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在即,濮院幼苗学校900余名外来民工子女收到一份“大礼”:由濮院镇政府和新星村村委会共同出资建造的濮院新星学校开门迎新生。从本学期开始,幼苗学校更名新星学校,学生们将告别破旧的厂房学校,全部搬迁入按规范化标准建造的新校舍。
拥有全国最大羊毛衫集散中心的濮院镇,近几年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之产生的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濮院镇在校外来民工子女不到1000人,而到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递增至6330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人。从2002年开始,良山、幼苗等由社会力量创办的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应运而生。但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学校普遍租赁老厂房作校舍,存在办学条件差、缺少活动场地等问题。
濮院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采取“两条腿走路”方式,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难的矛盾。一方面,通过公办学校扩容,吸纳更多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民间创办规范化的民工子女学校。据介绍,目前在校的6330名外来民工子女中,3060人由本地学校“消化”,其余则在该镇4所民工子女学校就读。
“虽然一些外来民工子女学校陆续对办学设施进行改善,但受制于硬件环境和资金,整改效果不明显。”濮院镇副镇长张茂华说。鉴于此,濮院镇把建造一所规范化的民工子女学校列入2007年政府实事工程之一。由镇政府、新星村村委会及市教育局共同投资350万元,建造占地17亩,拥有26个标准教室的新星学校,帮助办学条件差的幼苗学校实现整体搬迁。
8月25日是新星学校学生领取新学期教材的日子。学生和家长对新学校普遍表示满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读幼苗学校的丁玉领好五年级的教材后,就和同学迫不及待地参观起了新学校。“老学校环境不好,一个班挤了60多人,而且操场特别小,新学校有大操场、篮球场、电脑室、图书室,在这里读书一定很棒。”丁玉话语中充满了兴奋。而对即将跨入七年级的湖南人陈稳来说,最高兴的是他终于可以在新学校过把打球瘾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我们做家长的放心。”在濮院做了5年羊毛衫生意的山东人丁召军对新学校很满意。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由政府参与出资建造校舍,租赁给社会力量创办外来民工子女学校的做法在我市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