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医药城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园)新厂区。顾祥忠摄
从组建地级市的那天起,泰州就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追赶型城市。
党的十六大之后,该市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力争后来居上的思路更加明确。全市上下积极践行“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理念,加快改革与创新,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开始了全方位奋力追赶。
五年来,该市逐步从长三角城市群中脱颖而出,成为追赶型城市的一个标杆。
打造中国第一的医药城
中国医药产业数江苏,江苏医药产业数泰州。泰州医药产业总量、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位,企业资产利税率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的两倍。
2005年2月1日,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泰州调研时指出:“医药是泰州的优势产业,要集中力量发展。要在泰州设立医药产业园,引进医药产业群,建设中国医药城,使泰州成为中国有名的医药产业城。”
李源潮书记的要求在泰州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泰州市委书记朱龙生说,建设中国医药城是江苏优先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沿江产业布局和全省出口结构高新技术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泰州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泰州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医药城建设,拉动泰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紧接着,中国医药城的各项规划陆续启动,“打造中国泰州医药城”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医药产业大会相继在泰州举行,面向全球的推介招商、引资引智及贸易洽谈活动全面展开,20平方公里的医药城核心——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破土动工。
泰州,开始以非凡的气魄倾力打造中国医药城,努力构建全国最大的医药加工制造基地、长三角地区医药流通信息中心、医药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医药成果转化基地和出口基地。
省委书记李源潮先后4次专题调研指导医药城建设。国家药监局、商务部领导专程到泰州考察。省卫生厅、省科技厅、省工商局等厅局多次到医药城现场办公,全力支持医药园区建设。去年11月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从优化全省产业布局、提升全省产业竞争力的高度,明确将泰州医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中国医药城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医药界的瞩目,各类高端资源纷纷涌入。世界顶级医药研发机构美国加州定量生物医药研究院(简称QB3)、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休斯敦医学中心、中科院、南京大学等国内外30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院和基地;美国加州大学陈帆青教授等30多位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加盟,带来了70多项成果,其中有7个国家一类新药。
两年多来,泰州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中国医药城已初具规模。今年9月底,园区首批10个项目将竣工投产。
打造秀美宜居的文明城
当河水不再洁净,当空气不再清新,当鲜花不再盛开,经济发展再快,GDP增长率再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无从谈起,老百姓也不可能对党和政府满意。
“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市委、市政府给市民的最好福利。”泰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时刻不忘生态建设与环境建设,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一个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
2003年,泰州提出了“五城同创”的目标,即以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总揽全局,同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一轮文明创建热潮随即在泰州大地上蓬勃兴起。
市区最大的公园泰山公园改扩建后免费向市民开放,滨河绿地广场、凤城河风景区等大型公共绿地工程先后竣工,10多处街头游园相继建成,市民出门不足500米就可见到公共绿地。目前,泰州市区建成区绿地率35.44%,绿化覆盖率40.7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2平方米。
水是泰州的灵魂。为了净化水质,美化水系,近3年来,该市通过环保审批否决了300多个建设项目,取缔“十五小”企业339个,市区工业废水排放现已全面达标。如今,泰州已形成洁净、通畅的城市水系和“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独特风貌。
随着“五城同创”目标的顺利完成,一座秀美宜居的文明城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目前,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已位居全省第一,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指标提前达到江苏省小康社会指标要求。
打造祥泰和谐的平安城
泰州,得名于先民对“国泰民安,龙凤呈祥”的祈盼。今天,泰州的决策者们牢记“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理念,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使这片热土更加祥泰、更加平安、更加和谐。
据统计,近3年来,该市共推出了195项创新举措,创造了一系列造福百姓的好制度。干群关系因此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
2003年,泰州市、县、乡三级就开始逐步推广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制度。市委书记每月确保安排两天以上时间,到问题最多的地方去调研,到最困难的群体中去下访。全市20多位市厅级、400多名县处级干部,分赴农村、街道、社区、企业走访。几年来,干部下访过程中收集各类问题4.5万多个,为群众办实事8700多件。这项制度已被新修订的《江苏省信访条例》吸收,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近年来,环保信访问题成为困扰许多地方政府的难题,而泰州却找到了一条解决的新途径。去年4月,泰州在全国率先出台《泰州市环境保护信访听证暂行办法》,并全面推行环保信访听证制度。这一创举通过加强当事双方的沟通,给信访人和排污单位充分的质询、辩论和协商的机会,达到钝化矛盾,寻求最佳解决办法的目的。当年10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各地学习推广“泰州经验”。
打造共建共享的幸福城
“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让普通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在感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从和谐泰州建设中分享幸福。
泰州市委、市政府在关注困难群体方面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在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方面,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003年,泰州制定出台《加快黄桥老区和里下河30个经济薄弱乡镇发展的意见》,堪称该市有史以来对农村和农民扶持力度最大的文件。《意见》提出,市、县两级机关结对扶持薄弱乡镇,用5年时间让这30个乡镇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最薄弱的乡镇兴化市永丰镇由市委书记亲自挂钩帮扶。去年,这30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4%,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0.8个百分点。
为了让更多的泰州人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泰州市政府先后出台政策,将无单位的城镇居民、低保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或给予特殊的救助待遇。其中,将特困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障范围,又是一项全省首创的做法。2006年,泰州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都超过小康目标。
[背景链接]
在实践“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理念的过程中,泰州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至2006年4月间,泰州市GDP实现了总量翻番,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增长了两倍,达155.4亿元;人均GDP达到2.15万元,接近全面小康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3%、47%。
泰州走“发展经济、造福百姓”之路,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去年,“发展经济、造福百姓”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被庄严地写进了泰州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用以指导今后几年全市各项工作。这也是地级泰州市组建十年,第一次提出“发展模式”。
泰州市委书记朱龙生就“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泰州模式”作了进一步阐述:“我们推进经济发展既注重速度、更强调质量;既奋勇争先、更实事求是。我们衡量富民程度既看平均数、更看大多数;既看统计数、更看群众的幸福指数。这才是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华日报特约点评]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教授张颢瀚:作为一个后起的地级城市,泰州确立了追赶型城市的标杆,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突出特色和科学定位。 借助沿江开发战略,依托本地的产业优势,泰州市选定医药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中国医药城,并努力将其构建为全国最大的医药加工基地、长三角医药流通中心、医药研发中心,以及全国重要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基地和出口基地,使医药城具有了新的功能、新的发展平台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龙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泰州市着力打造秀美宜居的文明城、祥泰和谐的平安城、共建共享的幸福城,体现了“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理念,体现了执政为民与和谐发展的理念。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谈镇:行为理念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信念支撑,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观念前提;经济发展的目的只能是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和提高社会公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泰州确立“发展经济,造福百姓”为发展理念,以加快改革和创新为抓手,以着力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为目的,把自己定位为追赶型城市的发展思路给我们展现出较完整的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医药城、文明城、平安城、幸福城一个个追赶型城市的标杆在泰州树立,将使得泰州有理由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经济区的“后起之秀”。
[编后]
发展经济,造福百姓。泰州在打造追赶型城市的征程上,有一盏闪亮的“路灯”,这就是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人民群众正是从宜居文明城、祥泰平安城建设的点点滴滴中,“称”出了决策者心中“民本意识”的分量,进而迸发出强大的动力,共建小康家园,共享和谐社会。泰州的这一亮点,理应成为为政者共同的兴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