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南部山区的赤岸镇山多水好,在义乌人心中形成了一个美好心愿:把这里建成义乌的“后花园”。
但是,山多,束缚了赤岸的新一轮发展;水好,更考验着赤岸科学发展的内涵。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赤岸镇党委政府紧紧盯住“后花园”这一目标,依靠三个支点,让洁净的环境更加生态环保。
第一个支点——政策推动
“破破旧旧”不是花园,大拆大建容易失去特色,只有村庄整理才对路。但山区资金紧张,许多村根本动不了,村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市领导多次到赤岸镇调研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镇政府在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农民奔小康政策的同时,出台了关于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补助标准的文件。这些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山村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尤其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补助政策的推出更鼓舞人心,规定在给予市级补助的基础上,镇按照市补助款20%-40%的比例进行配套补助,对于达到市、省级示范村标准的,按照大、中、小村,进行3-5万元的补助。这一政策出台后,镇一体化办公室成为“客流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他们大多是村里的负责人,他们说,往日缺资金,想干干不了;现在政策好,不干就显得自己能耐小了。我们了解到,赤岸镇80%以上的村都启动或完成了村庄整理工程。
第二个支点——确保洁净更生态
“花园就要生态”,这是基本的要求,为了克服“水泥覆盖、脏了村外”等现象,赤岸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坚持“整理为主,绿化为重”的原则,在进行道路硬面化改造时,尽量减少“硬化”的面积,以留出更多空间进行绿化;另一方面,十分重视解决村庄的面源污染,推动各村进行了垃圾集中处理,污水通过厌氧池进行“消化生能”。目前,赤岸近90%的村完成了自来水改造,有约10个村完成了“污水环保处理”,30多个村完成了塘、边、沟等小蓄水区的改造。如今,该镇已建成了胡坑里、神坛等一批环境优美且生态的花园村。
第三个支点——着力打造人文休闲村庄
赤岸的秀山灵水孕育了很多名人志士,也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是新时期赤岸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赤岸镇党委政府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注重历史的保护,先后筹资数百万元扶持相关村庄修建了一批文化遗迹或人文景点,如神坛村的冯雪峰故居、羊印村的省级示范“农家餐”、东朱村的丹溪陵园、乔亭村的戚家军纪念馆等。
优美、生态、和谐,赤岸正以其优美的环境与深厚文化底蕴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休闲、旅游,赤岸镇也正积极努力,建成国际商贸城名副其实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