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国内·国际新闻
 最近更新
  • "罗莎"可能在浙沿海登陆
  • "十一"黄金周第5号旅游
  •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称台当局
  • 诺贝尔奖各奖项结果8日起
  • 中央气象台发超强台风"罗
  • 明起北京铁路将迎来返程的
  • 流光溢彩的各地夜景
    流光溢彩的各地夜景
    利奇马
    "利奇马"海南卷走5
    比基尼小姐比赛
    比基尼小姐比赛
    闹市中的空中特技
    闹市中的空中特技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振东大厦4楼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超负荷考验 黄金周景区"爆棚"现象透视

           黄金周出游再度上演火爆场面。来自全国假日办的信息说,北京故宫连续四天接待量超过最大容量,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景区的接待量超过了最佳容量……一些著名景点纷纷喊“挤”。

     

     

    2006年1月5日拍摄的故宫太和殿。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国家经济形势向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长假期间名景名胜“爆棚”似乎在所难免。交通“超负荷”,景区“超负荷”,服务“超负荷”……考验着每年三次的“黄金周”。

     

           交通不堪重负:列车、飞机、大巴围着景区“团团转”

     

           国庆黄金周,每天21趟列车、近40个航班、约1800台旅游大巴围着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团团转”,各类交通工具每天将2万余名游客送来。

     

           10月2日,在吴家峪门票站外,记者见到,自驾游车辆一大早就占领了一个大型停车场。各种旅游大巴则沿着不同方向的公路摆放,每条路都绵延数百米。张家界环保客运公司董事长罗选国在汽车运行监控室里接受记者采访说:“虽然多年没有出过大事故,司机也都训练有素,车辆装备有卫星定位和电视监控,但人流基数太大,安全问题仍是我们最大的精神负担。”

     

           在黄石寨索道站,直到下午4时,排队的游客仍一眼看不到头,他们要等上两个小时左右才能上缆车。为了防止游客情绪焦躁、失控,景区不得不在一些站点搭起了大舞台表演民族舞蹈。

     

           张家界旅游局局长丁云勇说:“‘进来容易出去难’已经成为全国风景名胜区普遍的交通瓶颈。以张家界为例,游客返程可选择的始发列车只有2趟,飞机每天也只能运送大约2000人出港,除了自驾车游客,余下的就只能挤旅游大巴。”

     

           为了防止黄金周期间堵车,张家界市将所有机关车辆钥匙集中管理,非公务活动不派车,政府单位、停车场对游客免费开放。

     

           一位旅游专家在肯定政府这种做法的同时,认为这恰恰是机制存在缺陷和市场不成熟的表现。需要书记、市长上一线当“服务员”,行政人员、公安武警围着旅游转,说明“脉冲式”的人流压力让正常的旅游工作机制受到冲击。

           景区“超载”:现象背后的“得”“失”账

     

           10月2日,正在大修中的故宫涌进了9万多游客,客流量达到了最大接待容量的两倍。为了应付超大规模的客流涌入,故宫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增开东华门临时售票窗口和进口,在午门外广场增加临时售票车和流动售票车;临时对天府永藏展、弘义阁等展厅实行控制措施。

     

           随着散客、自助游越来越火爆,著名景区“最大容量”屡屡被突破,相关景点疲惫不堪。

     

           专家慨叹:我们只盯着黄金周带来的门票收入账,为何不算算因景区“超载”而带来的损失账?

     

           河南云台山景区黄金周期间日游客达到五六万人,超过最佳接待量20%以上。为缓解游客激增对环境的破坏,环卫工作人员比平时增加一倍。垃圾平常一车就可运走,节日期间就增加了五六车。

     

           “超负荷接待,表面看门票收入多了,但从长远看,景区效益很难说是赔是赚。”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李杰说,云台山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不得不减少原来的绿化面积,加宽道路,修起栈道,破坏了山体植被。为满足游客节日期间的住宿要求,修武县近两年不断修建各类大小旅店、宾馆,即使这样,黄金周有时还不够用,黄金周过后却又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信息不对称是游客‘爆棚’的一个突出问题。”李杰分析说,近两年每到大假前,一些景区宾馆价格和机票折扣迟迟不肯出台,为的是获取最大利益的定价标准,旅行社的旅游报价也成了未知数;还有的景区接待能力不足,却不肯暴露“家丑”。无法预知信息的旅游者蜂拥而入,由此造成的畸形“商机”又进一步助长了一些相关企业的短期行为。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问题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说,“人满为患”被一些发达国家视为破坏景观生态的严重现象,我国出现的黄金周“景区超载”,会过度消耗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对景区造成重大损害。一些名胜古迹或坍塌或损坏,与其说是岁月的侵蚀,不如说是过度的游客量和垃圾污染使得它们不堪重负。

     

           “黄金苦旅”:花钱买罪受

     

           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组织员工在黄金周期间赴九寨沟游玩,半夜12点多的夜班飞机到成都,入住酒店后已近两点。为了避免路上堵车,导游提醒,原定7:30出发改为6:00出发。结果,睡了仅两三个小时,游客就被叫醒,迷迷糊糊地上路了。一路拥堵,到九寨沟时已是晚上9点多。由于路上耗时太多,导游原来设计的“回扣”项目被省掉,态度也不好了,不管游客自己去休息。谁知,宾馆又突然通知,因客人太多,原订的标准间要调成三人间。每人25元的用餐端上桌子,清汤寡水,难以下咽,许多人只好回房间泡方便面。

     

           一些游客向记者抱怨,黄金周期间出游,行路难、住宿难、用餐难、购票难,简直变成了“黄金苦旅”。北京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李小姐告诉记者:“真为黄金周期间去哪儿玩犯愁了。著名景点全都人满为患,旅游最基本的要求——照相都成了大问题。以前是没有时间去较远的地方旅游,有了黄金周,旅游却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谢凝高教授表示,当前“景区超载”可谓害处多多。景区有限的服务能力,一方面难以满足短期增多的游客需求,从而造成服务质量滑坡,以至于“花钱买罪受”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二是会给游客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由于“疲劳”接客,一些游乐设施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增大,特别是在人挤人的景区里,极易发生事故。

     

           交通拥堵,门票涨价,服务质量下降,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旅游老问题,然而人们为何还是乐此不疲呢?九寨沟一位游客的回答颇有代表性:全年就三个黄金周才有成“块”的休闲时间出远门,“要是我自己能决定休假时间,才不在这种时候出门受罪呢。”

     

           破解难题:景区探索“新办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超过最大接待容量的云台山景区,在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指挥下,游览秩序相对井然有序。

     

           在云台山景区总控制室,指挥长坐在指挥台前就可以从大屏幕上看到景区内169个景点和沿途关键点的现场画面。红石峡景点人多了,就立即通过车载GPS定位系统和通讯系统,向相关的景区观光巴士司机发布指令,将游客分流到游人相对较少的景点。

     

           为有效控制人流,九寨沟实施了“游客限量分时进沟”。目前每日进沟的游客一般限制在1.8万人次以内,在8点30至9点30的游客高峰时段,每个时段限售3000张门票;通过网上订餐,科学实施分时用餐,解决高峰期用餐拥挤的状况。

     

           但专家认为,在严格执行游客最大接待量监管办法的同时,采取错时休假制度才是解决黄金周旅游问题的“治本”办法。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光伟说,中国人口多,休闲旅游时间过于集中会造成在相对时间里吃、用、行、游、娱等各个环节资源的高度紧张。在黄金周带来景区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票价上涨、服务质量下降、购物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和推广带薪休假、分时度假等方法。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 陈芳 苏晓洲 郭久辉 丛峰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