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鸿讲堂

好雨知时,当春乃发。

由中华书局和中共桐乡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全民公益讲座——“伯鸿讲堂(桐乡)”在2018年的春天里启动了。

陆费逵先生,字伯鸿,祖籍桐乡,中华书局创始人。为示缅仰,讲堂以其字名。

中华书局积百年厚重,名家迭出,海内驰闻,此次与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家乡合作开坛,举出版界优质资源落地于风雅桐乡,实为桐城文化之盛事。

讲座所涉,内容涵盖时政经济,人文美学,诗词歌赋,科学修养等多类学科,由各界权威学者亲授。

讲座所期,旨在为大众构筑优秀文化的全阅读平台,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进文化精品的分享传播。

讲座所施,伯鸿讲堂(桐乡)每月第三个周末如期开讲。

第十三期:康振讲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发布时间:2019/04/28
康振 文学博士嘉宾介绍>>
康震, 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唐代文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编委,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 ,中国苏轼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中国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康震评说唐宋文学家系列”等专著、教材二十余部,荣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多项,主持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多项。2005 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等专题讲座;任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栏目文学顾问或点评嘉宾。

  康震:桐乡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今天上午有这么一段时间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我学习古典诗词的一些体会。

  诗词这个东西其实大家都非常熟悉,从开始上幼儿园、小学一直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会接触到。虽然大部分人并不是专门的研究诗词的专家,但是每个人对于诗词都能够或多或少的发表一些意见。就好像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都不是教育专家,但谁都能够插上一嘴说上一句。这样一来形成了一种格局,就是我们一般来讲都挺喜欢诗词,也都能背诵,有的名篇可能整篇都能背下来。但是往往对于诗词可能也有一种不求甚解的地方,不是特别了解它的全体和全部。举个例子,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王勃的一首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小学课本里面都有的。一般来讲我们的课本喜欢总结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对这样一首诗词肯定也不能放过,怎么着也要弄一个中心思想,什么是它的中心思想呢?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放到现在,这两句诗就可以解释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我们两个人是知己,是好朋友,虽然远隔天涯海角,宛若就在近邻身旁,对不对?这就是个很直接的意思。但是我们大家知道,任何这种被凝练过的,被总结过的意义,有可能都远远的离开了它原来的意义。当然,过去德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家说过一句话,说“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他的意思是说一切的历史和过往如果对于当代而言没有意义,那它就永远只能是历史,对不对?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古城底下挖出来古墓,挖出来很多文物,这些文物给我们陈列大家看了会觉得很骄傲,这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如果地底下挖出来的文物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比如说只是挖出来了一段木头变成了化石,跟我们当代的人的生活也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直接的联系,或者历史的渊源,那我们对它的兴趣就要减弱很多。所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有它当时的意义的。那么当时的意义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我没必要知道,我只要知道它现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就够了,这当然也是不错的。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于我们的孩子们,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者来讲,那就变得很不完整了。我们一方面要知道这段历史在当时的价值,另外一方面也要懂得这段历史或者这一首诗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

  就还是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它非常有意思。第一,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勃非常年轻,肯定不到20岁,这里头提出一个问题,你20岁的时候能不能写这样的诗,你要注意这首诗已经流传了1200多年,你写作文能流传1200年吗?恐怕两周都够呛。这就再一次印证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什么是经典,首先它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什么叫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我举个例子,你一设想就很清楚,如果你写了一篇作文,今天第一排都是小朋友,如果你写了一篇老师布置的作文,作文的题目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出这个作文题吧,肯定可以。老师说王勃从年龄上来讲应该是大哥哥,王勃大哥哥当年能写这么个作文题,你写了之后,我们集中十个老师十个同学认真的研究你的作文,反复的探讨它,指出它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你放心,都用不了两个礼拜,一天以后你自己就放弃了。为什么?一个人身上一篇文章的缺点那是经不起反复推敲的。为什么有的作品能成为千古经典,是它经过千百年来无数的人反复推敲,发现它不仅没有缺点,反而优点越来越多。而这样的创造是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创造的,这又再一次证明了一点,伟大的经典不一定非得出自积累已久的年迈之人的手中,自古英雄出少年,尤其是文学创作或者文艺创作。一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和诗歌史在很大程度上,我指的是经典的名篇的涌现,由他们串联起来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青春的文学史。李白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这诗的时候25岁。王勃刚才我说了不到20岁,杜甫写《登高》的时候也是二十多岁。

  我刚才还没说完,王勃写这个诗首先第一条他很年轻,第二它成为经典,第三它为什么能成经典?就是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两句,你为什么写不出来,因为你没有这个经历,你没有他这么难过。最牛逼的诗都是人在特别难过的时候写出来的,你哈哈大笑狂喜不已什么都想不出来。特别沉痛、特别悲痛的时候也什么都写不出来。鲁迅说过“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王勃写这首诗奇妙之处在于,第一他跟杜少府并不是很熟悉。一般而言,如果你跟你的这位朋友很熟悉,你这个诗,这人会反复出现在你创作的作品当中,比如说李白的诗集里面老出现王昌龄的名字,王昌龄的诗里面也老出现李白的名字;孟浩然的诗句里面也会出现李白的名字,李白的诗集会出现孟浩然的名字,这证明他们就是一个朋友圈。在王勃的朋友圈或者微信里头,这个杜少府只出现了这么一次,如果你的朋友圈、微信里头你跟一个人通话只有一次,这意味着你跟他的交情是比较泛泛的,见面加个微信,完了,国庆节的时候发一条微信,就这样。这个人虽然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但是王勃在面对他的时候却写下了这首诗,这是意味深长的,为什么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这个人是不是他的知己呢?谈不上,但这个人跟他有共同的经历,这很重要。白居易曾经说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一定认识都可以成为知己,我们很多熟人认识了一辈子也不一定是知己,熟人不一定是知己,知己不一定是熟人。为什么杜少府跟他不熟且能成为知己呢?少府这个官很小,科级干部,为了这么一个很小的科级干部杜少府小杜,估计年龄不会很大,但是我想他比王勃的年龄要大,为什么呢?因为王勃写这诗的时候年龄小,他是个天才,杜少府在文学创作方面是不是天才?你就不好说,但是要混个一官半职,年龄总归不能太小。在唐代,一个人要在20岁左右考中进士比登天还难,能在20岁左右考中进士的唐朝的大诗人历历可数。杜甫都没有考中过,杜甫和李白都不是进士出身。柳宗元大概是21、22岁,王维大概是21、22岁,刘禹锡大概是22、23岁,这都已经是很大的天才了。所以杜少府如果他是进士出身,我自己认为他至少应该在25岁开外。这个人为什么王勃对他这么关注呢?他为了这么小的一个官,从首都长安出发,跋涉千里之遥去到在当时唐朝很偏远的成都,四川做官,就这你还不一定做得着呢,是不是?所以他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什么是叫宦游人,我们两个人都是天天为了一官半职奔跑在路上的,说白了用现在的话说都是跑官的,但是那个时候的跑官跟这个时候的跑官不一样,现在的跑官是贪污腐败、行贿,那时候跑官就是跑生活,只不过唐代像王勃这样的读书人,他们一辈子主要的工作就是谋官。所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因为我跟你一样,年纪轻轻的就走在了跑官的路上,而官少人多,所以咱们两个彼此心同。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去,我们这些人命运是相同的。王勃的出身还行,太原王氏,他是山西太原的,他的祖上,他的先辈王通、王季都是在隋唐时期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那像杜少府是什么出身咱可就不知道了。如果他是长安人姓杜那还行,如果是一般的杜,那就很一般。所以都很年轻,出身相对平平,也非皇族也非贵戚,要想在唐初这个时代,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唐高宗、武则天的时代,要在这个时期出人头地,非常困难,所以他们有着共同的痛苦,共同的诉求,共同的情感表达。杜少府可能诗写的不怎样,但是在对这首诗的情感的理解上两个人是有共鸣的。所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李白曾经说过一句话“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歧路太多了,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一条路没有很痛苦,路太多了也很痛苦。因为有的路是死路,有的路是断头路,有的路走到半截发现不是路,再有的路走了一阵子发现还得走回头路。所以人生的抉择既很艰难又不免对自己造成很大的挫折感。所以李白才感慨行路难,他也一样,“无为在歧路”,因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由得对命运感到感伤,再加上你要离我而去,去到成都做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甚至芝麻官都算不上,芝麻官还是七品,我内心怎么能不复杂呢?所以这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感伤的,不是我们现在说这两句的是开朗的、开阔的,这个内涵是不一样的,因为时代不一样,写作的时候的具体的情境也不一样。但是作品一经发表,就像人家说的,一千个人心里头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千个人眼里头对这两句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首诗尤其是这两句诗能够流传一千多年永世不忘,代代相传,就说明这两句诗的的确确对人的情况,对人的命运是一种非常精准的高度的概括。

  那么类似这样的诗是很多的。比方说白居易的,今天讲的都是大家最熟悉的诗,不讲生涩,生涩的讲得没什么意义。白居易的两句很有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那时更年轻,还不到20岁。不要以为只有老人能总结人生经验,年轻人也行,总结的角度不一样。老人的总结是什么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是年轻人总结人生他是向上之总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我们发现这个写诗它很有意思在哪呢?不是每一句都很精彩,需要一些非常貌似平淡实际上承担着二传手的角色这样的诗,要把后面最杰出的句子带出来。如果你们家的花园里头全部都是红色的花朵,没有绿叶,那是很恐怖的花园,对不对?没有绿叶的红花,你想想你们家里到底长了些什么?除非是咱家孩子把绿叶都摘了。所以一个真正让我们感动的花园里面应该是有绿叶有红花的,那么一首诗也是这样。问题是如果你们家的花园里面绿叶子多到长得全部都很茁壮,红花都躲在绿叶后面,你们家后院也很恐怖,所以绿叶要有,但绿叶在什么位置,这个非常重要。花和叶子的比例要恰当,是吧?你们家的红花像脸盘那么大,绿叶只像水杯那么大,那也很难看。诗的创作也是一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两句话怎样?很一般,跟白话一样,“离离原上草”,古原上长的野草,“一岁一枯荣”,每年这草长起来衰落,长起来衰落。后面也是一样,“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也没什么,说白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什么叫“远方侵古道”呢,漫漫的道路两边长的都是青草,一直走到了路的尽头,连着一座古城,典型的景物描写。妙就妙在在这四联当中的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要把这句摘出来,看剩下那三联基本上就是一个流水帐,三联流水帐,顶出来一个千古绝唱。你以为它是闹着玩的?这花它上头有两片叶子,底下有三四片叶子,红花在中间的位置这叫“C位”!你注意到没有,这个很重要。刚才王勃的诗是C位还稍后一点点,因为它是倒数第二联。所以我们说一首作品要把它锻炼成为经典的一首诗,需要亮点。不排除有的诗满篇都是锦句,有这样的。比方说《春江花月夜》,一句都不能少,句句都是精品。大家说你不是说花里头要有绿叶,这里头谁是绿叶?这就不是一朵花,这是一团火,它不需要绿叶了,它只需要一个诗人用一点火种把它点燃就行了,就熊熊燃烧,或者像大海,汹涌澎湃。

  所以我们讲中国的古典诗词,为什么它能成为经典?一方面我们刚才讲王勃的这首诗,它背后是有背景有故事的,年轻人想进步想发展很困难,尤其在唐代初期。另外一方面一首诗像一个建筑物一样,像拍一张照片一样,它要有精巧的安排,而且我刚才说了年轻人也能总结自己年轻的人生。而这个总结的方向不是回顾式的总结,是面向未来的总结,总结不只是回顾才能总结,面向未来也能总结,而且是开放式的总结。大家都知道白居易刚到长安,虽然家境略好,那也好不到哪儿去,长安确实居则不易,米贵油贵房贵,什么都贵,但是再贵的房价、米价也难不倒有才华的人。那么对于像白居易这样的人来讲,非常刻苦,富有天分,又有超级的自信。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两句诗?他后面写过《长恨歌》《琵琶行》,就说明他不只是一个像仲永那样昙花一现的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里面蕴含的是未来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火有时候是燃烧的,有时候将将就要灭了,只剩一点点的火种,只要春风一吹,它可能又再次燃烧。事实也正是如此,白居易也是命运坎坷的人,几起几落,但是每一次的起或者落他都有非常杰出的表现和表达,起码是非常精彩的表达呈现给我们,你甭管他做官做得怎么样,他写诗那是写得真好。这诗不到20岁写的,刚才念的这首。到了31岁,32岁左右又写了《长恨歌》,十年之后又写了《琵琶行》,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写了这三首诗就够了,可是他不光写这三首啊!为什么呢?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我们以前只知道李白是很自信的,白居易比他更自信,而且有系统的表述。我们以前只知道李白是诗仙,其实白居易才是真正的诗仙,为什么呢?李白这个诗仙是过了好多年之后,差不多到了明代,人们才封他了一个诗仙。可是白居易去世之后,唐宪宗就在诗歌里面称他是诗仙。而白居易在写给朋友的信里面说自己几乎是这个意思,就是不写诗不成魔,所以我是诗魔,也有人称他为诗王。你就能看得出来,在白居易所待的当代的人已经给予他很多崇高的绰号。白居易在朋友的信里面说,他很小大概一两岁就认字了,五六岁开始写诗,八九岁开始懂格律,十五六岁准备科举考试,20岁出头就考中了,学习和成长的道路非常艰苦但也非常顺利。并且他自认到这个世上来就是来写诗的,而且他写诗继承的传统是从《诗经》开始的,一直到他,这叫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我们现在回望唐代,也包括宋代,这些伟大的诗人,为什么诗能写的好?一方面有艺术的天赋,另一方面志向非常高远。

  除了刚才老说年轻的诗人,再说个中年的吧,因为今天在座的毕竟大部分都是中年人。我老说20岁以下的是跟自己过不去,大家都说你也过了40岁了,一直往上长的人,老说20岁以下有劲吗?确实没劲。这说明自己的心态非常复杂,总想坐到第一排。40岁以后的诗人我特别喜欢讲王维,王维有一首诗《终南别业》,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什么意思?王维大家都知道人们管他叫诗佛,对不对?他是唐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或许可以这样讲,在盛唐的诗人当中王维是才艺最多的。第一他是个音乐家,我们知道他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后来又叫“阳关三叠”,像“渭城朝雨浥轻尘”这样的诗在当时叫歌诗,写出来就是给人唱的,唐代有诗歌还有歌诗,比方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肯定不是用来唱的,你放心,就让你读的,朗诵一下就行了。但是“渭城朝雨浥轻尘”,他写作之初就是用来唱的,说白了这是歌词。他是个杰出的音乐家,据传,并不精准,说王维的音乐造诣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他到朋友家里去,朋友家里有一幅壁画,画的一个乐队正在弹奏音乐,说白了就是一个管弦乐队正在演奏音乐,王维进去一看,比如说,这不是某曲的第一章第二节第三拍吗?这就太神了,你到朋友家去,你到朋友家去,朋友家墙壁上挂了一幅画,你说这唱的不就是周杰伦的《东风破》吗?这怎么可能,太神了。朋友不信,朋友有钱,家里养了乐队,立马叫来当场演奏,按照画上一样停下来,一个一个指法比对,果然他说得一点不错。我怀疑这是个传说,但是为什么这传说没有编到你身上,编到他身上,这就说明他至少是一个非常杰出的音乐家。第二他是一个特别杰出的画家,王维是所谓水墨画南宗画派的开创者,文人画的开创者,他的真迹到底现在是否有留存,坊间有好几个博物馆有他的画,但我们无法确定是不是他的真迹,这都不重要,传说如果附着在一个人的身上肯定是有基础的,是不是?为什么不叫你诗仙?为什么说他是画家,依据是很明确的。安史之乱以后,王维获罪,按理说是组织上要严重处分他的,他非但没有处分而且很快官复原职,为什么?就在这期间,王公贵族争相邀约他到家里作画,他是非常著名的画家。所以苏东坡说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第三他是个非常杰出的自然景观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他在我们陕西西安的蓝田县辋川设置了辋川二十景,由他自己设计的,规模不大,主要因山形水势而设,每个地方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比方这地方有个山坡上面种了很多花,他把他叫华子罔,比方这地方有很多的竹子,他叫竹里馆,比方说有一个山坳里面长了很多辛夷花,他把它叫辛夷坞。总之取了很多这样的名字,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写一首五言绝句,他的好朋友给他唱和。这样有四十首《辋川集》的诗。第四他是个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第五他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朝廷官员。第六他还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的母亲、弟弟也是佛教徒,他的一家子跟当时的佛教界的关系都很密切,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就会造就一个唐代的王维,也才会造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别人说我也过了40了,也写不出来。跟刚才的想法一样,我也到了20,也写不出来。

  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每一代,每一个年龄阶层都有自己的天才人物。再说王维一开始也很天才,“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也是没到20岁的时候写的。张爱玲说得对,出名要趁早。独在异乡为异客,连用了两个异字,按理说写诗最忌讳重复,可是这个重复重复得一点不讨厌,反而觉得他孤独极了,为什么呢?独在异乡并且强调我是个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每逢过节”这两句话几乎都成了我们思念家乡、思念情人最经典的句子,截止到目前,我举的这几个经典的句子,写这诗的时候这几个人都没到20岁,你怎么重新理解我们历史上这些经典的作品生成的过程。

  回来讲这40岁的时候。王维说到了中年以后颇好道,我觉得我对人生的一些事就慢慢想开了。“晚家南山陲”,最近一些时间我就住在终南山的脚下,大家有机会去我们西安的终南山好好地看一看,终南山是个好地方,儒释道尽在其中。如果你想背两袋大米,在里面隐居两个月,也是蛮好的事。“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有兴致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我就在山里头一个人转一转。世上的事,都不想去了解它,不想知道。那他在山里怎么转呢?“行到水穷处”,跟着水走,水走到哪人就到哪,禅宗里头有一个话头,两个小和尚见面,说你去哪儿呢?A小和尚问B小和尚,你要去哪儿呢?B小和尚说脚到哪儿我就到哪儿。A小和尚回去给他老师一说,老师说你笨,你下次就要问他,你的脚要去哪儿啊?你看他怎么回答。第二天又碰见了,A小和尚问,你的脚要去哪儿啊?B小和尚说,风到哪儿我的脚就到哪儿。你看你因为不了解法则,不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所想,所以你永远问不住他。这地方说的是什么呢?“行到水穷处”,水在山里面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水到哪儿我就到哪儿,这代表一种自由的心性。但是水总有穷时,你不能一股水从山顶一直到山脚底下,如果水到中间断了,找不到怎么办呢?那不,水是自然的,我也是自然的,所以水没有的时候,我就坐下来,坐下来看什么呢?云也是自由的,只要你想寻找自由,自由无处不在,眼中全是自由的镜像,所以“坐看云起时”。坐下来看那云一点点起来,大家现在读这诗我讲大家觉得很美,但是你自己要做其实很无聊,那能不无聊吗?很无聊的生活,很枯燥的,你试试!三天你都熬不出去,而且在这三天里头你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在看手机。一个没有手机的时代,没有电话的时代,没有网络和WIFI的时代,没有网购的时代,就会出现优美的诗篇。这些诗的前提,生活是很慢的!前一阵子不是有一个歌唱的,我忘了那词了,是说过去的日子有些慢,什么都慢,我想不起来,慢到什么程度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们现在过得很快,两三天就能爱很多人,开玩笑。你想住在终南山脚下,又不是高级民宿,高兴的时候来了兴致一个人走走,世上的事什么都不想知道,也不想刷屏,山上有水,走了一会水也没了,坐下来看云,云有什么好看的,飘来飘去,一会云也没有了你搞什么,看星星看天空,谁陪你看星星,40岁都过了谁陪你看星星,那都是20岁干的事。“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个老头子,大概是砍柴的,聊个没完没了,聊得太高兴,忘了回家的时间,你有那么兴奋吗?孩子不上重点中学了吗?不想提科长,不想提局长吗?家里好多事,陪糟老头子聊什么聊,还忘了回家的时间。所以凡是笑的人,都做不了王维。所以王维只有一个,诗佛也只有一个。优美的景观,美好的境界,都永远只存在这个人的心中,他看到的景跟我们看到的景一模一样,甚至还没有我们看到的景更美,更绮丽,因为太过奇幻的景观,只能唤起你的好奇和狂热,却不能让你产生平静的心态。王维只愿看到的景都是人间所能处处看到的寻常景,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并不想过奇怪的人生。所以你以为美就一定是非常的耀眼的吗?恰恰相反,很寻常,但是怎么能这样吗?我说了这是40岁以后的人写的诗,问题是你40岁以后还能写诗吗?很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王维也只有一个,不仅写了,而且写得非常美。为什么美呢?因为他非常的平静,你别忘了这时候他的官职很高的,至少是个正厅,一个正厅级的领导干部,在中央工作,王维长期在长安工作,能写这么美的诗,能这么自由地写诗,写出来的诗能这么的自由自在,你觉得他是什么人呢?不是一般人,那肯定不是一般人,但他看的景是很一般的。

  还有一个人,也不得不提,李白。李白跟浙江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多次来到浙江,特别在新昌一带,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大概浙江人都知道,叫浙东唐诗之路。李白这一辈子有几个地方去得比较多:第一是咱们浙东地方,第二是皖南地区,这些地方风光绮丽,景色多变。李白跟王维不一样,哪不寻常就去哪,不走寻常路,不作寻常诗,不说寻常话,不想做一个寻常人,他真的做到了。他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大家都很熟悉《早发白帝城》,同学们都能背诵,太简单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说起容易做起难啊!期中考试还不是期末考试,你考了个85,你爸跟你说你能“轻舟已过万重山”吗?你说不行,这座山翻不过去,为什么就考不到86呢?为什么就考不到100呢?同桌都考到100了,你就反复地想这件事情想不通。你老同学当了处长,你还是个科长,李白问你说你能过了你的万重山吗?过不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万重山,很多人都过不去,顶多爬到半山腰看一看又下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很多人为什么成不了李白?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家都很清楚,很多人对这首诗的背景非常了解。第一当时李白已经59岁了,离他死也只有两三年的时间,李白去世大概在62到63岁。换句话说,他离末路已经不远,一个离末路只有两三年的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状况都不会很好,对不对?第二现实境遇,人生的低谷,跌到底,如果是一个股票那就是典型的垃圾股,永远都是熊市,从此不再有牛市,就这么简单。他自己在四川的,现在是重庆,白帝城,他老婆当时在江西南昌,至于他儿子在哪他也许还不知道,总之一家几口四下分散,身无分文,身败名裂,上错船了,站错队了,就这么简单,你懂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值得他高兴的事了。马上年近花甲,什么都没有,真正变成一个无产者。这时候发生一件事情,本来要流放,忽然皇帝下诏书,所有的罪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赦免。死刑的改为流放,流放的给予免刑,这不是针对李白一个人的特赦令,而是对天下的所有犯罪分子,李白狂喜不已,立刻觉得命运将发生重大转折,当然后面证明也没发生啥转折,关键是你自己是否认为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这很重要,李白从来都认为自己的未来是光明,只有短暂的挫折,但那不算什么。所以他说“朝辞白帝彩云间”,早上离开白帝城的时候,全是彩霞,花团锦簇,朝霞无限。“千里江陵一日还”,虽然很多学者拿出例子说的确千里江陵是顺风船,一天就能到,学者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去考证这个东西做什么?有意思吗?这时候他会说“千里金陵一日还”你也相信吗?李白这种诗写得还少吗?是不是,他认为所有此时此刻他都能一天到,为什么呢?心到了!这很重要啊,这代表了一种欢快无比的心情。学者们总说一天就能到,难道李白当时掐着秒表写这首诗的吗?肯定不是。“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叶轻舟翻过人生的万重山峦,哥们从此自由了,这句话的本质就是这样,小爷我又活过来了。这不是一般的人啊!我刚才说分考得不高,职务没有得到晋升,比起李白这时候的困难,简直是什么都不算,毛毛雨。这是50多岁的人写的诗,但依然是青春的诗篇。所以我们形容伟大的盛唐是青春的时代,这是指这个时代的气质。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气质呢?因为他拥有这样一批非常杰出的时代的歌唱者,他们并不是在歌功颂德,但是他们青春的歌唱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无比蓬勃的一种朝气。所以才有一个乐队叫唐朝乐队,你几时听过一个乐队叫宋朝,清朝乐队,有吗?清朝乐队卖门票就成问题了,唐朝乐队还写一首歌,主打歌叫《梦回唐朝》,你听过“梦回清朝”这首歌吗?那非常恐怖。当代人如此地眷恋唐朝,连一个摇滚乐队都要叫做唐朝,很能说明唐代人、唐朝、唐诗在中国人心目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什么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就是我刚才讲到的,他们的那些事。

  唐朝人的生活状态真的有点与众不同,说出来你都不大信。我们现在比方说今天我在这做一个发言,我发言完之后大家一会肯定用掌声来感谢我,然后有个领导上来,现在没有,我是说假设,现在有点早了,一会有个领导上来夸我一通,康老师今天讲得非常好,说完之后康老师给大家说两句,我首先要说今天我讲得好,首先是因为领导的关心,还有我的同事们对我的支持,以及今天在座各位对我的充分的理解,而我个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大家说你个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让你来干嘛呢?是不是,你这不吃饱了撑的,说这没用的。我要不说这个,在上面特狂,其实今天领导多余来,我的同事们也多余来,至于你们这些听众,我讲的你们也听不懂,因为我是今天在场的最伟大的,你说这话说了你能高兴吗?肯定不高兴。我还得那么谦虚,你虽然嘴上说虚伪,但是心里还挺高兴的,这不是有毛病吗?但是唐朝人从来不这么干,他们怎么干呢?我想个例子。唐初有个诗人叫苏味道,苏味道当时呢不仅是个官,也是个诗人,苏味道何许人也,一说大家就明白了,苏轼写家谱,他写他的第一个祖先就是苏味道,苏味道是河北栾城县人,所以苏轼的集子的名字叫《栾城集》。苏味道做天官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干部管理的机构,一到年终什么就考核干部。他做这个天官侍郎的时候,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他的考察对象,当然不只是考察杜审言一个人,事情是这样的,苏味道可能,现在已经不能确证,出了一些卷子,提了一些问题让干部回答卷子,以此衡定他们的水平,这个杜审言卷子答完出来就跟人说味道必死,苏味道死定了。人惊问,人们都很吃惊,问苏味道怎么死定了?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他要看见我写的文章他羞愧而死。现在组织部的部长考察你,让你答个卷,你答完出来说部长你死定了,部长说我为什么死定了?你看见我答的卷子,你羞愧而死,你就这水平还考我,你敢这么做吗?给你一百个胆子你也不敢做。但是杜审言不单做了,而且当面说了,这是第一。第二杜审言曾经给别人说我写的文章,屈原和宋玉只配给我当跟班的,这不是开玩笑吗?我写这个书法王羲之面北而拜,对我面北而拜,咱也不知道杜审言的字写得怎么样,但是诗写得确实是不错的。可是做得再好你非得这么说吗?非得,为什么非得说,不说难受,为什么不说难受呢?因为我太有才华了,我很想让你们知道。大家说你不能学康老师吗?康老师说是微不足道的,他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我是唐朝人,康老师不是唐朝人。康老师在唐朝就能这么说吗?但是康老师那种说法到了唐朝就没人搭理他,但是我这么说,到了这个时代你们会把我磕死。杜审言生了病而且很重,宋之问还有其他几个老朋友去看他,宋之问大家知道也是个大诗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就这位仁兄写的,杜审言的朋友你放心,水平都很高,他虽然很狂傲,但是他朋友也很狂傲。哥们来看他,问他,史书上记载,那还能怎么样,罐头、香蕉、西红柿、黄瓜,都来看望他,老杜,最近怎么样,还在打吊针,大夫说恢复得怎么样,无非是这些话,去医院看病人不就是这样,不挺好,一切都很正常。后半段就出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杜审言说“甚为造化小儿相苦”,老天爷让我很难过,这方面就甭废话了。没什么好说的,我病成这个样子你能替我病吗?但是有一条我要告诉你们,“然吾在,久压公等”,可是我老活着,就让你们倍感压抑,为什么呢?因为我太有才华了。“今且死,固大慰”,现在我终于要死了,你们可以松口气了。“但恨不见替人”,但是我死了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我的位置。为什么你们笑呢?因为这对你们是反常的举动,神经病对不对,但是在这条材料记录在《新唐书》里面,可见这件事情在当时也是很出名的。但是也没有记载其他人什么反应,我在想可能看他的人跟他也差不多,你说你倍受压抑,我觉得你受这病才是受压抑,是因为我们的才华太高了。我说这什么意思呢?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在唐代能够出现很多非常杰出的诗人,因为那是一个心灵和精神都很自由的一个时代,人们可以有意愿、有能力、有空间来表达真实的自己。什么是真实的自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真实的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老子不高兴,不伺候你这当官的;不伺候你这唐玄宗,“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很自由。这样的一个千帆竞发,人才争相辈出的时代,它就是一个璀璨的时代。

  与唐朝的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宋代的词。我们大家对苏轼都很感兴趣,不过你要天天跟苏轼生活在一起也郁闷死了,为什么呢?才华高的人一般瞧不上别人,而且也比较刻薄。我们大家都比较,包括我自己本人在内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机会跟像苏轼这样的超级天才生活上十天半个月的,但就根据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苏轼的一些生活的材料,没有大家想像得那么和蔼可亲,因为一个天才级的人物他没必要和蔼可亲。他主要的任务就是大放光芒,你说太阳如果开始谦虚了那是什么概念?那不就变成《流浪地球》上写的景象。所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他承担的人生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妨碍苏轼的诗给我们传递的理念。

  很有名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啊,我讲了有上百遍了,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诗非常简单,什么意思呢?下雨便下雨,只管走你的路,不要听下雨的声音,一边走路一边吹口哨一边吟诗,拄着你的竹杖,穿你的草鞋,安步当车,走路本身就很愉快!别想那么多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蓑衣冒着烟雨,人这一辈子怎么都是个过。你以为他说了什么大道理吗?他没说大道理,他说了很简单的道理,不管你高兴还是痛苦,今天翻篇是明天,明天翻篇是后天。只要你不想了断自己,人生就是这样一天一天的很踏实地在过,不踏实的是你,踏实的是日子。所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你这一辈子每一天要下多大的雨,你也得往前走。高兴是个走,不高兴也是个走,为啥要不高兴地走呢?话说到这儿就停了,说得都挺对的!很多人做不到,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一场雨就把人的一生都下没了,难道不是吗?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太阳出来了,回首看看刚才下雨的地,不现在也不下了吗?你发愁有用吗?很多时候是需要等待的。有的时候人生不是追求来的,是等待来的。有的人等不住了,就意味着放弃了追求。有的人一味地追求,往往是在走一条死胡同。“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在世啊,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联系起来,他的价值观是高度统一的,只不过每一次的领悟都更加深。

  大家可能会说苏轼为什么能够把事看得这么透呢?他不看透又能怎么办呢?他自己话说,这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什么意思?我60多岁,65岁从海南岛被流放回来,我的心像已灰之木,像木头烧成灰一样,身似不系之舟,我的身体好像没有系缆绳的船一样。大家明白,心如灰,身如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问我这辈子做了什么伟大的事业,我就干了三件事:我40多岁被朝廷贬谪到湖北的黄州,50多岁被流放到广东惠州,60多岁被贬谪到海南岛,我就干了这三件事。苏轼一生活了66岁,累计被贬谪流放的时间是12年,但是却写了将近一万多篇的赋、散文和词,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散文家,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家。他在中央做官的时候,做过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礼部尚书(教育部),吏部尚书,中组部的部长,他最高的职务做到翰林学士,三品,相当于政治局委员。他在先后八个州郡做过第一首长,相当于我们现在这样扬州市、徐州市、杭州市这样的市在八个市做过市长,个人的从政经历极度丰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世间一个非常少见的天才人物。他把这种看透了的人生写到了诗里面,写到词里,每一个人读到这样词的人,都能让你受益一辈子。苏轼看待人生采取一种非常旷达的,甚至是游戏的态度,他在黄州的时候爱上了红烧肉,他专门为红烧肉写了一篇歌叫《猪肉颂》,颂就是歌颂的颂。他说我用白话文,因为今天没有PPT,用白话文解释就是怎么来做肉呢?把锅洗干净里面少放水,只用文火炖,不用武火煮。“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熟时它自美”,用四个字就是肉烂味香。“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什么意思?黄州的猪肉价钱非常便宜,原因是有钱的人都吃什么肉?羊肉,没钱的人不懂得吃猪肉,因为黄州在长江边上,大家都吃什么呢?吃鱼吃得比较多。那我怎么办呢?“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每天早上起来吃两碗肉,爽!我刚才说了苏轼是一个特别有身份的人,每天早上起来吃两碗红烧肉就很满足,你做得到吗,你肯定做不到。你觉得吃完红烧肉还应该做场报告你才能满足,还应该坐车去开个会才能满足,苏轼这些原来全部都拥有,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傲,高考考了第二名,皇家特别考试考了第一名,你闹着玩呢?19岁就考中进士。24岁就参加制科考试考了第一名,考试是天才,做官是天才,写诗写词是天才,现在说早上来碗红烧肉,人生就变得很美好,这本身也是很高的智慧。苏轼被贬谪到广东惠州,他倒是不缺钱,可是广东惠州呢,经济很落后,每天在市场上只能供应一头羊,大家注意,这是很匮乏的,你现在到市场上去想买多少只羊都可以,当时每天只能供应一头羊,大家都想吃羊肉,但是这头羊首先应该供应给官府,首先应该供应给央企,他供应完了肉卖完还剩什么呢?还剩骨头架子,苏轼就盯上这骨头架子,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详细告诉他自己怎么解决这骨头架子的问题。他说骨头之间还有一星半点的羊肉。我就把这骨头架子放在锅里煮,煮熟之后拿出来放在酒里泡,泡一阵子出来,把盐撒在骨头架子上,放在火上炭烤,炭烤完了之后拿牙签剔着吃。往往能在骨头之间找到一二两肉,内心感到非常喜悦。我觉得此时此刻,我吃这个羊肉就跟吃螃蟹一样,这是吃羊肉能吃出螃蟹的味道和感觉。其实他吃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羊蝎子。他给他弟弟说我每天如果能吃上一副羊骨头架子,就觉得对身体很是大补,我觉得你的人生很不完整,你吃羊肉一口下去都看不到骨头啊,我是每一口下去都能看到骨头。我们两个的人生差别很大,我觉得你那个没我这个有意思。最后说,如果我天天这么吃羊,那些狗就不高兴了!刚才我在讲唐代的诗人他们的逸闻趣事的时候大家在笑,现在我在说苏轼给他弟弟写信说他怎么剔的羊骨头,大家还在笑,但是两者笑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苏轼当时被贬广东惠州的时候已经59岁,杜甫曾经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唐宋时代一个人能活到70多岁已经是高寿了,何况他身边当时并无别的亲人,只带一个小儿子,住在一个非常炎热又非常简陋的棚子里面,苏轼后来之所以去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从海南岛回到中原一路上走的是水路,又是夏天,他中了大暑,后来又吃了一些冰凉的,像冰淇淋一样,导致腹泻不止,变成了病毒性的痢疾,他自己精通医术,那时候又没有青霉素,他就用柴胡等等给自己治,最后用药不慎导致身亡。说白了就是长期的流放经历使他的身体已经很难在一瞬间适应炎热的中原地区的气候。那么在惠州的时候,广东惠州也很热,所以在这样的情况当中,他依然对人生保持了一种相对轻松的态度。这是很不容易的。没有这样的轻松的态度,就不可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你以为他是说说而已的,他真做呀。

  所以我们说唐宋时代的诗词,每一首诗词能写出来成为经典,我指的是经典的诗词,也有不好的,那些经典的诗词背后都有一段不同的人生。这些伟大的诗人共同有的就是他们非常高超的艺术天赋,但是不是所有有艺术天赋的人都能够把他们经典的人生表达出来,有的人就没有这样的人生,那你写什么?比方说宋代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周邦彦,他是非常杰出的音乐家,宋代要写诗首先得精通音乐,周邦彦的词固然写得非常好,但是内涵和思想的水准、人生的境界就差得太远了。周邦彦一生在朝中做官,曾经任大晟府的总管,相当于中央音乐学院的总管,但是基本上人生没有什么样的起伏跌宕的经历,那么他的艺术造诣再高,他也不可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伟大的作品都是用自己跌宕的人生谱写成的音符,“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我们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像我开头说的一样,你固然从表面上感觉很熟悉,你也能背诵也能解读它,但是你只有完全还原到它创作的场景当中去的时候,你可能才会真正体会到它为什么这么美!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流传千古的生命力,为什么代代传诵代代解读都不枯燥,而意未尽。原因究竟在何处?实际上传递的看似是经典的诗词,真正传递和传承的是人生。这样人生的故事,人生的阅历和人生的体验是代代相传的。

  所以我们这个国家这么大,领土这么广,人口这么多,经过了五千年的流传,国土依然相对完整,人口依然如此的众多,民族虽然很多,但有很强的凝聚力,历史虽然很长,但是从来没有断流,就包括文字也一直使用到今天,原因到底在何处?就是因为有这些非常经典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是代代传承,代代相传。相传的不只是文字、文章、著作,更有人生的体验、行为、规范、思想、境遇。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中华民族一直有一种大一统的传统,有一种家国的传统。所以我们有一种固有的观念,只要我们的家永远在,我们的国就会永远在,而我们的国只要永远在,我们的家也就永远在。这样的一种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的!

  最后我再给大家念一封信,是当年梁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要找工作,他的父亲梁启超写给他的一封信,因为今天在座有很多家长也有很多孩子,所以想把这封信念给大家听,看看梁启超在他的大儿子梁思成即将毕业的时候,对他是什么期待。可能跟在座的很多父母的想法是相反的。他说,“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因为梁思成学的是建筑学,大家都知道,“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为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的根源。”“即如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如果你的学问兴趣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就是没话说,“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意思说你要老不看书就没劲,你没劲我有劲,咱俩在一块没话说。“我是学问方面趣味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门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烂漫向荣的长处(这封信你们留着,也算我自作的小小像赞)。我这两年来对于我的思成,不知何故,常常像有异兆的感觉,怕他渐渐会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不想让他少年老成,我们现在老觉得自己孩子不够成熟。梁启超的想法是只要你的生活充满了趣味,你的人就充满了趣味,你这人就不会堕落。你的工作再好,如果不是一个有趣味的人,你就会陷入枯燥,陷入枯燥就是堕落的开始。所以他因为有这样的担心,他希望梁思成能够拥有很快乐很有趣味的生活。他说,“所以我想医你的病,或预防你的病,不能不注意及此。这些话很久要和你讲,因为你没有毕业以前,要注重你的专门,不愿你分心,现在机会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说。你看了这信,意见如何?”林徽因的意思是怎样的,因为他要问他媳妇是不是也同意他的看法,当时他们两口子都在宾大读书。“无论校课如何忙迫,是必要回我一封稍长的信,令我安心,切切。”所以我们说梁启超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这样的大人物我们想像他应该是很忙的,没机会管孩子的事,其实恰恰相反,我倒很劝大家去买一本梁启超的家书,写得非常好!信中写的很长也很肉麻,因为我这只是节选其中的一段,他对孩子总是有非常亲密的称呼,什么大宝贝,小宝贝,什么亲爱的等等,怎么称呼得亲昵就怎么来,结尾的地方也总是说你亲爱的爹爹,你什么样的爹爹等等。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讲了一些唐诗宋词,也讲到了梁启超给孩子的这封信。我们想唐宋诗词的美好的背后是很丰富的人生,而梁启超本人是从古而今的人物,他是近代人,但是接受的教育是古代的教育,我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或者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都很希望自己的人生和工作是有趣味的,很丰富的,很有意义的,我想唐宋诗词只是这有趣和丰富的一个来源,更多的来源还要靠我们自己大家去努力地发现拓展。我想只有这样,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包括这个社会才能整体的健康地发展,让我们觉得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大家庭里面是很幸福的。我想这可能也是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些读书的体会的一个目的所在。

  限于时间关系,今天讲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