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产的传统经典药如痱子粉、足光粉、开塞露为何越来越难觅踪影?最近,沪上不少市民又在为购买便宜的经典药而奔波于各大药房。记者调查后发现,有的药已改头换面以昂贵的身价露面;还有一些药因为价格太低廉,低利润令药厂、药房都纷纷“敬而远之”。
跑十几家药房没买到便宜药
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的黄雪梅住在虹口区四川路。一直以来,黄阿婆便秘问题很严重,十几年来她就用上海生产的开塞露来解决“出口问题”。“才一元多钱一支,价廉物美。”黄阿婆告诉记者,“不过最近跑了几十家医院、药房都摇头说没有,只有外地生产的。一名药房营业员还说现在谁还卖这种药啊?那么便宜,根本没有利润。”无奈之下,黄雪梅让住在长宁区的女儿在她家附近购买后带过来。但是,每碰到女儿生病或是出差无法买药的时候,黄雪梅只能干着急。
昨天,记者也到几家药房寻找上海产的开塞露。延安西路上的一家药房营业员告诉记者,已经很久不卖了。浦东东方路的一家大药房的营业员则告知,成人用的开塞露,“上海产”的和“外地产”的,都脱销了,只有婴儿用的开塞露有货。
面临尴尬的廉价药,还有国产老药氧化锌软膏。47岁的沈先生直肠癌手术后,人造肛门与皮肤接触部分伤口无法愈合,用了很多进口药,也一直没有效果。有人建议他用一用国产老药氧化锌软膏。最后,沈先生的家人在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的库房里找到了氧化锌软膏。沈先生用了以后,伤口很快就结痂了。
江浦街道医院一位医生介绍,氧化锌软膏虽然是个老药,但是对褥疮、湿疹以及收敛愈合伤口效果非常好,以前医院也有,但是最近不进货了,很多创伤病人很痛苦,却因为没有很好的替代品种,病人只有忍着。记者发现,沈先生用过的4种进口药中,最贵的200元一瓶,便宜的也要40多元一瓶,而氧化锌软膏只要7元一瓶,似乎是无利可图。
“1元药”最易消失
10元以内,特别是1元以内的价格低、利润空间小的药品正在逐步消失:20片才0.6元的扑热息痛、1元左右一瓶的氯霉素眼药水和去痛片,还有市民过去常用的感冒通、痱子水、足光粉、速效伤风胶囊等都越来越难买到。
为了让市民能够买到廉价药,上海开心人大药房等平价药房开出了廉价药房专柜,不过,因为采购不到足够的货源,经济药房的专柜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开心人大药房负责人喻梦青说:“由于利润太低,生产廉价老药的厂家越来越少。为了组织货源,采购人员几乎找遍了全国各地的药品市场。”
某制药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很多老产品的确非常受消费者欢迎,但因为毛利少,很多经营单位不愿经营。消费者四处打听也买不到,纷纷到药厂来求助。事实上,药厂仓库里面的成品很多。除了氧化锌软膏外,比如甘油灌肠剂是非常好的灌肠制剂,对一些老年人,半身不遂的患者被动排便效果相当好,但因为很多医疗单位不了解或者其他原因而不能普及销售。
一家药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招标采购、药品降价使近年来医药行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利润低了,药店肯定不愿意卖,就连生产厂家和药品代理商也不愿意继续提供,所以有些药店放弃销售廉价药。有些药店即使采购属于降价范围内的廉价药品,进货周期也比新药、好药要长。这样一来,降价的药品就很少露面了。”
[相关链接]
“降价死”怪现象:老酒换新瓶
药品降价后,利润大幅下降,就会产生一种“降价死”的怪现象。“老酒换新瓶”是提高药品利润最常用的方法:药品降价———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新药重新审批后高价再上市———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
几元钱的氟哌酸成分不变,换个包装就变成了100多元一盒的新药。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一家大型药厂有多个代理商,当药品被降价后,代理商会逼着制药企业生产档次更高、价格更贵、利润更大的产品。而厂家觉得产品利润接近底线后,也会自动进行“药品重生行动”。药厂和代理商会不谋而合地“保卫自身利益”。
上海首先扶持廉价经典药
本市正在扫除廉价经典药返市的种种障碍,临床紧缺药将首先露面。
去年,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市经委、卫生局、物价局、医保局和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等7家单位共同拟定了《临床紧缺药品生产和供应协调工作制度》,为廉价经典药返市开启“绿色通道”。有关管理部门将联手共同扶持廉价经典药。
据悉,上海市卫生局将定期收集并确认临床确实需要的紧缺药品信息,并及时报市经委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经委根据卫生局提出的需求,协调相关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出临床紧缺药品生产、采购要求;上药集团根据市经委提出的要求,积极组织生产、采购,必要时,邀请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联系外省市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生产企业组织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