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正在共同探讨单晶硅抛光片生产线技术。张国友摄
对抛光片进行质量检测。
1万吨水泥的价值,还不如1吨单晶硅。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爆发性地发展,触动了这个浙西小城的神经。硅产业污染小、收益高的特点,更在“生态立县”战略的背景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扶持。于是,这里的许多民营小企业纷纷转身,进入这一既赚钱、又能与环境友好相处的产业领域。
他们的观念是,生态本身是一种资本,拥有生态也就拥有了财富。
关闭180家污染企业的“壮士断腕”,百姓们最能体会到的,是更好的空气和水源。而洁净的空气和超纯净水,也正是硅材料生产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开化的生态环境改善之后,极大地降低了这里硅材料企业的净化成本,许多硅材料和与硅产业相关的投资项目,也因此更愿意入驻开化。这成了开化的另一种“生态红利”。
告别粉尘,突然发现离环保概念这么近
一个水泥厂的“生态转身”
每个月的收入更高了,不是让工人郑建法最高兴的,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工作环境。告别了工作多年的水泥厂,他的脸色也红润了许多。这样炎热的天气,他天天都能在空调房里上班,远离了呛人的粉尘。
郑建法现在上班的地方,是开化县硅宏电子材料科技公司,这个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年产20万吨的水泥厂。
水泥厂最大的污染是粉尘污染,即便是花了几十万元安装了除尘器之后,效果也不好。迫于环保的压力,厂长徐增宏想到了转产。
他和妻子童秋仙花了大半年时间,考察新产品。从脱水蔬菜到塑料餐具,直到发现了单晶硅产品这个“富矿”。直到现在,他还在庆幸这个决定,从事这个行业时间越长,越能体会到它的巨大潜力。
徐增宏的公司生产的单晶硅片,可以用来制作太阳能电池,用这种电池,就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是眼下最火的绿色能源产品,“最宽泛的应用是,在欧美国家迅速兴起的太阳能储电站”。如果是空间利用太阳能级的硅晶片,就会被应用于航天、航空、气象卫星等领域。
徐增宏自己也没有料到,他会突然离环保概念如此接近。
以前办水泥厂,徐增宏打交道最多的是环保部门的干部,不是来检查,就是通知他某项排放指标超标,整天陪着笑脸,还为周边居民侧目。现在,他不仅没有再污染环境,还分享着生态带来的“红利”。
2004年末,徐增宏购进了第一台电子炼化炉之后,加工硅片的炉子就一增再增,到今年已经扩充到了8台。
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急剧提高,世界各地开发太阳能的产业爆发性增长,这一趋势触动了这个浙西小城的神经。这里的众多企业主和周围的老百姓,正在开始享受到硅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1万吨水泥,价值不如1吨单晶硅
农民都会算的一笔生态账
1万吨水泥的价值,还不如1吨单晶硅;一个工人,可以创造的产值将近100万元。47岁的徐增宏,越来越体会到硅产业给他带来的甜头。而他的水泥厂,早就成为过去。
从水泥厂的装包工做起,徐增宏后来成为厂长,一当就是12年。水泥厂效益最好的时候,一年的利润也只有200多万元。这个“大进大出”的行业,让身处开化山区的徐增宏,经营起来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而钱塘江源头的生态保护责任,又让他煞费苦心。而他后来选择的硅产业,与这个地方似乎天生有着契合的特性。
无需大规模的原料运输,徐增宏已经与十几吨的大货车告别。而因为产业本身污染小的特点,更在政府“生态立县”的背景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扶持。
在开化近年来的工业发展规划里,硅材料是一个重点支柱产业。
做纸板箱发家的徐国六,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金西园科技有限公司,在2000年开工生产半导体硅材料的时候,是当时全县民营企业里的第一家。
当时的开化,只有一家国有企业从事单晶硅生产。没有一个私营企业敢于涉足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行业。“泥腿子”也能玩转高科技?很多人不相信。徐国六的勇气在于,他后来竟然找到了浙江大学的专家,硬是攻克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
现在,他也开始会用专家们的词语来分析过去的得失。“纸箱是低层次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当地的市场小。”
不过,他还是更喜欢用另一个算式,来算一笔账:用5吨重的大卡车拉一车纸箱,才卖两万多元。而放在他面前的一小盒3英寸的单晶硅片,他几乎可以单手托在手掌上。里面一共600片,市场价已经卖到15000元。
金西园公司的年产能力,已经达到了90吨。几年前8元钱一片的单晶硅片,现在涨到了25元钱。公司的销售收入从去年的5000万元,今年猛增到了1亿多元。这样的发展速度,让徐国六也吃了一惊。
每立方米的空间,最多不能超过10粒微尘
低净化成本让企业尽享“生态红利”
浙江大学环境资源学院的教授们,曾经把开化做过一个课题。在这个“生态家园”里,如何开发,才能既守住青山绿水,又能获得金山银山。
他们很吃惊,开化人对环保的重视,完全出于自律。
开化县位于钱塘江的源头,是浙江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地。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一度大办工业,各类小煤窑、小石灰窑、小水泥厂蜂拥而上,曾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影响。
开化县经贸局的工作人员,过去几年经常跑的地方,就是当地的小水泥厂。他们一个一个地关停这些厂,几年下来,关掉了23条水泥生产线。加上一些小化工厂、小煤矿,从1997年开始,10年持续的“绿色行动”,当地关闭了180多家污染企业。
他们还设立了招商引资的“绿色门槛”,严禁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浪费土地类项目。近3年来,共否决了60多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项目。
开化县把这称作是“壮士断腕”。这个县,因此每年损失了1亿多元的财政收入。但是他们更看重“绿色行动”过后,带给开化的生态效益。
在硅产业发展的同时,当地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开化合成材料公司是当地最大的生产有机硅的企业,他们已经把过去只能当废料销售的盐酸、细硅粉等有机硅副产品利用起来,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
作为省划定水环境功能区最严格的地区之一,开化现在的全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到Ⅰ、Ⅱ类标准。全县大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一、二级水平。在全国2348个县(市)生态环境排序中,开化县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名列第16位,大气质量、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列前10名。
老百姓最能体会到的,是更好的空气和水。而洁净的空气和超纯净水,是生产单晶硅片所必需的。据专家介绍,单晶硅片的生产,对空气的要求近乎苛刻。每立方米的空间里,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微尘最多不能超过10粒。
专家说,“开化的生态环境改善之后,极大地降低了这里硅材料企业的净化成本。”这成了另一种“生态红利”。
做铅笔,越来越找不到可砍伐的木料
“硅谷”反思生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开化生产的硅电子元器件、有机硅单体等产品,已经占据全国20%以上的市场份额。眼下,开化县已有单晶硅生产企业16家,有机硅企业20家。年产单晶硅达到了420吨,年产有机硅产品40多种,已经是浙江最大的硅材料产业基地。
“硅谷”的名字由此得来。
以单晶硅、有机硅为主导的生态工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来自衢州市经贸局的数据是,今年上半年,开化的硅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了7.26亿元,利税总额1.3亿元,在衢州市诸多块状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效益也最好。
“生态立县”不是一句口号。
从县里的干部,到乡镇部门的负责人,县里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由几家硅材料企业的老总主讲,听课的人在下面认真记笔记。培训的结果是,县和乡里很多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能说出点硅产业的门道来。
与“九五”期末相比,2005年,开化县的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7.8 %,万元GDP耗水量下降2.3%,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则下降47.5%。这些指标已达到或接近生态县考核指标。
县长金明希望把这看作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他说,开化是欠发达山区,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经济也只能在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他们想做的是,用最小的资源来换取最好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他的观念是,“生态本身是一种资本,拥有生态也就拥有了财富”。
曾经的“铅笔大王”汪昌伟,在这方面感触最深。当年铅笔做得最好的时候,他一年能造出1亿支铅笔,也只有700万元的产值,但要消耗掉3000多立方米的木材。南方已经找不到可供做铅笔的木材了,为了原料的问题,2004年他去东北找原始森林,只有那里面的椴木,才能当做铅笔的原料,但也已经不多了。
生态问题,从那个时候就让汪昌伟碰到了。“木材采伐指标一年比一年少,原材料的价格越来越高。”到了最后,一支铅笔的利润只有2厘钱。
现在他一年生产70吨太阳能硅片,就能卖出1亿多元钱。全县目前16家铅笔厂的利税收入加起来,还抵不上他一家公司的收益。
现在的开化山林总面积2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4%,位居全国前列,被国家环保总局划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当地的生态农业也因此有了不小的名气,“我们还是全省首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县生态办的负责人颇为自豪地说。
他们越来越看重这些“绿色”的标签。
一个农民的想法,也跟国家的技术进步相关
硅产业生态“富矿”期待发掘
“人类踩上月球的第一个脚印,穿的是硅橡胶鞋。”说出这样的话来的,是像徐国六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民。
现在谈起技术话题来,徐国六已经头头是道。他还知道,在人造卫星上,用的就是砷化钾太阳能电池。尽管他的企业的技术能力目前还不能生产出这样的高端产品,但是徐国六依然很自豪,自己从事的行业,会和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产生关联。
他现在考虑的,是怎么用技术来让产品增值。
这一天,他在办公室里送走了来来往往的好几批客商,现在的情形是,买家拎着钱到他这里等货。这个产品的市场潜力,激发了他相当大的创业热情。有了太阳能电池硅片,他还想碰碰集成电路的单晶硅片,徐国六觉得自己还能做的很多。
他把自己的女儿,送到法国马赛攻读“竞争情报”专业。这在当地的农民企业家当中,也算是一种超前的行为。去年,他刚刚花了1200万元,进口了三台国际上最先进的多线切割机。每公斤原料能比以前多出60片,这就相当于每公斤多产出1500元的效益。
他还想生产太阳能电池的组件,在产业链中分享更多的利益。
徐增宏的下一个目标,也是向硅产业的下游挺进,在这个“富矿”里掘取更大的价值。
眼下,这些从农家小院里走出来的企业,已经相继与成都的国家有机硅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这些都和县里的设想不谋而合:用科技的驱动力,开发新产品,形成硅产业的集群。同时进一步完善硅产业综合配套,建立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体系。
这会让他们,离打造真正的“硅谷”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