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崇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
  • 安吉:企业进入全新节能时
  • 蓬莱:护农保秋种 开展农
  • 临淄:短信激活党员干部现
  • 招远:开展食品专项整治
  • 武鸣:着力建设沼气生态家
  • 风筝寄情十七大
    风筝寄情十七大
    秋天的约会
    秋天的约会
    动物园里的猪明星
    动物园里的猪明星
    互联网出现怪病毒
    互联网出现怪病毒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瑞安:民营大市再谋新篇

           作为“温州经验”核心的“温州模式”早已名扬天下,并为国内城市竞相借鉴与学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位于浙江温州南部、拥有一个好听且喻意深刻名字的瑞安市正是这一模式的主要发祥地。 

           今年时值瑞安“撤县建市”20周年,站在新征程上,已承载起温州经济领头雁使命的瑞安再为区域经济发展谋篇布局,志在成为温州都市经济圈的南翼中心城市。 

           “今后5年,我们要把瑞安建设成一座经济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的城市,打造实力瑞安;把瑞安建设成一座风貌日新月异、文化绚丽多彩的城市,打造魅力瑞安;把瑞安建设成一座创新氛围浓厚、发展生机无限的城市,打造活力瑞安。”市委书记葛益平说,最终要把瑞安建成一座群众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和谐的城市。 

           被民营经济改变的千年古城 

           瑞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新石器晚期,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置罗阳县,吴宝鼎三年(公元268年)更名安阳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称安固县,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改名瑞安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瑞安撤县设市。 

           撤县建市20年来,瑞安凭借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紧抓发展民营经济这条主线,在温州率先迈出经济腾飞之旅,成为国内经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使千年古城焕发新机。 

           截至2006年底,瑞安登记在册的私企4904家,个体工商户42128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556家,民企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5%。 

           与温州给外界的印象一样,民营经济已成为瑞安经济血脉的心脏:作为就业的主要平台,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3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99.7%;作为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市税收收入的91.7%和居民收入的95%来自民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企实现工业总产值600.6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6.8%。 

           如果要考察温州人的财富,瑞安是最佳样本。2006年,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6699元,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明显,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84台、移动电话241部、汽车23辆。 

           “这些都说明,改革开放近30年,瑞安撤县建市20年,瑞安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市长蒋珍明说。 

           民营经济带来的脱胎换骨之变,更坚定了瑞安的信心和决心。蒋珍明表示,在推进民营经济新发展过程中,瑞安将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其中,政府将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要素、完善政策、优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激活民企活力,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做到四个提升:以创新求提升、以集聚求提升、以整合求提升、以集约求提升。” 

           “三主六大”的产业格局 

           借助飞速发展的民营经济,瑞安已形成三大主导产业与六大块状经济。“三主六大”的产业格局使瑞安三次产业结构由20年前的38.6∶39.5∶21.9,调整为2006年的3.9∶54.1∶42.0,并使其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步伐越走越稳健。 

           三大主导产业分别是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在汽摩配上,瑞安可生产包括发动机在内的3000多个品种,“全国道路上行驶的每一辆国产汽车、摩托车里面,都有瑞安产的零配件”。 

           瑞安机械工业面广量大,品种齐全,其中印刷包装机械、制药机械、建筑机械、电机换向器等产品已形成国内生产基地。 

           瑞安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发展,初步创立了以华峰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的产业体系。目前,华峰集团生产的聚氨酯鞋底原液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革用树脂占30%,氨纶占20%。 

           数据显示,2006年,该三大产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29.88亿元,占瑞安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6.1%,同比增长23.84%,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六大块状经济分别是针织、制鞋、眼镜、服装、工艺品与箱包,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制鞋与眼镜。目前,瑞安胶鞋日产能力200多万双,占全国总量20%,皮鞋日产量30多万双,占4%;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繁华地段,凡是有眼镜店的,80%以上是瑞安马屿镇商人在经营,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以上。 

           在巩固既有产业优势基础上,瑞安还尝试寻找新的发力点。据了解,近几年,该市注重推进产业链的延伸拓展,立足产业实际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发展了以恒基伟业等为龙头企业的IT产业;同时,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临港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未来5年,瑞安将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追梦温州南翼中心城市 

           而今迈步从头跃。“撤县建市20周年”既是瑞安经济社会成就的里程碑,又成该市新一轮发展的起点。在此关键时刻,瑞安计划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温州都市圈的南翼中心城市。 

           事实上,这一目标也是浙江和温州对其的期许。去年初,“构建温州都市经济圈”被写进浙江“十一五规划”,正式上升为全省重大战略任务,而瑞安无疑是其中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去年2月,在葛益平就任瑞安市委书记时,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曾对瑞安发展提出要求:“立争先之态、有强攻之力、造鼓劲之势,继续走在温州乃至全省、全国前列。” 

           “瑞安具有协调发展的态势、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等比较优势。这使得瑞安正面临一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葛益平说,“如何打造争先之态?瑞安将大力实施重镇强乡、外向带动、科技强市‘三大战略’,推进‘行业促兴计划’,立足于瑞安的优势,实现发展。” 

           “重镇强乡”战略意在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外向带动”战略是指更加重视“民外合璧”,拓展招商领域,通过招商选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强市”战略指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引导企业以“腾笼换鸟”思路,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加强产品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而“行业促兴”计划,则是对每个特色优势行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三大主导行业优势突出和其他传统特色行业充满活力的格局。 

           与此同时,瑞安还将加快城市化推进步伐,按照“拉开大框架,接轨大温州,促进大发展”的要求,强势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 

           据介绍,在交通设施方面,瑞安突出“三线联动、接轨温州”。在抓好甬台温高速公路、104国道线改造建设的同时,抓好南塘大道瑞安段、滨海大道瑞安段和高桐公路建设,形成全方位承接温州大都市区发展辐射的态势;在推进区域联动发展上,着力形成“中心突破、跨江发展、中部崛起、山海并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塘下中心区、莘塍中心区、瑞祥新区和飞云南市区的建设。 

           数字瑞安 

           20多年风雨兼程,凭借“温州模式”特有的张力与活力,瑞安日渐成长为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强市。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9.41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总收入32.59亿元,同比增长18.5%;工业总产值620.8亿元,同比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12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1.8%;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已分别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第42位和第19位。 

           “国字号”金名片 

           实力雄厚而独具特色的产业格局,近年来使瑞安收获了一张张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名片。截至目前,该市已先后获得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中国男装名城、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胶鞋名城、中国工艺品生产基地、中国包装机械城、中国锻造产业基地等8张国家级生产基地的金名片。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 记者 徐益平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