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国际>强县新闻
 最近更新
  • 桂东:营造作风优势促进经
  • 泗洪:网上公示县领导“4
  • 吴中:首建镇级物业股份合
  • 玉环:网络浪潮带来生活新
  • 临沭:郑山镇新媳妇先培训
  • 宜春:扎扎实实开展新农村
  • 贾庆林会见日本内阁成员
    贾庆林会见日本内阁成
    珍稀动物标本
    珍稀动物标本
    390万天价“藏獒王”
    390万天价“藏獒王
    “舞铃国际”表演扯铃科技秀
    “舞铃国际”表演扯铃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振东大厦4楼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高淳:强县富民的生动实践

      高淳县地处江苏省西南端,是久负盛名的“江南鱼米之乡”。

      近年来,高淳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打造工业、农业、生态三大品牌,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走出了一条符合高淳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铺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路

      记者在高淳县采访时了解到,自主创新、名牌战略、高淳板块这“三大引擎”让高淳县工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很难想象,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小县,一下子涌现出38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4家;高新技术产品7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2个。在争创名牌的浓郁氛围中,高淳县“工业四小龙”一飞冲天。红太阳、红宝丽、高淳陶瓷、大地水刀这4家工业企业,如今已成为高淳县工业经济的标杆和经济名片。

      “要想在全球范围的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市场取得自己的话语权,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红太阳集团总裁杨寿海说。16年来,红太阳集团以自身的技术开发中心为核心,先后建立起有联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28家,建立合作关系的专家多达398位。今天的红太阳集团拥有196个高科技农药产品,其中60个填补了国内空白,50个达到世界领先水平,70个获得国家级新产品和专利。

      红宝丽集团原来只是高淳化工总厂的一个泡沫车间,10多年时间便发展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红宝丽集团建立了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问题管理”模式,当年,这一成果被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评定为第八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惟一的一等奖。“没有不断创新的精神,红宝丽集团不可能有今天的市场地位。”红宝丽集团董事长芮敬功也将企业的成就归功于“创新”。

      高陶公司和大地水刀两家企业也同样是通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创新使企业做大做强。

      今年7月21日,高淳县举行第四期“百姓论坛”,论坛主题是“品牌创建促发展”。论坛一开始,县质监局副局长周骏贵就以阳江镇服装产业为例,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件服装材料费50元,贴牌加工费10元。加工好的成衣给别人,却能卖到500元!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近年来,高淳县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把自主创新与品牌经营紧密结合,大力引导企业将品牌理念、品牌战略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加大奖励力度,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实施品牌创建计划、扩大企业对外影响,构建名牌产品群落、名牌企业群体,实现了产品由“贴牌”向“创牌”、企业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数字可以作有力的证明。目前,高淳县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达到30家,30家企业创成了省名牌产品9个、市名牌产品34个,其经济总量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47.8%,税收贡献率达41.2%。在这些名牌产品的拉动下,高淳县经济持续保持强劲攀升势头。2006年,高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03亿元,增长19.4%;财政收入11.36亿元,增长24.7%;农民人均纯收入7048元,增长13.2%。

      在南京的郊县中,高淳的经济基础不是最好,但这里却拥有红太阳、高陶、红宝丽3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财富效应”的放大,为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提供了资本经营的范本。高淳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资本经营对地方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从中找到了县域经济新的发展生机,于是一个清晰的“高淳板块”规划浮出水面。

      高淳县委书记刘以安说,“十一五”期间我们通过资本运作推动工业经济规模扩张,从而实现“小而强,强而大”的目标,打开一条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通道。

      做一篇特色富民的大文章

      对于如何鼓起农民的钱袋子,高淳县走出了一条特色富民的路子,形成富民三大特色产业:建筑业、造船水运业、水产养殖业。三大特色产业是高淳经济结构的独特形态,目前从业人员8.5万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份额达到67%。那么,高淳县是如何发展特色经济的呢?

      建筑业是高淳县传统产业之一,高淳县因地制宜支持发展这一产业,着力做大做强建筑业,推进建筑之乡向建筑强县跨越。

      通过市场引导、服务推动、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了一批资质等级高、市场知名度大的强势企业,打造了一支以高等级资质企业为龙头、专业施工企业为基础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淳建筑大军。

      目前,高淳拥有10家国家一级资质建筑企业、43万建筑大军,连续三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2006年,全县实现建筑施工总产值79亿元、增加值1975亿元,分别增长2486%、213%;上缴税收18亿元,增长465%。建筑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达30%。

      造船水运业,高淳走出了产业集团化、造船工厂化、经营公司化的路子。

      记者在高淳武家嘴村采访时看到一组数据:2006年,武家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30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78万元,全村资产百万元以上的农户占70%,500万元以上占20%。

      “别说你们不信,要是在以前,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好日子。”武家嘴村村党委书记武继军这样告诉记者。

      武家嘴村充分发挥临湖通江的有利条件,将造船水运业作为村级特色主导产业全力培育,闯出了一条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特色路子。据统计,全村拥有集装箱钢质运输船舶143艘、最大吨位达1.25万吨,3000吨以上的有60多艘,总运力达50多万吨位。

      武继军说,如果将武家嘴的船只列队航行,在长江中可排10公里以上。

      武家嘴村是高淳发展造船水运业的一个缩影。高淳境内水网密布,水路交通西进长江黄金水道,东连太湖苏南水系,发展造船水运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8月16日刚刚组建的“南京武家嘴集团”,注册资本3.2亿元,总资产近10亿元。总投资2亿元的南京八卦洲造船基地已全面建成投产,主要生产5000吨以上的江海直达及集装箱船舶,生产订单已签到2011年;总投资8亿元的浦口乌江造船基地,现已开工建设,将于2008年形成生产能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6年,全县在运船舶总量1252艘13554万吨;实现营运收入20.5亿元,水运税收145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38%和17.43%。目前,全县造船水运从业人员近2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27%来自造船水运业。

      撑起高淳特色富民的第三大产业是水产养殖业。高淳全境为固城湖、石臼湖两大天然淡水湖和长江支流水阳江环抱,拥有优质水面25.5万亩。近年来,高淳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螃蟹养殖等水产生产。

      “现在养螃蟹比以前种水稻强多了。”高淳县阳江镇关王村的王定国说。“以前种粮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去年养蟹之后收入提高很多,10亩地纯收入就达到了4万多块,所以我今年打算把养殖面积扩大到40亩。”

      在阳江镇,像王定国这样开始从事水产行业的农民越来越多。据阳江镇党委书记王政申介绍,目前全镇有2万多亩良田改养螃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水稻每亩收益大概在300元左右,后来改养鱼每亩收入提高到1000元,现在养螃蟹每亩收入猛增到2100元。全镇农民收入15%以上都是来自于养殖螃蟹。

      目前,高淳县螃蟹生态养殖面积达到22万亩,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近1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于螃蟹产业。螃蟹养殖专业户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有1200多户,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0多户,高淳县水产批发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螃蟹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17亿元。

      加强传统产业发展使高淳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这些回报中,农民收入增加是最重要的一环。4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4481元增加到2006年的7048元。2006年,三大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达4739元,所占比重达67.02%。

      绘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

      “在新的发展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已成为高淳人的共识。

      高淳县始终坚持发展地方经济既要依托资源优势,但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要坚持效益优先、富民优先、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的永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淳县依山傍水,境内有山有水,山湖相依,风景秀丽。近年来,该县充分依托自己固有的自然环境优势,用发展的眼光经营生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特色农家游,充分挖掘生态特色的富民潜力,将高淳建设成了“古镇风貌凸现,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最佳”的湖滨新区。

      “桠溪镇瑶宕村和阳江镇高墩村是‘南京首批农家乐’旅游专业村成员,已经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旅游旺季时上百家饭店宾馆家家爆满。”高淳县旅游管理部门一位负责人说。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件事:2003年,高淳的两家上市企业————红太阳集团和红宝丽集团分别在南京化工工业园区投资8亿元和5亿元办起了化工基础原料企业。这两家企业决定在异地办厂之时,高淳有很多人不理解。

      刘以安的回答是:“近年来外来企业涌入高淳,他们看中的就是高淳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毅然让这两家企业异地办厂的原因,因为在南京化工园区,有着良好的治理污染设备。我们就是要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招商引资。”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高淳不再单纯依靠农业。单靠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只能小步慢走。高淳的新一轮发展,只能靠工业。发展工业的优势在哪里呢?答案是在生态环境。

      2002年3月,高淳成为南京市首家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005年5月,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并被列入全省首批建设试点县,生态已成为高淳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提升美誉度的“金字招牌”。

      31平方公里的固城湖是高淳43万人民的“大水缸”,多年来之所以保持着“江苏省水质最好的天然湖泊”头衔,是得益于新办企业必须先过环保审批关这一门槛。

      山水相依的独特环境,让高淳的生态成为没有受到污染的“原生态”。然而,“原生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落后的代名词。

      为了解决这一发展的“瓶颈”,高淳投资145亿元,实施生态“有形化”和“景观化”改造工程。很快,境内的芜太公路通了,双湖公路通了,新区的六纵四横道路网络全线贯通了,全县1200多公里的通车里程,构成了干支相连的骨架路网。与此同时,还组织实施了135项重点生态工程。

      水,是高淳的魂。水给高淳带来了灵秀,更成就了高淳依湖借水的大文章。位于固城湖畔的湖滨大道,原本只是条53公里的防洪堤。

      “生态景观化”的发展和建设思路,巧妙地将湖、路、堤、林、城融为一体,使之成了一条集防洪、交通、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廊,丰富了“湖滨新区”的城市发展内涵,迅速带动了周边土地升值,使经营性用地出让价格3年增长了50%。同样,南接湖滨大道、西邻宝塔公园人居森林的筑城圩50公顷生态湿地,通过开发呈现出“万绿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美景。

      如今,高淳农民也尝到了生态带来的甜头————桠溪桥李的“苏峰” 牌有机茶从去年的2680元/斤增加到今年的3180元/斤,固城湖螃蟹一经“有机”后也身价大增,每斤上涨40元。生态工业方面,培育形成了以科技型、环保型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工业体系,初步构建了以双高路沿线为产业核心区、以芜太路沿线为民营特色产业孵化区的生态工业走廊。高淳县生态工业年利用“三废”10万吨,到2006年底2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7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生态园区方面,高淳县按照“生态型定位、集约化开发、兼容式发展”的思路,高标准建成了省级经济开发区,倾力打造了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园林式工业园区,使之成为长三角最具投资潜力的开发区之一。

      高淳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高淳县的螃蟹、食用菌、经济林果等高效农业已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加速发展。23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1.57亿元、利税1.99亿元,分别增长38.7%、71%。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记者 张进中 齐慧 薛海燕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