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小园头,一个既有文状元,又出武举人的古村落

一一 小园头村党总支副书记 张明洪

嘉宾介绍

张明洪:一位七O后,洲泉小园头村人,在企业工作多年后,2011年来到村里工作,2018年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分管组织、卫生、工程建设等,因着工作的缘故,熟悉和了解小园头村一带的人文历史。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57_7d4e444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58_71db613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59_d0aabcb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60_b489c8a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61_1de3c8c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62_899e043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63_f62400e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64_16cfad1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57_7d4e444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4/386/00300438665_69f72773.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洲泉镇小园头村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明洪先生,他要和我们说说小园头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小园头村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

  听众朋友,在节目的开始时,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张明洪先生。

  张明洪:一位七O后,洲泉小园头村人,在企业工作多年后,2011年来到村里工作,2018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分管组织、卫生、工程建设等,因着工作的缘故,熟悉和了解小园头村一带的人文历史。

  卢 珊:听众朋友,现在张明洪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

  张书记,您好!

  张明洪: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 珊: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张明洪:很高兴来到桐乡电台,跟听众朋友们说说我们小元头村。

  卢 珊:张书记,您是小园头村人,又是一直生活、工作在小园头村,熟悉和了解小园头村一带的历史文化,今天请您和我们来说说小园头村的人文历史,说说小园头老底子的故事。

  张明洪:好的,先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小园头村位于桐乡市西部,地处洲泉镇东北部,东与石门镇郜墩村相邻,南面和西面分别和东田村和岑山村接壤,北与河山镇石栏桥村相接,是个三镇交界的地方,桐洲公路和长山河穿村而过,水陆交通都十分方便,全村区域面积为4.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乐驾桥、谢家兜、马家洋、杨汇头、蒲墩下、小园头、黄鹤村、石墩廊等12个自然村,农户650多户,人口2770多人。

  卢 珊:听您介绍,小园头村的区域范围好像没有多大变化,有过调整吗?

  张明洪:应该说从解放到现在,我们村的区域范围没有明显的变化,2000年我们洲泉镇有许多村合并过,但我们村因区域范围原来属于大村,所以就没有合并,区域范围并没有变化。

  卢 珊:那小园头村的历史沿革怎样的呢?

  张明洪:我们村民国前后分别属于东园乡和晚村乡。上世纪50年代初为东园乡第2、第3村。1956年,称为青石乡第九高级社;1958年10月,我们小园头村与岑山村合并,组建了洲泉公社第4营;1959年3月,为洲泉公社青石管理区小园头大队。1961年为青石公社小园头大队。1983年6月称为青石乡小园头村。2001年10月随青石乡并入洲泉镇,为洲泉镇小园头村。

  卢 珊:哎,小园头这个村名挺有趣的,也挺可爱的,为什么取名叫小园头呢?是不是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张明洪:小园头目前是个地片名,原来呢,是紫竹园、桥五头、钱家埭、杨家埭、沈家埭五个自然小组的通称。相传,紫竹园是旧时钟姓大户的花园墙门。花园虽小,因为是大户,而且世出望门,花园内栽种的竹子均为紫色,当时名气很大。

  卢 珊:其实,小园头村好些的村坊名字都挺有意思的,像有个叫蒲墩脚下。

  张明洪:是啊,呵呵,我就是蒲墩脚下的,其实蒲墩脚下业是个地片名,古时候叫“凤墩村”。在现在的宋家门、郁家门、宋家埭、张家门一带。相传,老底子的时候河中常有小墩,形状像蒲团,俗名蒲墩,据说曾经有人看见有凤凰来栖。

  卢 珊:还有个叫石墩廊。

  张明洪:是的,我们村的石墩廊又称南石墩,在现在的石东、石西、小浜头和顾家角一带。相传,老底子石门一姓吴的大户人家祖坟在这个地方,墓道及四周均铺铺有很大的石头,很高,像石墩一样,石墩廊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卢 珊:还有一个村坊名字非常富有诗意,叫黄鹤村,有什么典故吗?

  张明洪:黄鹤村这个地方因前面说到的钟家的钟鼎墓葬而得名,是现在跳板头、安桥头、杨家角、东北屋等自然组通称。相传,清朝初年的时候,刑部侍郎钟鼎死于陕陇右道的任上,后回乡下葬,村里人推开钟家事先营造的喜葬时,据说看到有九只黄鹤一飞冲天之景象。从此,后来这个地方就叫黄鹤村了。

  卢 珊:说到黄鹤村,我想起来了,黄鹤村有一个史前文化遗址,就叫黄鹤村遗址。

  张明洪:是的,黄鹤村遗址,就在黄鹤村范围内,东西长超出200米,南北宽约60米。边缘解剖处文化层厚度超过60厘米,采集标本有石犁残片、各种鼎足、牛鼻耳罐片、方格纹陶片等遗物,据考证为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堆积。2003年被列为桐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 珊:小园头其实还有一个文化遗址的。

  张明洪:对!还有个谢家斗遗址,在我们村的谢家兜、马家桥自然村。东西长超过3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较大,内涵丰富,良渚文化地层堆积超过150厘米,且包含马桥文化(商周)地层堆积,是桐乡市境内屈指可数的重要遗址。属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商周时代。也是2003年公布为桐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 珊:没想到,小园头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出“旅游桐乡”节目头】

  卢 珊: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继续收听。

  我们今天节目的嘉宾——洲泉镇小元头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明洪先生正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和我们说说小园头村的人文历史,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张书记,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小园头村深厚的人文历史,其实,小园头村浜浜河河也是浸透了文化气息的,那“小桥、流水、人家”显尽了江南水乡的韵味,我们先来说说小园头村的水吧。

  张明洪:我们小元头村四面环水,北面是……目前共有河道、池塘、浜兜等10多条,比方说马家洋。

  卢 珊:说到马家洋,我想起,有关马家洋还有一个故事的,是吗?

  张明洪:是啊!传说,老底子余杭、德清那里开来一只船,要出箭塘港去石门湾里驳船过货,小船过了乐驾桥,前面就是马家洋,看天色已晚,便在马家桥边停船歇夜,等待第二天天亮了再开船。第二天一早,天下小雨,不敢开船,就再等了一天。到了第三天一早,天还下着小雨,只得再等了一天。马家桥村民看见这船已经在这里停了好多天,想怎么回事呢?就问船上的人:你们要到哪里去呀?为什么在这里停了这么多天呢?船老大说:去石门湾里,只因洋大船小天又下雨,不敢冒然前行。村民说:看你也是老船工,只点风雨,一条小港,出去转弯就到,有什么不敢的呢?说得船老大一脸茫然,忙问:前面不是有七里马家洋吗?村民说:啊呀!你们的船不是停在这马家洋吗?船老大忙指着眼前的小漾潭问:这就是马家洋?就这么点大?村民答:是啊,不错!船老大说:啊?!那还不如哇格头个只浜兜,哇格头个只兜还要大几化哩。这是西片的土话,意思就是:马家洋比我们那里的浜兜还要小哩。船老大再问:那“十里竹箭塘港,七里马家洋”这句话怎么讲呢?村民解释说:那是洲泉人开船去石门湾的顺口溜,开七里到达马家洋口,再开十里到达箭塘港口。船老大这才明白,于是,边苦笑着说,马家洋几化大,几化大?七里大,话出来,吓人大,吓煞阿拉西头呆木徒……边解缆启锚,小船在一片笑声中渐渐远去……

  卢 珊:很有趣的一个故事。那说了河,那接下来就要说说桥了,因为河多肯定桥多嘛,张书记,小园头村桥也蛮多的吧?

  张明洪:对啊,有河必有桥,有的河有2、3座桥,目前有乐驾桥、小浜桥、木桥、鱼桥、胜利桥等各种年代和风格的桥梁11座

  卢 珊:我听说,村里还保存了好几座古石桥,是吧?

  张明洪:是的是的,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桥有三座,和状桥、富家桥和德善桥。

  卢 珊:和状桥,这桥名好风雅。

  张明洪:是啊,和状桥,不知就理的人错当“和尚桥”,还以为是由哪个和尚牵头造的呢,其实根本不是。之所以会叫成“和尚桥”,是因为在桐乡话里“和状”和“和尚”是同音的。和状桥是座三孔平梁石板桥,传说,当年建桥时,因为桥址座落涉及风水,谢家兜村上两户人家发生争执,互相告状,官司打得不可收场。后来,在一个读书人,也有说是县官老爷的调解下,两户人家和解了,撤了状子,村人遂将此桥取名为“和状桥”。

  卢 珊:原来还有个故事。那这富家桥呢?这个桥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张明洪:这也是有个故事的。富家桥是一座单孔平梁石板桥,始建年代无考,民国三年,1914年重建。相传,老底子的谢家斗要比宋家门穷。谢家兜村人多业渔,经常要去宋家门前浜里捕鱼,经常遭到宋家门村人的阻拦,这就引起谢家兜村人的不满。但宋家门居里浜,凡旱路出入市井,均须经谢家兜的和状桥往来。谢家斗人便讥讽宋家门的人说,你们虽富,有本事别在和状桥上过呀。宋家门人一气之下便自己建造了一座石桥,取名就叫“富家桥”,并且在桥墩石上刻了“大小渔船不得入内”八个字,至今,字迹犹清晰可辨,可见这故事并非全属虚构。

  卢 珊:小园头村真是一河一桥一故事。

  【出“旅游桐乡”节目片花】

  卢 珊: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欢迎您继续收听我们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直播访谈节目。我是卢珊。

  今天我们节目的嘉宾是洲泉镇小元头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明洪先生,他正在和我们说小园头村的人文历史,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张书记,有一水土养一方人,小园头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自然地理风貌,使得小园头村,虽然只是一个小村落,却是有好些大户人家,人才辈出,前面您说到的钟家。

  张明洪:相传,黄鹤村钟姓系紫竹园钟氏嫡出。据史书记载呢,紫竹园钟氏源于安徽合肥,发于河南颖川,宋元时期由陕西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迁到浙江“上八府”;到明朝永乐年间,紫竹园钟氏又由浙江“上八府”迁徙来我们小园头。并且有传说,这一支的钟姓是唐朝时钟馗的后人。明末清初刑部侍郎钟鼎、钟朗均系紫竹园的钟氏的嫡出子孙。

  卢 珊:钟家还出了个状元,就是钟鼎。

  张明洪:不错,钟鼎,字梅城,明朝崇祯十年,就是1637年,考取进士,在兵部任职。清朝顺治间,任太平,就是广西崇佐的知府,顺治十五年,就是1658年,任刑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任陕陇右道,去世于任上,葬在黄鹤村。钟鼎也被称为“独脚官”。他善诗文,曾参与编撰《四库全书》 。

  卢 珊:这位钟状元为什么被称为“独脚官”呢?这是什么意思呢?

  张明洪:这要从蚕豆说起。蚕豆出在南方,当时满族人不认识,很喜欢吃,就连当时的顺治帝也十分喜欢吃。钟鼎就调侃说:此乃猪食,汉人不食。官员上奏顺治皇帝,说钟鼎目无当朝,把满族官员比作猪罗。顺治帝听后大怒,叫钟鼎当面对责。钟鼎知道得罪皇帝,难逃追责,但他不慌不忙,对皇上说:下官说的是实情,并无藐视当朝之意。皇上若是不信,可彻查,若下官妄言,则可以命相抵。皇帝说:行!皇上便命监察校卫到浙江崇德一地详查。钟鼎毕竟在朝为官多年,同道及门下无数,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他们便派出亲信,日夜兼程赶赴浙江故里做手脚:一是告诉乡民一致说蚕豆是猪食,人不能过度食之;二是把家里的猪罗一律过度饿着,待朝庭官员查验时,就用蚕豆喂。果然,监察校卫们看到的是经过钟鼎精心策划的场景——南方人不食蚕豆和南方猪罗喜食蚕豆。于是,回到朝庭,将所见事实一一向皇帝做了汇报。但那些满族官员总是不服气,要求顺治帝严加惩治。于是,顺治帝下诏:钟鼎身为朝庭重臣,竟时常侮辱同朝阁僚,着削一腿,以示惩戒。自此,钟鼎便有了“独脚官”这个称号。

  卢 珊:原来是这样。据说,钟鼎有个侄儿,钟朗还入了乡贤祠,是吗?

  张明洪:是的。钟朗,字玉行,清顺治十六年进士,十八年任辛丑科会试同考官。后任京官,升员外郎,又改任刑部郎中。康熙九年(1670)任陕甘学政,后升布政使参议,致仕归乡。居家以后教导村民要和睦相处,七十三岁去世,入祀乡贤祠。

  卢 珊:这钟家真是厉害,不过,小园头村还有厉害的人家呢,那就是赵家。

  张明洪:是啊,赵家之所以有名,全出于一个叫赵殿举的人身上。相传,明朝末年,谢家兜出了个赵殿举(音)的武举人,官至金銮殿带刀护卫、值殿大将军。先就职于大将军都督刘显之子刘綎,晚明第一猛将麾下,因抗倭战功卓著,升直隶指挥副使,后来又与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交好,便调任锦衣卫指挥副使。

  卢 珊:传说,这位赵殿举生来独骨,力大无比,真的吗?

  张明洪:赵殿举墓葬在乐驾桥港北岸,毁于“文革”时期。那时赵殿举的坟被挖开,墓地没有高大的树木,墓葬是用青砖石灰土垒砌的,凸出地面,蛮是高大,墓葬里面的棺木已经破败不堪,没有了形状,四只铜拉手落脱在地,计重有16斤,衣服和尸身腐朽更加,几乎化作一片泥土,只看得出墓主人长得很高大,唯有头颅和几根大骨头清晰可便。当时,除了许多红卫兵,看热闹的人很多,大家主要是想看看赵殿举是不是真的“独骨”,从当时的手臂、髈骨等几根大骨头分析,可以断定赵殿举固然是“独骨”,他的下腭骨要比正常人宽出许多。所以,传说赵殿举因独骨而力大无比,也是有可能也是真的。

  卢 珊:据赵家后人回忆,赵家老宅曾经是风光无限的。

  张明洪:解放前,赵宅全貌已经荡然无存,只存得三直落好房子。当然,还隐约看得到旧时概貌:花园墙门,马头高墙,石道地,石门洞,三间二檐,前厅后房。那三直落好房子后井的三间“堂窗门”楼房,应该是五间后房中的遗存。墙门外隔一小路,有一个圆圆的大鱼池,约有一亩余,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推平,现在尚辨旧形。当年赵家花园墙门刚落成当时,肯定是风光无限矣……

  卢 珊:世间沧桑,昔日的繁华已是过眼烟云,但小园头依然是个好地方。

  卢 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洲泉镇小元头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明洪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和明天早晨7点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下期7月3日的《旅游桐乡》,依然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系列报道”——我这四十年,请听我们桐乡著名文化大家叶瑜荪先生这四十年的人生故事,欢迎你到时收听,也期待着你们参与我们节目,欢迎你继续锁定我们971。

  再次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和参与。听众朋友,再见!

  张明洪:听众朋友,再见。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洲泉镇小园头村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明洪先生,他要和我们说说小园头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小园头村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

  听众朋友,在节目的开始时,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张明洪先生。

  【出“金名片”片头】

  张明洪:一位七O后,洲泉小园头村人,在企业工作多年后,2011年来到村里工作,2018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分管组织、卫生、工程建设等,因着工作的缘故,熟悉和了解小园头村一带的人文历史。

  卢 珊:听众朋友,现在张明洪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

  张书记,您好!

  张明洪: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 珊: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张明洪:很高兴来到桐乡电台,跟听众朋友们说说我们小元头村。

  卢 珊:张书记,您是小园头村人,又是一直生活、工作在小园头村,熟悉和了解小园头村一带的历史文化,今天请您和我们来说说小园头村的人文历史,说说小园头老底子的故事。

  张明洪:好的,先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小园头村位于桐乡市西部,地处洲泉镇东北部,东与石门镇郜墩村相邻,南面和西面分别和东田村和岑山村接壤,北与河山镇石栏桥村相接,是个三镇交界的地方,桐洲公路和长山河穿村而过,水陆交通都十分方便,全村区域面积为4.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乐驾桥、谢家兜、马家洋、杨汇头、蒲墩下、小园头、黄鹤村、石墩廊等12个自然村,农户650多户,人口2770多人。

  卢 珊:听您介绍,小园头村的区域范围好像没有多大变化,有过调整吗?

  张明洪:应该说从解放到现在,我们村的区域范围没有明显的变化,2000年我们洲泉镇有许多村合并过,但我们村因区域范围原来属于大村,所以就没有合并,区域范围并没有变化。

  卢 珊:那小园头村的历史沿革怎样的呢?

  张明洪:我们村民国前后分别属于东园乡和晚村乡。上世纪50年代初为东园乡第2、第3村。1956年,称为青石乡第九高级社;1958年10月,我们小园头村与岑山村合并,组建了洲泉公社第4营;1959年3月,为洲泉公社青石管理区小园头大队。1961年为青石公社小园头大队。1983年6月称为青石乡小园头村。2001年10月随青石乡并入洲泉镇,为洲泉镇小园头村。

  卢 珊:哎,小园头这个村名挺有趣的,也挺可爱的,为什么取名叫小园头呢?是不是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张明洪:小园头目前是个地片名,原来呢,是紫竹园、桥五头、钱家埭、杨家埭、沈家埭五个自然小组的通称。相传,紫竹园是旧时钟姓大户的花园墙门。花园虽小,因为是大户,而且世出望门,花园内栽种的竹子均为紫色,当时名气很大。

  卢 珊:其实,小园头村好些的村坊名字都挺有意思的,像有个叫蒲墩脚下。

  张明洪:是啊,呵呵,我就是蒲墩脚下的,其实蒲墩脚下业是个地片名,古时候叫“凤墩村”。在现在的宋家门、郁家门、宋家埭、张家门一带。相传,老底子的时候河中常有小墩,形状像蒲团,俗名蒲墩,据说曾经有人看见有凤凰来栖。

  卢 珊:还有个叫石墩廊。

  张明洪:是的,我们村的石墩廊又称南石墩,在现在的石东、石西、小浜头和顾家角一带。相传,老底子石门一姓吴的大户人家祖坟在这个地方,墓道及四周均铺铺有很大的石头,很高,像石墩一样,石墩廊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卢 珊:还有一个村坊名字非常富有诗意,叫黄鹤村,有什么典故吗?

  张明洪:黄鹤村这个地方因前面说到的钟家的钟鼎墓葬而得名,是现在跳板头、安桥头、杨家角、东北屋等自然组通称。相传,清朝初年的时候,刑部侍郎钟鼎死于陕陇右道的任上,后回乡下葬,村里人推开钟家事先营造的喜葬时,据说看到有九只黄鹤一飞冲天之景象。从此,后来这个地方就叫黄鹤村了。

  卢 珊:说到黄鹤村,我想起来了,黄鹤村有一个史前文化遗址,就叫黄鹤村遗址。

  张明洪:是的,黄鹤村遗址,就在黄鹤村范围内,东西长超出200米,南北宽约60米。边缘解剖处文化层厚度超过60厘米,采集标本有石犁残片、各种鼎足、牛鼻耳罐片、方格纹陶片等遗物,据考证为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堆积。2003年被列为桐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 珊:小园头其实还有一个文化遗址的。

  张明洪:对!还有个谢家斗遗址,在我们村的谢家兜、马家桥自然村。东西长超过3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较大,内涵丰富,良渚文化地层堆积超过150厘米,且包含马桥文化(商周)地层堆积,是桐乡市境内屈指可数的重要遗址。属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商周时代。也是2003年公布为桐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 珊:没想到,小园头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出“旅游桐乡”节目头】

  卢 珊: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继续收听。

  我们今天节目的嘉宾——洲泉镇小元头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明洪先生正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和我们说说小园头村的人文历史,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张书记,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小园头村深厚的人文历史,其实,小园头村浜浜河河也是浸透了文化气息的,那“小桥、流水、人家”显尽了江南水乡的韵味,我们先来说说小园头村的水吧。

  张明洪:我们小元头村四面环水,北面是……目前共有河道、池塘、浜兜等10多条,比方说马家洋。

  卢 珊:说到马家洋,我想起,有关马家洋还有一个故事的,是吗?

  张明洪:是啊!传说,老底子余杭、德清那里开来一只船,要出箭塘港去石门湾里驳船过货,小船过了乐驾桥,前面就是马家洋,看天色已晚,便在马家桥边停船歇夜,等待第二天天亮了再开船。第二天一早,天下小雨,不敢开船,就再等了一天。到了第三天一早,天还下着小雨,只得再等了一天。马家桥村民看见这船已经在这里停了好多天,想怎么回事呢?就问船上的人:你们要到哪里去呀?为什么在这里停了这么多天呢?船老大说:去石门湾里,只因洋大船小天又下雨,不敢冒然前行。村民说:看你也是老船工,只点风雨,一条小港,出去转弯就到,有什么不敢的呢?说得船老大一脸茫然,忙问:前面不是有七里马家洋吗?村民说:啊呀!你们的船不是停在这马家洋吗?船老大忙指着眼前的小漾潭问:这就是马家洋?就这么点大?村民答:是啊,不错!船老大说:啊?!那还不如哇格头个只浜兜,哇格头个只兜还要大几化哩。这是西片的土话,意思就是:马家洋比我们那里的浜兜还要小哩。船老大再问:那“十里竹箭塘港,七里马家洋”这句话怎么讲呢?村民解释说:那是洲泉人开船去石门湾的顺口溜,开七里到达马家洋口,再开十里到达箭塘港口。船老大这才明白,于是,边苦笑着说,马家洋几化大,几化大?七里大,话出来,吓人大,吓煞阿拉西头呆木徒……边解缆启锚,小船在一片笑声中渐渐远去……

  卢 珊:很有趣的一个故事。那说了河,那接下来就要说说桥了,因为河多肯定桥多嘛,张书记,小园头村桥也蛮多的吧?

  张明洪:对啊,有河必有桥,有的河有2、3座桥,目前有乐驾桥、小浜桥、木桥、鱼桥、胜利桥等各种年代和风格的桥梁11座

  卢 珊:我听说,村里还保存了好几座古石桥,是吧?

  张明洪:是的是的,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桥有三座,和状桥、富家桥和德善桥。

  卢 珊:和状桥,这桥名好风雅。

  张明洪:是啊,和状桥,不知就理的人错当“和尚桥”,还以为是由哪个和尚牵头造的呢,其实根本不是。之所以会叫成“和尚桥”,是因为在桐乡话里“和状”和“和尚”是同音的。和状桥是座三孔平梁石板桥,传说,当年建桥时,因为桥址座落涉及风水,谢家兜村上两户人家发生争执,互相告状,官司打得不可收场。后来,在一个读书人,也有说是县官老爷的调解下,两户人家和解了,撤了状子,村人遂将此桥取名为“和状桥”。

  卢 珊:原来还有个故事。那这富家桥呢?这个桥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张明洪:这也是有个故事的。富家桥是一座单孔平梁石板桥,始建年代无考,民国三年,1914年重建。相传,老底子的谢家斗要比宋家门穷。谢家兜村人多业渔,经常要去宋家门前浜里捕鱼,经常遭到宋家门村人的阻拦,这就引起谢家兜村人的不满。但宋家门居里浜,凡旱路出入市井,均须经谢家兜的和状桥往来。谢家斗人便讥讽宋家门的人说,你们虽富,有本事别在和状桥上过呀。宋家门人一气之下便自己建造了一座石桥,取名就叫“富家桥”,并且在桥墩石上刻了“大小渔船不得入内”八个字,至今,字迹犹清晰可辨,可见这故事并非全属虚构。

  卢 珊:小园头村真是一河一桥一故事。

  【出“旅游桐乡”节目片花】

  卢 珊: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欢迎您继续收听我们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直播访谈节目。我是卢珊。

  今天我们节目的嘉宾是洲泉镇小元头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明洪先生,他正在和我们说小园头村的人文历史,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张书记,有一水土养一方人,小园头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自然地理风貌,使得小园头村,虽然只是一个小村落,却是有好些大户人家,人才辈出,前面您说到的钟家。

  张明洪:相传,黄鹤村钟姓系紫竹园钟氏嫡出。据史书记载呢,紫竹园钟氏源于安徽合肥,发于河南颖川,宋元时期由陕西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迁到浙江“上八府”;到明朝永乐年间,紫竹园钟氏又由浙江“上八府”迁徙来我们小园头。并且有传说,这一支的钟姓是唐朝时钟馗的后人。明末清初刑部侍郎钟鼎、钟朗均系紫竹园的钟氏的嫡出子孙。

  卢 珊:钟家还出了个状元,就是钟鼎。

  张明洪:不错,钟鼎,字梅城,明朝崇祯十年,就是1637年,考取进士,在兵部任职。清朝顺治间,任太平,就是广西崇佐的知府,顺治十五年,就是1658年,任刑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任陕陇右道,去世于任上,葬在黄鹤村。钟鼎也被称为“独脚官”。他善诗文,曾参与编撰《四库全书》 。

  卢 珊:这位钟状元为什么被称为“独脚官”呢?这是什么意思呢?

  张明洪:这要从蚕豆说起。蚕豆出在南方,当时满族人不认识,很喜欢吃,就连当时的顺治帝也十分喜欢吃。钟鼎就调侃说:此乃猪食,汉人不食。官员上奏顺治皇帝,说钟鼎目无当朝,把满族官员比作猪罗。顺治帝听后大怒,叫钟鼎当面对责。钟鼎知道得罪皇帝,难逃追责,但他不慌不忙,对皇上说:下官说的是实情,并无藐视当朝之意。皇上若是不信,可彻查,若下官妄言,则可以命相抵。皇帝说:行!皇上便命监察校卫到浙江崇德一地详查。钟鼎毕竟在朝为官多年,同道及门下无数,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他们便派出亲信,日夜兼程赶赴浙江故里做手脚:一是告诉乡民一致说蚕豆是猪食,人不能过度食之;二是把家里的猪罗一律过度饿着,待朝庭官员查验时,就用蚕豆喂。果然,监察校卫们看到的是经过钟鼎精心策划的场景——南方人不食蚕豆和南方猪罗喜食蚕豆。于是,回到朝庭,将所见事实一一向皇帝做了汇报。但那些满族官员总是不服气,要求顺治帝严加惩治。于是,顺治帝下诏:钟鼎身为朝庭重臣,竟时常侮辱同朝阁僚,着削一腿,以示惩戒。自此,钟鼎便有了“独脚官”这个称号。

  卢 珊:原来是这样。据说,钟鼎有个侄儿,钟朗还入了乡贤祠,是吗?

  张明洪:是的。钟朗,字玉行,清顺治十六年进士,十八年任辛丑科会试同考官。后任京官,升员外郎,又改任刑部郎中。康熙九年(1670)任陕甘学政,后升布政使参议,致仕归乡。居家以后教导村民要和睦相处,七十三岁去世,入祀乡贤祠。

  卢 珊:这钟家真是厉害,不过,小园头村还有厉害的人家呢,那就是赵家。

  张明洪:是啊,赵家之所以有名,全出于一个叫赵殿举的人身上。相传,明朝末年,谢家兜出了个赵殿举(音)的武举人,官至金銮殿带刀护卫、值殿大将军。先就职于大将军都督刘显之子刘綎,晚明第一猛将麾下,因抗倭战功卓著,升直隶指挥副使,后来又与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交好,便调任锦衣卫指挥副使。

  卢 珊:传说,这位赵殿举生来独骨,力大无比,真的吗?

  张明洪:赵殿举墓葬在乐驾桥港北岸,毁于“文革”时期。那时赵殿举的坟被挖开,墓地没有高大的树木,墓葬是用青砖石灰土垒砌的,凸出地面,蛮是高大,墓葬里面的棺木已经破败不堪,没有了形状,四只铜拉手落脱在地,计重有16斤,衣服和尸身腐朽更加,几乎化作一片泥土,只看得出墓主人长得很高大,唯有头颅和几根大骨头清晰可便。当时,除了许多红卫兵,看热闹的人很多,大家主要是想看看赵殿举是不是真的“独骨”,从当时的手臂、髈骨等几根大骨头分析,可以断定赵殿举固然是“独骨”,他的下腭骨要比正常人宽出许多。所以,传说赵殿举因独骨而力大无比,也是有可能也是真的。

  卢 珊:据赵家后人回忆,赵家老宅曾经是风光无限的。

  张明洪:解放前,赵宅全貌已经荡然无存,只存得三直落好房子。当然,还隐约看得到旧时概貌:花园墙门,马头高墙,石道地,石门洞,三间二檐,前厅后房。那三直落好房子后井的三间“堂窗门”楼房,应该是五间后房中的遗存。墙门外隔一小路,有一个圆圆的大鱼池,约有一亩余,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推平,现在尚辨旧形。当年赵家花园墙门刚落成当时,肯定是风光无限矣……

  卢 珊:世间沧桑,昔日的繁华已是过眼烟云,但小园头依然是个好地方。

  卢 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洲泉镇小元头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明洪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和明天早晨7点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下期7月3日的《旅游桐乡》,依然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系列报道”——我这四十年,请听我们桐乡著名文化大家叶瑜荪先生这四十年的人生故事,欢迎你到时收听,也期待着你们参与我们节目,欢迎你继续锁定我们971。

  再次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和参与。听众朋友,再见!

  张明洪: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