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东安,一个元朝就有记载的老村落

一一 崇福镇东安村党委书记 钟红卫

嘉宾介绍

钟卫红,一位七零后,崇福镇东安村人。扛过枪,当过兵,虽退伍转业多年,仍保留着军人的气质。部队转业回来后,又去杭州丝绸工学院进修,1998年开始到村里工作。2013年,任东安村党委书记。平时喜欢地方文史,熟悉和了解家乡东安一带的历史文化。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59/00300275997_4f9022c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59/00300275998_bd35c51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60/00300276001_ee36294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60/00300276000_3b1dd27c.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59/00300275999_057f095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59/00300275995_af988d9a.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59/00300275996_627f8e0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59/00300275994_5487dcc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59/00300275994_5487dcc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760/00300276002_5bba00cb.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崇福镇东安村党委书记钟红卫先生,他要和我们说说东安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东安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听众朋友,在节目的开始时,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钟红卫先生。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钟红卫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钟书记,您好!

  钟红卫: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钟红卫:谢谢!很高兴来到971,跟大家说说我们东安村。

  卢珊:钟书记,您是东安村人,又一直生活、工作在东安村,因此,熟悉和了解东安村一带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想请您来和我们说说你们东安的人文历史,说说东安老底子的故事。

  钟红卫:好的。我们东安村在中国皮草名镇崇福镇的西南,北靠运河,与利顺村隔河相望,西面隔千金港,与民利村相望,南隔320国道,与海宁市相邻,东面与城郊村接壤。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320国道和沪杭高速公路和沪杭高速铁路贯穿其中,水陆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多,全村农户1212户,总人口5000多人,共有29个村民小组。我们东安村是省级“全面小康建设农村新社区”、“浙江省级中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和“浙江省卫生村”。

  卢珊:这么多的荣誉告诉我们东安村的不简单。哎,钟书记,听您的介绍,感觉现在东安村的区域范围比原来的东安村大了许多。

  钟红卫:那是的,现在的东安是由火炬村、新浜村和原来的东安村,三个村合并而成的,村的区域当然要大很多。

  卢珊:原来是这样,我听说,这三个村曾都是属大麻的,是吗?

  钟红卫:曾经是的。这就要说到我们东安村的历史沿革了,清朝,及清朝以前,一直属南津乡;民国时期,原来的东安村和火炬村、新浜村分别属平西乡和上市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东安划归上市乡,三个村分别书上市乡第8、第9和第6村;1956年,又分别为上市乡东安、四联、新浜等三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三个村都划入大麻公社,分别为大麻公社章桥管理区,不久改隶崇福公社;1961年,重新划归为上墅公社,分别为东安、火炬、新浜三个大队。其中,“文革”期间,“东安”改名“东风”,1981年12月底恢复原名。1983年,为上市乡东安、火炬、新浜三个村;1998年11月撤销上市乡建制,东安、火炬、新浜三村随即划归崇福镇。2000年11月,东安、火炬、新浜三村合并,称东安村。

  卢珊:噢,是曾经一段时间划归大麻过。那三村合并为什么沿用东安这个村名呢?

  钟红卫:对,是曾经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的东安跟其它两个村比,实力要强一些;同时,村委会又设置在东安村,因此,就沿用了东安这个村名。

  卢珊:我还要问,为什么叫东安呢?这村名有什么来历吗?

  钟红卫:当然有,原来东安村里,老底子有一庙,就叫东安丘庙,村就因此叫东安。

  卢珊:是因庙得名,那说到这安邱,这可是个古地名,早在元代《嘉禾志》上就有对安邱的记载。

  钟红卫:是的。安邱是个古地名,元代的《嘉禾志》里就记载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安邱的“邱”与“丘”同义,在汉语里面就是土丘、村落、村民聚居地的意思。安邱之地的地势可能在历史上是块高地,同时又聚集人口形成村落。安邱的“安”这个字可以是动词安放、安抚,也可以是形容词安定安静,都是美好祥和的意思,政通人和的愿望古今相同。

  卢珊:那时崇德县设立三个巡检司,其中一个就设在安邱,可见安邱当时是很重要的。

  钟红卫:元朝的时候,崇德县设有三个巡检司,皂林巡检司、石门巡检司、安邱巡检司。三个巡检司都是在京杭运河边上,分别在运河崇德段的北端、中端与北端。在安邱设立巡检司不仅仅是位置要紧,也反应出其当时人口已经聚集。当时元代时期嘉兴管辖的巡检司里后来混的最好的就是华亭县上海巡检司。现在很难想象六七百年前,安邱与上海是同样级别的单位。

  卢珊:这安邱的范围是比较大的吧?

  钟红卫:古时候安邱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崇福与大麻两个镇之间。清光绪《石门县志》里写作“安邱”,也有地方里写作“安丘”。那是因为要避孔圣人孔丘的名讳,很多文人把“丘”写作“邱”,所以今天我们在古书上最常见的还是写成“安邱”。因为有京杭运河经过,所以安邱过去一直是交通要道。当时安邱的位置在历史上也特别,安邱以西是湖州府德清县金鹅乡,安邱以南就是杭州府海宁州,这样三府多县交错其中的要地在桐乡除了乌镇,就是安邱。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下江南就是从安邱路过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上京也是从安邱路过的,不过一个是南下,一个是北上,一个风光,一个凄苦,不知当时安邱的百姓是否有站立在运河边或者松老高桥的桥头观看呢?

  卢珊:极有可能被围观的。没想到,一个村名背后隐藏了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

  卢珊:钟书记,您刚才说到了东安村悠久的历史,那东安村不仅历史悠久,也有我们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我们去村里走走,感觉村里的水系很发达。

  钟红卫:我们东安村里水系是很发达的,两面靠河。前面说到,大运河和千金港分别是我们村北面和西面的界河。

  卢珊:村里河浜纵横交错,浜浜兜兜就蛮多的。

  钟红卫:是的。除了这两条界河外,我们还有章桥港、丁家桥港、祝家浜、鸽子浜、许家浜等11条主要河道,其它小河小浜就更多了。

  卢珊:这鸽子浜可是大名鼎鼎,跟我们说说鸽子浜吧。

  钟红卫:鸽子浜既是河名,又是村名,它是原来火炬村村委会的所在地;作为河道,鸽子浜,蜿蜒约三里,两岸散居着吕家埭、陈家埭、孙家弄和盛家木桥的两百来户人家。让东安人颇为自豪的是,鸽子浜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延续千年的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因此,鸽子浜打出了“江南水乡第一浜”的旗号。这里要特别推荐一下,作家徐自谷写的《风情鸽子浜》一书,这书梳理了鸽子浜的历史文脉,老底子流传的故事等,非常值得一看。

  卢珊:这是有点牛气的。还是那句话,河多,桥就会多。东安村桥也是蛮多。

  钟红卫:嗯,我们东安桥的确蛮多的。有松老高桥、彭河桥,鸽子浜桥、小科同桥……一共有18座桥。

  卢珊:说到桥,首先肯定要说说这座松老高桥,它是运河上的一座名桥。

  钟红卫:松老高桥是一座名桥,《石门县志》上就有对它的记载,说:“松老桥,在县西南九里,宋建。”明清两代,屡经兴废。松老高桥纵跨在运河上,连结着大麻镇永丰村和崇福镇东安村,单孔石拱桥,长41米、宽3.9米、净跨14米、拱矢7米,南北各有36级石阶,两侧设石栏,桥顶望柱雕有石狮两对。这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所重建的规模。桥上海刻有桥联,东侧为“醉李趁帆风,戏水鸳鸯分福禄;高松延镜月,冲霄鹳鹤会飞来。”西侧为“五百年日往月来,修建相目,自光绪以溯宏治;九十里风平浪静,艰难克济,由德清而达仁和。”当年大麻隶属德清县,塘栖属仁和县)桥联反映了建桥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松老高桥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沧桑之变,直到1996年运河拓宽时被拆除,代之以钢筋水泥桥。

  卢珊:太可惜了!据说,这个桥名由来就有一个感人故事,是吗?

  钟红卫:是的。建桥前只能靠渡船过往,使行人很感不便。附近村庄上有个摆渡人,心地善良,决心积攒摆渡费的收入来造一座桥,以方便行人。他同时在岸边种植了一棵松树,以便缆船。有人对他说:“靠区区一点点摆渡费,造得起这座桥吗?”摆渡人笑笑说:“愚公能移山,我为什么不能造桥!”他天天起早落夜,风雨无阻地摆渡,将收入的钱全部储存起来。当老人70岁时,他盘点五十年来积蓄,还是不够造桥。这消息很快传到县城,感动了城里的富户陈秉伦,表示所缺资金由陈家全部包下。老人听了,便立即开始着手造桥。买料、运输、请工匠诸事,呕心沥血,经过了三年多的工期,桥梁终于马上就要合龙了。而老人因为劳累过度,突然倒下了,在大松树下的建桥现场,无疾而终。新桥竣工后,人们感念老人,桥边那棵老人种的松树高大挺拔,于是,人们就将此桥取名为“松老高桥”来纪念他。这是曾被某文人写进《青镂杂笔》,清光绪《嘉兴府志》对此也有记载。

  卢珊:老人真是了不起,我听村里人说,你们村还有一座叫彭河桥,它与松老高桥之间有故事。

  钟红卫:嗯,这彭河桥也叫延寿桥,在********,是彭家建造的。传说,建造彭河桥和松老高桥的分别是师傅徒弟两人,当时徒弟对师傅说,桥建造的质量不能太好,这样,坏了要修,就经常有生意。不然,你建造了一座后就没有生意了。之后,师傅建造的彭河桥质量一直很好,而松老高桥几经修建。当然,这仅仅是传说。

  卢珊:东安村真是河多、桥多、故事多。

  卢珊:钟书记,东安村的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这不仅体现在它的浜兜、小桥有传说、有故事,而且它的一些小地名上很有意思,也是很故事和传说的。

  钟红卫:我们村的一些小地名是很有意思和故事的,象陈家赦、泗浜头、鸽子浜、钉秤埭、李御司、荷花池、小曲圩等等。

  卢珊:陈家赦这个地名很特别,是怎么来的呢?

  钟红卫:陈家赦是个自然村的村名。赦就是免除的意思。这村坊为何取这个名字呢?相传,清乾隆年间,这里有一家姓陈的农民,只有夫妻两人,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后来,丈夫因贫病交迫去世。根据这一带的民间风俗,人死后过七至十二天要“接山”,就是要买一些豆腐、鱼肉之类,请亲戚吃两餐。这户人家本来就很苦,加上丈夫治病、办丧事用掉一些钱,经济十分困难,根本无钱“接山”。女主人急得日夜痛哭。正巧来江南巡游的乾隆皇帝路过此地。乾隆身穿便装,谁也不认识,他听得有人啼哭,便走过去询问为什么这样悲伤?那位妇人说:“我丈夫刚死,明天就要‘接山’,没钱请客,怎不悲伤? ”乾隆说: “你既然如此贫困,就不要‘接山’了,客也不必请了!”妇人问:“客官是何人? ”旁边有个随从轻声告诉她说:“他就是当今皇帝”。妇人一听是皇帝叫她不要“接山”,就遵旨照办。从此,这个村上死了人就不再“接山”了,因为这一风俗被皇帝赦免了。后来,人们就将这个村坊改名陈家赦。

  卢珊:荷花池,是个很美的名字,是因为村里的池子里种满荷花吗?

  钟红卫:有点关联。荷花池也是一个自然村的村名,相传这个村坊上老底子有劳氏宅院,其宅院内建有一荷花池,荷花池的周围是石砌护栏,至今仍留有遗迹。那时池中种满荷花,村里人就叫它荷花池,后来这个村坊就被叫做了荷花池。

  卢珊:还有钉秤埭,这又是怎么来的呢?

  钟红卫:之所以叫钉秤埭,是因为这个村坊的地形有点象一杆秤。

  卢珊:你们还有个村叫金鸡墩,是吗?

  钟红卫:是的。这个村坊上的人,房子都建在一个土墩上,清朝的时候,村里人养公鸡报晓,远近村坊都听得到,这个村坊上的人都姓金,因此,那时候村坊名字就叫金鸡墩。后来,民国的时候,由“鸡”改为“家”,改做了叫金家墩。现在大家已经习惯叫金家墩了,金鸡墩很少有人叫了。

  卢珊:还有小村坊叫李御使,这个村坊上曾出过御史大官吗?

  钟红卫:村坊上不曾有过这样的大官。那为什么会叫李御使这个村名呢?相传,这个村坊上,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姓李的造房子的泥水师傅,他的技艺非常了不得,曾被召到京城去建造皇宫,人称李泥司,村坊也就被叫为李泥水。后来不知怎么,“泥水”变成了“御司”,我个人猜想,可能是因为桐乡土话中“泥水”和“御使”这两个词的读音是不分的缘故,就以讹传讹成这样了。其实,李御使这个村坊因为村中还有一座桥叫章桥,因此,它还有一个村名,就叫章桥头。原来桥旁有一棵很大的香樟树,据说四个人合抱都抱不住,大跃进的时候被砍伐掉了。

  卢珊:这样大的树就这样砍伐掉了真是可惜了。说到这章桥头,我听村里人说,老底子也曾是一个小集市,而且还很兴旺过,是吗?

  钟红卫:是的。章桥形成集市的历史非常悠久了,它是村委会的所在地,人称章桥集镇。原来附近村民农产品的交流中心,有肉店、小吃店、面店、日用品店,等等,当然少不了茶馆店,江南水乡的老年农民都有到茶馆喝茶、休息休息、灵灵市面的传统习掼,现在集镇附近都建起了皮毛公司。

  卢珊:那丰厚的历史底蕴也孕育出了不少人才,我们桐乡著名文化大家徐树民就是东安村人,是吧?

  钟红卫:徐树民先生是我们东安村人,是桐乡著名文化大家。他从16岁开始,就把节省下来的零用钱全部用于购书,他的2万多册藏书涉及广泛,既有中外古典和现代文学,又有中医药和中国古籍书,等等。年逾古稀的他对书的喜爱可说,依然是如痴如醉,他说:“吃可以少吃点,用也可以少用些,惟独书不可以不买。”2012年,他成为嘉兴市首届十大藏书家;徐老又是桐乡一位名中医,从医六十年。15岁那年他师从当时桐乡县知名老中医邓方濂,潜心学习中医技术,是《浙江中医》杂志10多年的老编辑,出版了《中暑》,至今一直热情地为乡梓服务。满头银发的老人浑身洋溢着谦谦君子之风,圈内人盛赞他是“圣贤人”。

  卢珊:还有著名书画家盛欣夫也是东安人

  钟红卫:是的,盛欣夫先生是我们村盛家木桥人,他擅书法,长绘画,通诗词文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桐乡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宁波大红鹰学院和宁波大学特聘教授。出版了近20种书画文集,被评为中国书法百杰。

  卢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安是人杰地灵。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崇福镇东安村党委书记钟红卫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和明天早晨7点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再次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和参与。听众朋友,再见!

  钟红卫: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