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栏散步有林荫,回栏吸水有“单饮”……这是笔者昨日在龙游县半爿月生态养殖园区看到的猪群真实“生活”。该县新农村建设请猪“归位”,发展养猪业和新农村建设一起规划,同步推进,出现了“栏里增猪,养户增钱”的双增势头。
建设新农村刚开始时,有些地方“治理脏乱,必减猪栏”,养猪业走了下坡路。龙游县从生猪“归位”这一理念出发,在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规划出全县15个大型养殖园区,使想养猪的人有地方养猪。眼下,这些大型养殖园区出栏生猪14.56万头,同比占了全县出栏生猪总量的56%,成为全县养猪业强劲的增长点。
该县着力改善养猪场的生态环境,让猪群强身健体,减少药物防病带来的成本。在养猪大户周建伟养猪场里,场区隔离带种植了3000多根香樟和300多根桂花树,猪舍周围种满了草坪和低矮灌木,猪栏外建设了大型沼气池,沼液、沼渣喂鱼、肥树,实现了污染“零排放”。周建伟说,猪场承包了80多亩山地,现有存栏母猪320头,猪场建筑面积13亩,其余的70余亩均为绿化面积。这一来,不仅美化了农村环境,净化了水源,还隔离了生猪病源。他的猪,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吃的是青饲料,经常晒太阳和出栏活动。特别是怀孕、临产的母猪,让其“回归大自然”后,极少染病。母猪健康了,仔猪就不会过早断奶,仔猪肌体强壮,疫病就少,防治疫病的成本一降,效益就上来了。今年以来,他已卖出仔猪3000多头,创收100多万元。
龙游建设猪场生态环境,还增加一笔不低的“猪外收益”。半爿月生态养殖园区党支部书记徐小珍说,截止到目前,该园区水果、家禽等特种经济种养,年可增收120余万元。使用沼气、沼渣、沼液,整个园区每年可节省液化气和肥料等费用4万余元。詹家镇芝溪村的徐显屏猪场也有这么一本账。这一猪场存栏母猪300多头,去年建起“猪-沼-果(渔)”生产模式,沼液作肥,种植200多亩柑桔、香梨,沼渣作饲料,喂饲40多亩水塘的鱼。徐显屏说:“一年下来,我可以增加收入7.6万余元。”
龙游生猪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归位”而“有为”:今年上半年,全县生猪出栏不仅不减,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长19.7%。由于市场价格好,全县养猪户收入同比增长63.6%,增收部分有1亿元。全县饲养100头以上的养猪户,从2005年底的426家增加到目前的523家,增长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