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灵安,隐藏着古村落风貌和韵味……

一一 凤鸣街道灵安村党总支书记 顾利敏

嘉宾介绍

顾利敏,一位七O后,凤鸣街道灵安村人。当过兵、扛过枪,1995年退伍后,来到凤鸣街道灵安村工作,2010年,任村党总支书记。二十多年村里工作的经历,使他走遍了灵安村的角角落落,熟悉和了解家乡灵安一带的历史文化。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7_65751fc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8_8bb2c59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5_091ca10a.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6_f11a647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4_e02c487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3_f0f3f14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2_f1f80c4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1_d57f432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1_d57f432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768/00300376819_c05760b7.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凤鸣街道灵安村党总支书记顾利敏先生,他要和我们说说灵安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灵安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顾利敏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顾书记,您好!

  顾利敏: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的老村落系列节目。

  顾利敏:谢谢!很高兴做客971,说说我们灵安村,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灵安村。

  卢珊:顾书记,您是灵安村人,几乎一直生活和工作在灵安村,对灵安村一带的历史文化是蛮熟悉和了解的,今天我们就想请您来和我们说说灵安的人文历史,说说灵安老底子的故事,好吗?

  顾利敏:好的。我先来大致介绍一下我们灵安村的概况,我们灵安村,位于凤鸣街道的中西北端,320国道从村东南面穿过,东面紧邻桐乡市经济开发区,南面与红旗村隔灵安港相望,西面与西牛桥村、路家园村相邻,北面与梧桐街道同心村相连。灵安集镇包含其中,全村区域总面积达5.65平方公里,共有42个村民小组,其中21个村民小组已经征迁,搬迁到了市区的文华小区,1191户农户,总人口约有4700多人。

  卢珊:听您的介绍,感觉灵安村的区域比原来大了许多,是与其它村合并过吗?

  顾利敏:是的。2000年,全市行政村区域规划调整时,我们村也做了调整,2001年1月,由灵安村、红联村、朱家门村,三个村正式合并成现在的灵安村。

  卢珊:那为什么三个村合并之后,延用了“灵安”这个村名呢?

  顾利敏:这个当时有多种考虑,一个是考虑,是当时三个村的村名,灵安因与原来的灵安镇同名,知名度要高,而且意思也比较好;另一个考虑,是因为当时老灵安村的村委所在地在镇上,而另外两个村,红联村和朱家门村的村委会所在地都较偏,于是,三个村合并之后,就延用了“灵安”这个村名。

  卢珊:原来是这样。灵安,这个很有蕴意的名字,最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顾利敏:这有个传说,传说原来这个地方有一只庵,当地村民就来这庵里烧香拜佛,村民觉得比较灵验,就称这庵为灵庵,慢慢地,这“庵”字演变成了安全的“安”,灵安也是成了这个地方的名称。不过,这只是一钟传说,因为我查了老的《桐乡地名志》,根据地名志上的记载,之所以叫灵安,是因为清朝嘉庆年间在灵安这个地方建造了一所寺庙,就叫灵安禅寺,这个地方就叫灵安了。当然,这寺庙早已经被毁了,没有踪影了。

  卢珊:原来是这样,那灵安村的历史沿革和隶属关系是怎样的呢?

  顾利敏:灵安村因为是三村合并,所以它的历史沿革和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明清时期,属于崇德县千乘乡;民国时期,原灵安村和红联村同属崇德县灵安乡,朱家门村则属于崇德县纪目乡;解放初,原灵安村和红联村分别属崇德县灵安区灵安乡的三村和四村,朱家门村属崇德县灵安区纪目乡四村;1956年,撤区并乡,原灵安村、红联村和朱家门村同属灵安乡,原灵安村和红联村合并为灵安乡第三高级农业合作社,朱家门村则为灵安乡第四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撤乡、村建制为公社、大队,于是朱家门村为灵安公社朱家门大队,原灵安村和红联村则分为灵安大队、顾家坝大队和蔡家村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灵安、朱家门改为红武大队和红卫大队,顾家坝大队和蔡家村大队重新合并为红联大队。文革期间,灵安公社的几乎所有村都改名为“红”字辈,还有红光、红胜、红合、红旗、红民、红心等等。

  卢珊:一片红,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按到什么时候恢复原来的名称呢?

  顾利敏:是的,很有时代特征的名称。直到到1981年,绝大多数村都恢复了原来的村名,灵安、朱家门也重新恢复原来的名称,但红联没有改过来,还是叫红联;1983年,撤公社、大队建制为乡、村,分别为灵安乡灵安村、朱家门村和红联村;1985年,灵安乡撤乡为镇,分别为灵安镇灵安村、朱家门村和红联村;2001年,随撤销灵安镇建制,并入凤鸣街道,同时,灵安村、朱家门村和红联村三村合并为灵安村,于是,为凤鸣街道灵安村。

  卢珊:历史沿革和隶属关系的确是蛮复杂的。哎,顾书记,刚才您介绍当中说到,其实,原来老底子灵安镇是属于你们灵安村的。

  顾利敏:不应该说属于我们村的,虽然老底子的时候,直到现在,灵安集镇的四周都是我们村的,但不能说属于我们村。

  卢珊:嗯,灵安是一个蛮古老的小集镇。

  顾利敏:是的。灵安集镇是因灵安港而兴起来的,主要的街道也是沿河延伸开来的,两岸是商铺林立。早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后来到了民国逐渐发展起来,是灵安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

  卢珊:其实,你们村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坐标——游屯泾、纪目墩等就在离你们村几里的地方。

  顾利敏:对,纪目墩和游屯泾分别在我们西隔壁村——路家园村和西牛桥村,民间传说纪目墩是吴王夫差的刀兵冢,直到现在,附近老百姓还在这样向他们的子孙口口相传。传说从前坡上还有一亭,名为“纪目亭”,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连光绪《石门县志》也没有记载,可见到清末时纪目墩这一古迹至少没有多少人知道了。纪目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时尚存,还有五六丈高,附近年纪大一点的村民小时候都在墩上玩耍过,之后在平整土地的运动中,墩被彻底铲平,现在已是一片茂密的桑园,与周围的田地无异,只是遗址四周的河流还在,可以想见当年孤墩独立、绿水环绕的风景。游屯泾在纪目墩西北五里,离我们村很近。传说游屯泾在吴越争战时曾是吴王牧养战马的场所。

  卢珊:前几年拆迁的时候,还发现了好些良渚时期的文物,是吗?

  顾利敏:是的。那是2006年,我们村的白墙里拆迁时,发现了一些文物,后来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来了,当时共挖掘面1300平方米,发掘墓葬24座,总共出土了玉壁,玉钺,三叉形器,王梳背,象牙权杖等珍贵文物。据专家鉴定是属良渚时期的,命名为白蔷里遗址。

  卢珊:灵安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

  卢珊:顾书记,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灵安的人文历史,作为江南水乡的一个小村,它的地理风貌也是蛮有水乡特色的,我了解到,灵安村水系也是很发达,村里的河道、浜兜很多的。

  顾利敏:我们村的水系的确很发达,但属市级河道就有两条贯穿我们村,灵安港自东向西横穿我们村,也是我们与红旗村的界河,中路桥港自南向北流经我们村,还有朱家门港、廿五桥港、东牛桥浜、钟家浜、顾家坝浜、秀才桥浜等等,全村共有大大小小河道、浜兜18条。

  卢珊:说到河,那就要说说这灵安港了。

  顾利敏:灵安港是一条市级河道,从长山河到康泾塘,1973年和1991年曾两次拓宽疏浚,现在河面宽有25米,

  卢珊:的确,这灵安港如今也还是一条主要的水上交通要道,那说了河,就要说桥了。我想,灵安村有这么多河浜,桥也肯定很多吧?

  顾利敏:是啊,我们村有桥梁18座,比如中路过桥、钱赞桥、乌板桥、泥家浜桥、钟家木桥

  卢珊:顾书记,我去灵安村走走,发现你们村还保留着好几座古石桥呢。

  顾利敏:对,我们村虽然好多村坊已经拆迁,但还是保存了秀才桥、南李家桥、起龙桥,村里人叫鱼家桥,还有东牛桥、李家石桥、天顺桥等6座古桥,基本上都是在原来的朱家门村境内。

  卢珊:我听村里人说,这天顺桥是一座有故事的桥,是吗?

  顾利敏:是的。天顺桥是在顾家坝村坊上,清末民初的时候,顾家坝村里有两家乡绅,那时顾家坝浜给村里人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的不便,其中一位叫顾文思,他就与另一位商量,合资建一座桥。但是另一位,觉得自己家只有一些田地在浜北,而顾家则浜南浜北有房有地,合作建桥自己吃亏了,就不愿意,并且说,就算是顾家造了桥,他们家也不走情愿到浜底绕道走远路。于是,顾文思憋了一股气,就出资800两白银,建造了这座天顺桥,并在桥上刻了“顾文思独立天顺桥”,而那位不愿参与建桥者,也果真没有走天顺桥,到了农忙时节,他们家就搭建一座简易桥,供自家人使用。

  卢珊:原来还有这么一个故事。顾书记,你们村并不仅仅是河和桥有故事,我去村里的时候,听到的一些小地名,都是蛮有历史和故事的。

  顾利敏:我们村一些小村坊的名字很蛮有意思和故事的,比如朝北屋、白墙里、景树园、密竹村、千步兜,等等。

  卢珊:白墙里,很有画面感的一个名字,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顾利敏:这个村名原来叫白蔷里,是蔷薇的“蔷”,而不是一垛墙的“墙”。清朝光绪《桐乡县志》上对白蔷里有记载,乾隆年间的太学士朱绂,朱氏家族就住在这个村上。为什么叫白墙里,并没有记载。我猜测,之所以叫白蔷里,可能是朱家大宅院,白色的院墙上爬满了蔷薇,那也是一道很美的风景,因此被称为白蔷里。

  卢珊:一个合理的推测。那叫密竹村,是村里有许多竹子吗?

  顾利敏:密竹村原来也不叫密竹村,而是叫篾竹村,“密”与“篾”桐乡话里读音相似,就以讹传讹,变成了今天的密竹村。民国33年,也就是1944年,国军与日军在密竹村发生过激战。

  卢珊:还有这个叫朝北屋呢?

  顾利敏:之所以叫朝北屋,是因为老底子这个村上的房子都是朝北的,为什么都朝北?传说,清朝道光年间,原来钱林高家湾有个村坊叫钟家浜。村上有个小年轻,小名叫毛九,父母双亡,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十六岁那年,他对外公外婆说:要回到钟家浜去。可回去之后,老家只有一间破屋,怎么办呢?隔壁的堂兄就介绍他到高家湾李老爷家做长工。毛九勤恳、聪明,深得李家上下的喜欢。一天,李家小姐由奶妈陪着去烧香,毛九挑担跟着。小姐还没见过家里有这么个小长工,就偷偷问奶妈,奶妈就把毛九的身世告诉了他,小姐就非常同情毛九。回来后茶不思,饭不想,非要嫁给毛九,那李老爷怎能同意呢?小姐就在奶妈帮助下,与毛九私奔了,逃到了现在朝北屋一带。虽然朝北屋一带距离高家湾也就七八里路的光景,但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年代,李老爷竟没有找到他们。毛九和小姐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后来慢慢地草棚改建成了砖瓦房,他们想,老家在北面的地方,为了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房子的正门朝北,朝北屋这个村名就这样来的。当然现在朝北屋村上的房子都是朝南了,但这个村上30多户人家都姓钟的,他们都知道祖上是从北面的钟家浜迁移过来的。

  卢珊:灵安村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卢珊:顾书记,灵安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老村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孕育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出了一些大家族、大户人家,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比如您前面说到的朱氏家族,那是很厉害的。

  顾利敏:是的。前面说了,朱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我们灵安村白蔷里,其中的朱老先生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太学生,太学生相当于秀才。朱老先生是过着耕读生活,乡里一带都称他长厚,也就是恭谨宽厚。他平时自己生活很节约,但是别人有难处是很大方地捐助,乾隆二十一年,就是1756年,因灾歉收,他就倡导捐米,并且身体力行,得到当时的道台嘉奖。

  卢珊:其实,这位朱老先生,他的几个儿子也是很牛的。

  顾利敏:是的。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子叫朱华,字临川,是位廪生,廪生是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供米津贴。朱华喜欢与朋友同道一起喝酒谈论诗文,当时,他与陈万青、吴于宣、陈万全、范成模五个人被称为“文坮五虎”,可惜他英年早逝;另一个儿子叫朱芬,字香初,是位廪贡生,是广东感恩知县,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得到当时的浙江学使阮元的称赞,著有两部诗集,而且他篆刻非常好;还有一个儿子叫朱英,和父亲一样,也是位太学生。

  卢珊:那灵安人不仅老底子的时候厉害,现、当代也是很厉害的。民国时候有一位叫张憬的,是位作家,而且蛮有成就的。

  顾利敏:张憬确切地说,她是灵安镇上人,当然那时也没有居民与农民之分。张憬小时候在崇德小学读书,成绩优异,多次跳级,不到三年小学就毕业了。后来考入杭州省立女子中学,毕业后又考入杭州师范。喜爱上文学,后到上海,因生活所迫创作小说,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引企文坮关注,她的小说被《太太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说》入选。解放后被打成右派,后平反。

  卢珊:还有一位当兵的,后转业在江苏。

  顾利敏:是的。他叫李胜华,1978年应征入伍的,1999年,他人南京军区装备部73921部队的政治委员,2004年转业到江苏农业资源开发局党委委员。

  卢珊:灵安村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凤鸣街道灵安村村党总支书记顾利敏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再次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和参与。听众朋友,再见!

  顾利敏: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