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盐城:“飞燕”为“韩流”
  • 临沂:积极发展节能公交
  • 慈溪:500领导干部与外
  • 余姚:泗门率先实现新农村
  • 徐州:用温情重塑“城市性
  • 织金:少普“三结合”推进
  • 流光溢彩的各地夜景
    流光溢彩的各地夜景
    人体彩绘吸引游客
    人体彩绘吸引游客
    浙江各地备战“罗莎”
    浙江各地备战“罗莎”
    新人举行空中婚礼
    新人举行空中婚礼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振东大厦4楼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江阴:民政为民 以民为本

      “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五好”是建设“幸福江阴”的目标。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共创和谐江阴、幸福江阴,政府就要先管幸福指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江阴市民政局始终坚持的为民服务理念,也留下了江阴民政局尽力为民服务,全力建设幸福江阴,营造和谐民生的坚实足迹。

      江阴市民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幸福江阴”的要求,全力打造强势民政工作、全心履行为民解忧之责,把解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社会优抚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送温暖、解忧愁、维权益,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想,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

      江阴市委、市政府领导始终把民政事业纳入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该局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让群众满意、基层满意、政府满意,现在,群众来机关办事,干部们热情接待、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为进一步增进广大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市民政局专门设立了部门扶贫帮困制度、干部结对帮扶制度,通过深入群众,面对面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密切与群众的关系。

      完善救灾救助体系。江阴市民政局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明确责任确保灾害救助及时,建立了救灾工作快速反应体系,以分级管理、严格救灾救济款物管理为基础的紧急救援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给传统的救灾救济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社区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了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灾害发生后,及时做好查灾核灾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等工作。近年累计下拨救灾款近300多万元,重点用于解决灾民生活困难、因灾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和损坏房屋的修缮补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江阴大家庭的温暖。

      完善城乡低保工作制度,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该市自1997年施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施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坚持城乡统筹,动态管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至2006年末累计已有134142人次得到保障,累计发放保障补助金1.1亿元。该市1998、1999年连续两年把此项工作列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007年再次将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农村保障标准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该局以规范的运作程序,完善的配套措施,分类的施保政策,形成了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案:一是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调整城乡低保标准;二是根据家庭成员变化和经济收入的增减按时调整保障对象;三是保障补助金逐年增加。

      认真抓好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工作,保障特困户安居乐业。农村低收入户危房改造工作,是该市近年来的一项重点突破性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年度部署,在2003年危房改造的基础上,他们把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纳入常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由一把手局长担任组长的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全市的特困户危房改造工作。成立了由副局长为组长,民政、财政、监察部门为成员的工作指导小组,分别负责对各镇的特困户危房的确认,改造过程中的检查,改造结束后的验收。各镇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操作程序,及时张榜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不留后遗症。4年来,共投入2761万元改造危房1027户2114间。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赞扬和普遍好评。

      全面落实养老政策,切实改善五保供养条件。加大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力度,是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逐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必然要求。各镇、村(社区)都建有一个设施齐全、软件配套、档案资料、室内布置符合标准要求的老年活动中心(室)。近三年来,市镇两级陆续投入经费共8000余万元,全市现建有敬老院25所和老年公寓1所。老年活动室481个,市老年大学1所、镇级老年学校23所、村(社区)老年学校分校338所,老年人入学率占老年人口的12%以上。多年来,江阴市民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加强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积极开展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活动,提升全市老龄工作水平,在老龄组织网络化、老龄工作法制化、老年福利系统化、老年设施现代化、老年活动经常化、老年管理规范化等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2005年跨入了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的行列,2006年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的荣誉称号。在领导的重视下,促进五保敬老事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把五保敬老事业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来抓,并列入市政府目标管理项目,作为对民政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目前,该市有15个镇4个办事处,共有五保户871人。

      历年来江阴市退役士兵的安置率均达到百分之百,为退役士兵提供了有力的生活保障。1989年、1992年江阴市及民政局曾先后两次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先进单位。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完善的今天,为了一如既往地做好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江阴市与时俱进,及时转变安置观念,调整安置策略,改革安置办法。早在1998年冬季开始就退役士兵安置进行大胆改革创新。10年来,江阴市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性安置到市场经济时期试行、推行、实施的有偿安置、货币安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0年来,江阴市共接收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6216名。市、镇两级财政共发放有偿安置补助金966.4万元,一次性货币安置补助金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金8040.03万元。

      当前,针对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住房的实际困难,江阴市政府多次提高抚恤补助和优待金标准,确保了优抚对象的生存权和生活质量。从1993年起,江阴市就实行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十多年来,该市“三属”、在乡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抚恤补助标准分别提高了4.16倍、3.36倍、4.62倍、4.24倍,共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7268万元。

      在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慈善总会经过周密部署,于6月12日起发起以“弘扬炎黄精神,建设幸福江阴”为主题的“千企万人慈善大行动”。第一阶段战役以动员企业认捐慈善冠名基金为主要内容,全市有340多家企业认捐慈善冠名基金,全市认捐企业慈善冠名基金总额达到9.40亿元,全市慈善基金总量突破10亿元大关,不仅实现了该市慈善基金募集的历史性突破,而且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县级市一次性募集慈善资金最多和基金盘子总量最大的记录。“千企万人慈善大行动”首战告捷,不仅营造出浓郁的慈善氛围,而且全面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公民责任”意识,为第二阶段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江阴市慈善事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机制的创新、宣传的造势,从而形成浓烈舆论氛围。为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加大党政推动引领、舆论鼓动引导、典型带动引路的力度。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到挂钩劝募企业,宣传慈善事业的意义、作用,宣传企业投身慈善事业对社会对企业带来的益处,宣传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而有效地调动了企业认捐的热情和积极性。市慈善总会举办大型慈善专场文艺晚会,把身边爱心善举的典型事迹搬上舞台。市委宣传部组织一报两台精心策划,开辟了“勇担社会责任报告”、“共建诚信社会”、“幸福江阴·慈善大行动”等系列报道,开辟慈善专栏和网上市民论坛,对热心投身慈善事业,积极回报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重点宣传报道。在企业慈善冠名基金认捐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热心慈善事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和企业家,形成了大型企业集团、骨干企业率先行动主动挑重担,中小企业不甘落后争相献爱心的大好局面。
    来源: 新华日报 作者: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