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崇安,一个完好保存着原生态的村落

一一 石门镇羔羊小学教师 王树军

嘉宾介绍

王树军,石门镇羔羊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桐乡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桐乡市第二、第五、第八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对运河文化背景下的小学校本作文教学自成特色,不少学生在运河文化的熏陶下,开始从作文成功走向成才。尤其喜欢搜集研究地方文史,对羔羊一带的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十年做了四个和运河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曾获嘉兴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编有《美丽的运河湾》、《可爱的运河湾》等小学校本教材,其中《可爱的运河湾》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17_995d0ee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15_361295c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16_0ce0305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14_7f012c5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13_3118da4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12_cdc23bc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11_93c08a4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25_082ca32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25_082ca32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3/340/00300334018_35a7dc09.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我们《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石门镇羔羊小学高级教师王树军先生,他要和大家一起聊聊石门镇崇安村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崇安村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王树军老师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王老师,您好!

  王树军: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王树军:很高兴能再次来到《旅游桐乡》节目。

  卢珊:王老师,上次您来和我们说了羔羊村,这次就请您来和我们聊聊崇安村,说说崇安村老底子的事。因为您就是崇安村人,我想,您对崇安村的历史文化会了解和熟悉更多些的。

  王树军:我是土生土长的崇安村人,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崇安村教书,因此对崇安村历史有所了解,很愿意和听众朋友一起分享一下我们崇安村的一些人文历史。

  卢珊:崇安村在上轮全市行政村区域规划调整中有没有调整呢?

  王树军:崇安一直是原羔羊乡的一个大村,解放以来一直没有调整过,崇安村在石门镇西部,东面与二度埭村、叶新村相邻,南面与羔羊村、郜墩村相连,西面与郜墩村、东池村相接,北面与叶新村及河山八泉村相连。文革时期是17个村民小组,土地承包后为了管理方便,村民小组作了小范围调整,从十七个村民小组调整为2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760多户,人口3200多人,村域面积3.1平方公里。

  卢珊:崇安村的区域范围一直保持原样,没有与其它村合并过,那它的历史沿革、隶属关系是怎样的呢?

  王树军:唐时属长濠里,明清时期,羔羊村在千乘乡境内;民国的时候,崇安村范围分别属于羔羊乡、长濠乡;解放初,属于羔羊乡1村和4村;1956年,是属于羔羊乡第6和第9高级社;1958年,是石门公社羔石管理区崇安大队;1961年,是羔羊公社崇安大队;1983年;撤公社为乡,撤大队为村,即为羔羊乡崇安村;2001年撤乡并镇,随羔羊乡并入石门镇,成为石门镇羔羊村到现在。

  卢珊:崇安,很好听,一直叫这个村名吗?是怎么来的呢?

  王树军:崇安村的名字,源于这里的崇福庵,庵与安在桐乡土话中是同音,后来,渐渐地人们习惯吧这个村叫成了崇安。

  卢珊:原来是因庵而得名,那想来崇安这个村名历史很悠久了。

  王树军:是的,因为崇福庵建于1265年到1270年之间,距今约有750多年历史了,传说当年崇安村一带遍植桑林,这里的农民上半年靠蚕,下半年靠田,蚕桑生产是这里的重头戏,蚕是一切经济的来源,村上人每逢清明便有在去附近含山“轧蚕花”的习俗,含山是桐乡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有《蚕花娘娘和白马住含山》的民间故事。山上有唐代始建的净慈院,一位村民从山上偷了一尊观音菩萨,用柳箕背到了村里,于是这里的蚕农,自发四处募捐建造了崇福庵。

  卢珊:由此可推断,崇安村这个村名南宋末年就有了。其实,崇安的历史比这更久远,我了解到,崇安曾出土过良渚时期的文物,是吗?

  王树军: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在取土烧砖时,在我们崇安村的邱家桥这个村坊一个高墩处,曾出土过一批良渚时期的锥形器等玉,由此可推,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我们崇安这一带居住生活了。

  卢珊:崇安真是一个古老久远的地方。

  卢珊:王老师,刚才您和我们聊了崇安村悠久的历史文化,那崇安它的地理环境也是非常具有我们江南水乡特色的,水系发达,我听村里人说,整个崇安村四周都被河道围绕着的,是吗?

  王树军:是的,崇安村四周都被河道围绕着,北面是西圣埭港,南面是匠人桥港,东面是行驾桥港,西面是邱家桥港,中间还有一条二大埭港,整个村河流形成了三横二竖的布局。

  卢珊:崇安不仅四周都被河道围绕着的,村里的浜浜兜兜也是非常多的。

  王树军:对,崇安村除了二竖三横的主干河道外,村里面是水网密布,共有大大小小的河道、浜兜20多条,几乎每个小村坊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浜或河,全村的村民组大多以桥、浜、汇为名,比如陈家浜、南浜头、七石浜、小桥浜、大家浜、史家汇、富兴兜等等。

  卢珊:崇安还有一个很大的漾潭。

  王树军:是啊,这个天然的大漾潭,名叫蔡公桥洋潭,中间有个土墩约有半亩地,有四条小的支流与洋相通,传说这里出过清朝的官员,一直延续到清未,河边的邱姓人家在建房时,还发现过清朝的兵器,由此可见传说是有根据的。漾潭的水流向西北的分支,相当美丽。小桥流水人家,绿树相映,小河到里面又有多个分支,又形成二个小漾潭,分支上又有两座石桥。

  卢珊:还是那句话,河多,桥当然也就多了,崇安的桥也多。

  王树军:崇安村的桥真的特别多,单单以桥命名的村民组就有邱家桥、匠人桥、织纱桥、桥里桥、东汤桥、石双桥等,除这些桥以外,还有朱公桥、东张桥、西张桥、蔡公桥、大皮桥、行驾桥、牛桥、曹家桥等,这里小桥流水人家、四季风光诱人。而且几乎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

  卢珊:你们村还保存好几座年代久远的古石桥,是吧?

  王树军:是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出行以汽车为主了,好多古老的石桥逐惭变成了水泥桥,但在我们崇安村里还保存着好几座年古石桥,比如,匠人桥、桥柳桥、斜桥、北沈庵桥等。

  卢珊:这几座古石桥里最有名的就是这座桥柳桥了,但村里人似乎习惯叫它桥里桥的,这个桥名好有特色哦。

  王树军:桥柳桥我的出生地,桥名为桥柳桥,村子以桥命名,这里临近石门镇,风景秀丽,小桥、流水、柳树相映成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把柳误读成里,便有了桥里桥这一自然村。此桥是连接石门湾的交通要道。桥柳桥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了,原来是一座三孔平梁石板桥,到1971桥已经非常破败,当时的崇安大队出资重修,建成了单孔平梁石板桥。当时的村会计张毅夫用毛笔写了二条毛主席的语录,一条是人民军队一切为了人民。另一条是最高指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请石匠雕刻在桥的石壁上,尽管带有文革色彩,但也体现时代特征,也许这是现代仅有的当代石刻吧。更巧合的是1975年崇安村内河改造,在桥里桥以东一千米建了一座水闸桥,桥柳桥成了名副其实的桥里有桥。

  卢珊:这真是很巧的事。你们村还有这座匠人桥,为什么叫匠人桥呢?

  王树军:这座匠人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是一座三孔平梁石板桥,河以桥名来命名,叫匠人桥港。匠人,即工匠。在古代有一定手工艺的人在村里是很敬重的,这些人头脑灵活、手工巧,在乡村称为寻活铜钱的人,也是乡村农民所向往的工作,以匠人命名也表达了村民的一种向往,也是对匠人的尊重。这座桥上真的雕刻着三位当年建造匠人桥的三位匠人的名字。

  卢珊:现在提倡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据说,这座桥还与桐乡著名的抗日人士吴良玉有关,是吗?

  王树军:是的。这桥历史久远,到民国初期,这桥已经破损严重,乡间有钱人家纷纷捐款,在民国十年改建成功。当年,吴良玉捐款银元二千,桥上还刻着捐钱人吴良玉的名字。正因他的慷慨捐助,这桥修得十分气派。吴良玉在抗战时期拉过一支部队,杀过不少日本鬼子,是当时崇德地带,有名的抗日部队,曾为到这里视察的国民党抗日司令解过围。虽然这个人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为人造桥是无可非议的事,这毕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卢珊:是的。我去你们村看到,还有一对桥——东张桥、西张桥,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王树军:东张桥和西张桥中间四面环水,是个河墩,那水就像护城河,北面是一座牛桥,南面是桥柳桥,这四座桥是进入中心地带的毕竟之路。东西二张桥的桥头都有张姓人家,传说张家是大户,出过学士,张学士因得罪了朝庭而被杀头,宅地被起土三尺。东张桥又名三碰桥,南来的船必须在此直角转湾,稍不注意就会连续三碰,因此这里也是考验一个人行船能力的考场。

  卢珊:哎,王老师,前面你说到蔡公桥洋潭形成二个小漾潭,分支上有两座石桥。

  王树军:是的,蔡公桥洋潭形成二个小漾潭,分支上是有两座石桥。东西向的叫石磉桥,起先我一直认为因为此地有两座桥,因此叫双桥,是成双成对的“双”,但撩开草缝里,不是这个“双”。而是石字旁,加桑叶的桑,应该读“sang”,第三声。石磉是古代造房子的基础石头,下面方形,露出地面的成圆形,据桥边的村民说,这桥建造时就利用了近处废弃寺庙的柱磉石作基石,水枯时会露出这四块石头,而且在附近这石块是绝无仅有的。再往西百米还有一座南北向的石桥,这桥又有些特别,一般的石桥都是二块条形的石块架空,而这桥面是用圆木架空,再在木头上铺上石块,不过,现在这桥的桥面已经换成五孔板了。

  卢珊:崇安真的是桥多故事多。

  卢珊:王老师,崇安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其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孕育和吸引了许多人才。据说,南宋的著名书法大家王升当年从北方迁移到南方时,就选择定居在了你们崇安一带。

  王树军:曾被历代书评家称为“草圣”的大书法家王升在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南渡时,曾迁移到此,并在在崇安村与二大埭村的交界处——行驾桥圣堂边定居下来,时年已五十二岁。古运河畔的崇安村,地势平坦,河港成网,幽雅寂静的环境,很快吸引了王升,并成了他的安身之地,在此专心钻研草书艺术二十三年,创作了不少传世作品。在这二十三年时间里,自然有不少崇安人,前往拜师学艺,王升自然加于传授,崇安人教育的原始阶段也由此萌发。

  卢珊:那说到教育,崇安崇文的风尚源远流长,清朝的时候村里就有小学,是吗?

  王树军:清朝末年,各地办学,蔚然成风,崇安人也闻风而动,聘请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庵里办起了私塾式的小学堂。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十几岁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十几人,教材以《百家姓》为主,俗称赵钱书。先生的工资大多实行交米或派饭制。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常事。民国元年,学堂改为学校,附近的石门镇和崇福镇开办初等小学,不少富家子弟也加入其中,而这些私塾式的小学堂也时有时无。

  卢珊:这就要说说沈月娥老人,虽然她是女的,但崇安人都尊称她为“先生”的。

  王树军:是啊,沈先生在崇安村绝对是百姓心目中的圣人,1937年10月6日下午,7架日机侵入石门上空投弹扫射,全镇无辜百姓被炸死100余人,血肉横飞,惨不忍睹。日寇侵入到哪里就放火烧到哪里。运河边的村落,基本上遭到焚烧。不少石门文化青年到崇安避难,村里的乡绅抓住时机,以派饭的形式,让这些文化青年做先生,教育子女。在一个地名称为“坟朗”的地方开办一所临时小学,先生为石门镇文化青年沈月娥,学校越办越好,学生也从先前的几人发展到十多人。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崇德县政府决定将八泉村小学迁至崇福庵,学生规模发展到30多人,任命沈月娥为校长,到1948年学生已发展到50余人,实行四复式教学,学费是一年一斗大米。1949年5月,重新任命沈月娥为校长,学生人数增加到八十多人。当时学校办得很好,而且学校配合全民“扫盲运动”,全校教师深入乡村办夜校,提高农民文化水平,1960年全省扫盲现场会在崇安村召开,农民自发摇船到石门湾,长安等地接运与会代表,声誉大增。

  卢珊:全省的现场会村里开在当时是不得了的,那在崇安因教书而有名的人,不光是沈月娥老人,还有一位叫王涛铨先生,对吧?

  王树军:对。前说到我们村有座很有名的匠人桥,但匠人桥村上有一个人比这桥更有名,那就是王涛铨先生,他的先祖是南京人,抗战时期逃难到桐乡一带,先祖在灵安黑板桥开过药店,抗战胜利后在桥旁买了几间本地农民的空置房,准备在这里安居乐业,因为王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体专,还到杭州教过书,几个村民就让王先生教教子女,起先只有三个学生,以大米为报酬,采用军校的管理方法,学生每天早上练棍棒操,每天精神抖擞,先生教得认真,学生也很有成就,名声越传越远,学生也越来越多,解放后这帮学生都很有建树,为新生的中国输送了不少人才,这批学生中有的成了煤矿的井长,有的成了地质队的领导,还有几人成了市一级的副市长和市卫生局的局长或乡镇的党委书记,更多是成了当地学校的教师。

  卢珊:这位王老先生的教育方法很有特色。你们崇安村还出过一位大汉。

  王树军:这里有传说中的钟状元、更有名的是清雍正年间这里出过一个大汉,号称“砻糠大人”,据说食量很大,吃一顿要斗米十肉之称,常被人看不起,其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天生我才必有用,那年发大水,是他用身体挡隹了缺口,保全村里的粮田,成了村里的英雄。

  卢珊:我听村里说,他与石门镇上有名的段七段八也有故事的。

  王树军:是啊,段七段八可是石门镇上的名人,桥里桥与石门镇只隔三里路,自然认识不少人,段七段八自小习武,爱打抱不平,自然会更人结梁子,这年他们又更附近新市的一个恶少,经常来石门寻事,说石门无人可敌,这对习武之人而言是最大的耻辱,他们决定知取,特邀砻糠大人参加,他们摇船到新市最热闹的地方停下,让大人发话,大人说徒儿,快去劈柴生火,段七便走到船头用手掌劈柴,柴劈好后,大汉又说,今天小菜没有快弄几条鱼吃吃,段八马上顺着橹走到河面,用筷子夹了几条鲳鱼,看到如此厉害的场景,围观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那些恶少也在其中,一打听是石门人士,吓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庆幸自己在石门闹事时幸亏没碰到这帮能人。从此再也不来石门闹事了。

  卢珊:崇安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

  进我们直播间的石门镇羔羊小学高级教师王树军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开设了“渐行渐远的老村落”专题,你可以收听;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可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和明天早晨7点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4月24日的《旅游桐乡》依然是我们的“风雅桐乡”系列访谈,我们将继续邀请中国民族音乐家傅华根先生做客我们节目,和我们聊聊他的音乐艺术人生,欢迎你到时收听,也期待着你们参与我们节目,欢迎你继续锁定我们971。听众朋友,再见!

  王树军: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