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化新闻

桐乡戏剧演绎四十载奋进之路

2018年08月24日 10:33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颜明芬

  

  全国第二十一届小梅花原创类最佳集体节目第一名,北港小学《白菊飘香》剧照。

  2014年,桐乡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戏曲队在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现场。

  桐乡越剧团成立后的第一批学员于2016年合影。

  2015年9月,桐乡市被评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戏剧之乡”。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桐乡的戏剧就在水乡旖旎的风光里低吟浅唱、舒袖弄剑,展示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当时,陈东琳、鲍菊芬等演员在江浙沪地区深受欢迎。

  1978年10月,东方红越剧团、星光越剧团、桐乡县花鼓戏剧团合并组建为桐乡县越剧团。1979年,桐乡越剧团招收11名女演员,如今家喻户晓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便是其中一员。

  时光荏苒,桐乡戏剧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有序,低吟婉转地演绎着古往今来的故事。

  传承让桐乡戏剧再放光彩

  戏剧在桐乡扎根颇深,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桐乡人爱听本土的花鼓戏,也爱听戏曲百花园里的一枝独秀——浙江越剧。

  茅威涛无疑是桐乡戏剧的领军者。她是中国戏曲“三度梅”获得者,一人囊括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奖项,成为了中国戏剧改革进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据公开报道,1974年,13岁的茅威涛插班到桐乡一中,当时只有文艺班还多出个空位,考试合格后,她坐上了最后一排门口的座位。没想到,当年那个仅剩的空位,将她的人生舞台最终设置在聚光灯下。

  1979年,茅威涛高中毕业,进入了桐乡越剧团。因到上海演出《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得越剧名伶尹桂芳、尹小芳赏识,茅威涛成为尹派的嫡传弟子,此后一直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台柱小生。她曾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始终是桐乡戏剧工作者所背负的重任。上世纪80年代,桐乡因为有了茅威涛而名声远播,跟随领军者的步伐,桐乡戏剧之路走得铿锵有力。

  2012年,桐乡市越剧团正式改制成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剧团也逐步转变职能,从一个专业演出团体发展成一个主要职能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从此,桐乡戏剧工作者背负着新的使命,踏上了新的征程。

  2014年3月,桐乡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戏曲队带着自己的戏曲作品《割肉还娘》、《菊乡戏韵》、《回十八》第一次登上了央视的舞台,并夺得“一鸣惊人”栏目周冠军。5月,再次以《姑嫂饼》、《浪迹天涯》摘得比赛月冠军。11月以《金玉良缘》、《当官难》和《献宝》捧回年度六强、南方剧种第一的大奖。桐乡戏剧走出家门,备受关注。

  传统艺术需要传承,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这使得整个团队树立了对艺术的崇敬之心,并立志将其发扬光大。

  为了让桐乡的老百姓能够观看戏剧演出,中心还将戏剧的舞台搭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为了能让桐乡的戏迷过把戏瘾,中心策划承办的央视戏曲“过把瘾”进桐乡戏曲大赛和演唱会,连续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了7期……期间,中心的职工既是编剧、导演,也是音响师、灯光师、主持人,还是装卸工,搬运工。

  “传承需要每位戏剧工作者付诸实际行动,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桐乡戏剧再放光彩。”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主任来荣祥说。他曾经经历了剧团的辉煌,也曾经历经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戏剧的低迷时期,对于如何传承好桐乡的戏剧事业,所有桐乡戏剧人可谓费尽了心思。

  桐乡戏剧模式不断创新

  当新时代到来,桐乡的戏剧人不再拘谨于有限的题材和表现方式,而是与时代接轨,在题材选择、创作手法甚至交流形式、人才储备上都趋向于新。

  一出讲述求真务实精神的越剧现代小戏《毛估估》开启了桐乡戏曲的原创之路。越剧小戏《婆婆赛亲娘》、《割肉还娘》、《故乡情》、《大师情》、《患难真情》等原创剧,或讲述孝老爱亲,或抒发家国情怀。即便是古装小戏《白菊飘香》、《司马光砸缸》等亦能做到耳目一新,且“新中有根”。

  花鼓戏作为桐乡的地方剧种,也在近年来得到了有力挖掘与传承。2016年,整理重排的桐乡花鼓戏《庵堂相会·过桥》登上省级舞台,更有一系列原创的花鼓小戏诞生。其中,《望蚕讯》第一次演出就一举摘得了浙江省新农村题材小戏会演金奖。

  针对原有作品容量进行压缩创新,方能让戏剧更加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姑嫂饼》的故事流传已久,在央视演出时,全剧连说带唱仅以6分钟完成。而原本半小时的小戏《割肉还娘》,同样以6分钟的容量改编成多剧种戏中戏结构的戏曲小品。普通小戏15分钟,晚会小戏10分钟,在特殊要求的情况下6分钟,桐乡的原创戏剧因其内容精炼、贴近生活,深得观众的青睐。

  桐乡戏剧传承力量深厚

  “十年磨一戏,十年难磨一人。”进入戏剧事业发展新时期后,如何培养新人、如何传承戏剧传统成为桐乡戏剧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除了让戏剧走进校园,全市还开设了4个“少儿戏曲培训基地”——“北港小学(越剧)”培训班,“高桥中心小学(越剧)”培训班、“春晖小学(花鼓戏)”培训班和“洲泉中心小学义马校区(花鼓戏)”培训班,为桐乡戏剧种下希望的幼苗。

  一路走来,戏剧新苗茁壮成长、成绩斐然。基地学员连续三年分别摘得三朵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花,高桥中心小学和北港小学两夺原创类集体节目第一名,几乎包揽全市、全省、全国的各大少儿戏曲大赛大奖。相信通过有序引导培育,桐乡能看到更多的戏剧新生力量。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桐乡,民间戏剧团队如雨后春笋,目前每个镇(街道)都有自己的民间戏曲社团,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深得城乡老百姓的喜爱。2001年,陈芝仙退休后与几位“老姐妹”组建起“菊韵剧社”,至今她们的演出足迹几乎遍布桐乡各个角落。

  如今,桐乡举办每年一届“江浙沪现代小戏邀请赛”,连续4年举办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浙江赛区选拔赛和浙江省少儿戏曲小金桂评选等重大戏剧活动。而乌镇戏剧节,更让桐乡的戏剧爱好者因此活跃起来,2017年桐乡“乌青剧社”成功进军戏剧节,开启了一条通往戏剧的全新之路。

  桐乡戏剧未来可期

  近年来,桐乡戏剧舞台好戏不断、高潮迭起。据了解,2018年以来,桐乡市还将和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两年一届的“中国·桐乡小戏艺术邀请展”,以此推动戏剧艺术繁荣发展,力求把桐乡搭建成中国戏剧艺术的大舞台。

  桐乡戏剧走进央视、现代戏剧精品创作不断、乌镇戏剧节享誉海内外、民间戏曲社团遍地开花、少儿戏曲培训基地种下希望的幼苗……戏剧,正以它蓬勃的生机在桐乡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凭借着浓厚的民众戏剧基础,在长三角颇有影响的戏剧历史和正茁壮成长的桐乡戏剧原创、表演力量,举办具有影响的戏剧活动以及享誉国内外的乌镇戏剧节,桐乡正积极申报“中国新戏剧之乡”的称号。

  从传统承袭到现代创作,从苦心孤诣到厚积薄发,桐乡正在用戏剧文化的力量塑造着这座“人文名城”的软实力。

  


编辑:潘竞毅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