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指的是出生于1980年到1989年间的那一群年轻人。这一群体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因而在他们身上有着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一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个性——
最初听到“80后”这一称呼的,是在韩寒、春树、郭敬明等一群文学青年开始发表著作的时候。因为在当时,他们只不过是别人眼里的孩子,作品虽不完美却锋芒毕露,他们也是走入人们视野的第一批“80后”。
说到“80后”一代,也有人把它划分为3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1981年的那一群具有“反叛”行为、做事独立独行的人。这个阶段的“80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听闻过70年代的气氛, 相比于其他阶段的“80后”,他们更显得脚踏实地、默默无闻些;“80后”的另一个阶段,是生于1981年到1985年的,有思想但带有叛逆心理又有点敏感的一群人,这个阶段的“80后”因为整个社会正经历着巨大变化,而又在一成不变的教育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总是令人或惊讶或高兴或痛心……而最后一个阶段的“80后”是生于1986年到1989年的那一群,比起前两个阶段的“80后”,他们更懂得享受,个性也更张扬。
最早开始工作的“80后”如今已经渐渐地在职场站稳脚跟,开始崭露头角并担当重任,成为了某些公司或单位的“主力军”,他们干起事情来很拼命,对新鲜的事物勇于尝试,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供他们享受生活的物质来源,所以很现实。
一
生于1982年的桐乡人罗阳,在上海念的大学,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5年毕业的时候,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回到桐乡这个“小地方”。然而一心想留在大上海打拼的他,去年还是乖乖地回到了家乡桐乡。对于为什么最后要作出这样的选择,罗阳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说,上大学时,他就和同学一起专程跑到陆家嘴,什么也不干,就站在路边看着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于各幢写字楼里的“白领一族”,西装、领带、黑色的拎包,胸前还挂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胸卡,让人心里好不羡慕。于是当初坚决要留在上海工作,觉得自己有能力在上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来,当然还包括一点点虚荣心,觉得回老家太没面子了,虽然在那边也只是在一家小型的外贸公司工作,可是每次回家,亲戚朋友问起来,说自己是在上海工作,心里自然会有一种满足感。
可是慢慢地,这样的“满足感”被现实无情地“摧残”着。当时罗阳一个月工资为3000多元,相比于桐乡来说,有这样的待遇已经相当不错了,可是在消费水平远高于桐乡的上海,这点工资无疑成了杯水车薪,仅房租连水电费、宽带费一个月就要花去2000元左右,余下来的钱只够吃饭。用罗阳自己的话来说,连女朋友都不敢谈。去年过年的时候,罗阳和几个朋友聚会聊天,得知很多人已经买了房,条件好的还有了车,而自己要在上海买房,却连首付款也付不起,最后左右衡量,还是在今年2月份回到了桐乡工作。他感慨地说,还是现实点好,况且在桐乡工作还有本地人优势,回家吃饭睡觉不用交钱,虽然现在每个月工资2000元都不到,但用起来比上海宽裕多了。
二
在“80后”一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挑选工作的时候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对于喜欢的工作就做,不喜欢的说什么也不愿意干,而在工作中碰到一点挫折马上就拍拍屁股走人。这些人的家庭条件往往较为优越,家里不缺钱,所以赚多少工资对于他们来说无所谓,只要那份工作是自己喜欢的就行。今年22岁的王静,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而父母是开服装厂的,家里经济条件很不错,父母亲原想让她留在自家厂里帮忙,可是王静说什么也不愿意,最后只得托人在一家事业单位做临时工,一个月工资只有600元。她说,自己脑子里没有要赚多少钱的概念,父亲每个月都额外补给她2000元,如果不够还可以再向家里要。
对于“80后”一代,网上常常是骂声一片,说“80后”没有修养、浮躁、势利,甚至是社会的累赘。其实,“80后”一代自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正如桐乡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爱秀所说的那样,“80后”一代不是没有优点,而是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一代。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性也张扬,但是责任感、感恩意识较淡薄。这一代人在工作和对外交往中能力都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信息量也大,知识面也较广,可是怕吃苦、懒惰、不脚踏实地也成为了他们的弱点。
三
“80后”一代在爱情观方面也相对较开放,认为合得来则合,合不来则分,相信爱情是从一而终的人并不多,大部分的“80后”觉得爱情不一定就是婚姻,两个人谈恋爱只要开心就好,结不结婚并不重要。持这样想法的“80后”林伟如今已经换过好几任女朋友了。两人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也就一年多,现在的女朋友只有23岁。林伟说,刚开始时双方感觉都不错,可时间一长就有麻烦了,女朋友和家里人开始逼着他结婚,可是他根本还没有结婚的心理准备,对于“女友”和“老婆”的概念他划分得很清楚,女友只要容貌不错,性格上基本能合得来就行。而老婆就不一样了,不用太漂亮,但要孝顺,要会做家务,要体贴人。今年罗伟已经28岁了,家里人十分焦急,总在催其结婚。但罗伟想到一结婚,家里人肯定又开始着急让他们生孩子,而现在养育一个孩子代价很大,真是养不起呀,所以现在结婚对于他来说不敢想太多,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可也有部分“80后”观念还是比较传统,在“80后”里反倒显得“独立独行”了。今年24岁的高蕾已经结婚4个月了,她和丈夫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丈夫是本地人,在部队当兵,两人结婚前根本没有见过面,只是通过手机聊聊天,通过互相写写信、寄照片的方式联系。这次爱人5月份请假回来,两个人就把结婚证领了,准备年底办喜酒。高蕾说,本来他请假回来是想先订婚的,可是见面后发现自己比他想像中要理想很多,就干脆结婚了。因为在高蕾看来,结婚是早晚的事情。
像这样通过别人介绍、相亲结婚的在“80后”一代里并不多见,因为大多数“80后”对婚姻抱有太多的幻想,也有不少要求,自身条件一般的想找一个条件好的,条件好的还想找更好的。很多“80后”女孩愿意找年纪比自己稍大一点的男友,且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25岁的胡金凌就很现实。她说,她找的男友起码要比她大5岁,要有房有车。找同年龄的很吃力,因为他们往往刚开始创业,两个人要买房还要一起还贷款,太辛苦了。
四
很多“80后”花钱喜欢大手大脚,往往每个月赚多少花多少,甚至花的比赚的还多,有“月光族”之称,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追逐时尚,对吃、穿、住、行都有较高要求。王晓工作两年了,工作第一年就给自己买了一个正品的LV包。她说,今年还要给自己再添置一件“奢侈品”,以前读书时不好意思用父母的钱买,现在自己花自己挣的钱就感觉心安理得了。不少“80后”都有这样的心理,买东西首先看牌子,觉得名牌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位和地位。很多“80后”还会追求时尚,或去健身馆运动,或定期去旅行,或去SPA馆做按摩……
茅盾中学的心理老师周斌对“80后”一代也作了分析。他说,改革开放初期出生的“80后”一代,有机会接触来自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各种新事物,他们乐于接受这些东西,而且适应能力很强,于是很容易跟思想保守的父母产生代沟。社会上也有人认为,“80后”一代是“网络寄生虫”,社交能力在退化。但实际上,“80后”比长辈们更具有社交能力,不但交友能力强、范围广,而且善于跟朋友甚至陌生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对于“80后”来说,消费意识在他们的思想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这种消费不是简单的财富炫耀,而是展现个性和品位。他们崇尚自由随意,消费上更讲究“性价比”,这也许就是“80后”一代的另一大特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