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萧山:科学生产降成本 推
  • 东台:“柔性引才”破解人
  • 绍兴:纺织品畅销东盟 出
  • 浦北:十七项工程“领跑”
  • 江阴:510家排污企业停
  • 顺德:400余市民捋袖献
  • 千人分享最大奥运月饼
    千人分享最大奥运月饼
    慈善拍卖
    慈善拍卖 模特助兴
    长江上的搜救演习
    长江上的搜救演习
    内蒙古地质公园开园
    内蒙古地质公园开园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振东大厦4楼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壶关:“顺口溜”里听民生

      “上学买书不交费,住校还补生活费;独生子女双女户,人到六十有补助……”日前,笔者在山西省壶关县小逢善村采访时,听到了一串串反映农村经济和农民心态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就像一面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今农村的新气象。

      “种上大棚菜,家家富得快”

      “种上大棚菜,家家富得快”、“一亩柿子二亩田,结构调整巧赚钱”,这些“顺口溜”道出了壶关县集店乡农民的心声。在乌集头村旱地西红柿示范园的田头,笔者见到“西红柿状元”张何水,他从1988年开始在全县带头种植旱地西红柿,曾创下了亩收入6000元的纪录,去年他收入达30000余元,眼下,他又承包了2亩田来种植旱地西红柿及其他大棚菜,真是“结构调整效益高,西红柿照样赚钞票”。

      “种田不收钱,粮补到田园”

      说到种田不收税,该县百尺镇东柏林支书杨国楼满脸的兴奋:“粮食直补政策好,农民种地热情高。多种粮食真合算,带领村民好好干。”正在玉米地里拔草的农民李里清则满心欢喜地说道:“虽然农资价格上涨了,但国家有惠农政策,出台的农资综合补贴又给我们补回来了。农民要再不好好种田,就说不过了。我今年又承包了3亩多地种粮食,一年收入少说也有几万元呢。”他打趣地说:“这个富,那个富,种粮咱也算大户。”

      “村庄里办厂,家门口上班”

      “靠天吃天,靠地吃地”,“农忙忙田,农闲忙钱”,昔日农民靠天吃饭的老观念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村庄里办厂,家门口上班”、“卷起裤子下田,穿上皮鞋赚钱”、“田间连着车间,家里就是工厂”,在小逢善村听到这样的“顺口溜”,令笔者耳目一新。该村支部书记张召喜说:“如今小逢善村的农民挣钱,不再局限于打工或做‘田保姆’了,近几年村里办起了水饺厂、养猪场和预制厂,有百余名农村剩余劳力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据了解,今年该县大力兴办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在全县上下掀起了新的创业热潮。铺天盖地的“村庄企业”,像石坡刺绣、川底石雕等遍布全县各个乡村,被农民亲切地喻为“家门口的小银行”。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王晓燕 张文宝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