,都有1000元左右的补助,解决了农业人口、城市下岗工人、特困人员等无力支付火化所需的基本经费。

      平果县的民生关怀,到处透出浓浓的人情味。他们创新思维,千方百计为普通老百姓办事。五保村建设、创办县级大学城区、少数民族危房改造、集中办学、实行“两免一补”等都走在广西之前,农村低保、城市失地农民低保成为全区的示范县。作为全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3个试点县之一,四年来,该县共拿出420.051万元补助资金,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81%。而90%以上的瑶族等贫困户农民,在该县实施的“少数民族危房改造”活动中告别了危房。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该县通过政府调控手段于今年3月在实施“农民进城生活小区”建设,为打工农民在县城建设廉价住房,目前已建978套,平均每平方米售价不超过800元,比市场价低一半以上。该县决定2008年底前再建9000套廉价住房,让在县城打工的农民基本上都能有房住,目前有两处、约可建6000套廉价住房的小区已经落实地段。仅此项,该县城镇人口将可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1/4。此举既使打工农民居有定所,又可提高城镇化水平。

      经济的落后根源在于教育的落后。平果县更着眼长远,千方百计提高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农民的教育水平。该县大胆创新办学思路,他们在5年前就实施“集中办学”,集中财力加强硬件建设,扩大县城初中教育,做到只要愿意在县城读初中即可以就读,让最贫困而边远的农民子女都有机会到县城读初、高中,如今全县在县城读初中的孩子比例高达70%多,大大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该县提前两年,在全县推行“两免一补”,在县城为外出打工农民子女开办“留守儿童”助学,700多名“留守儿童”得到免费上学;至今,全县教育“两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另外,该县今年多方筹款230万元,资助524名贫困生,确保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
    来源: 广西日报 作者: 黄文生 苏秀冬 韦蒙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