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陈家村,有一座仙境里的桥……

一一 乌镇镇陈家村党总支书记 冯和明

嘉宾介绍

冯和明,一位六零后,刚到天命之年,乌镇镇陈家村人。在企业工作多年后, 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村里,2013年起,担任乌镇镇陈家村党总支书记,熟悉和了解家乡陈家村一带的历史文化。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08_1c8ef5b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09_7f33937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10_8334b73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11_859f7de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12_0b4dbb3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13_6f51145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14_4c6635b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15_4ac3c0c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03_b5f1c74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2/114/00300211416_53dcbee6.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乌镇镇陈家村党总支书记冯和明先生,他要和我们说说陈家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陈家村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冯和明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冯书记,您好!

  冯和明: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冯和明:非常荣幸能成为《旅游桐乡》的访客。

  卢珊:冯书记,您是生在陈家村、长在陈家村、又一直在陈家村工作多年,对陈家村一带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今天我们就想请您来和我们说说陈家村的人文历史,说说陈家村老底子的故事。

  冯和明:好的,正如主持人所讲的,我是土生土长的陈家村人,没有离开过陈家村。现在还一直住在陈家村,陈家村是养我的地方,现在我有机会建设陈家村而感到高兴,我们陈家村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现在我村有18个村民小组,人口1730多人。陈家村位于乌镇镇西南部,东与彭家村一河(白马塘)之隔,西紧靠湖州市练市镇莲墩村,南与练市镇新华村相邻,北与练市镇车塔村相邻,盐湖公路横贯东西,民石公路纵贯南北,陆上交通十分便捷。

  卢珊:听您的介绍,陈家村的区域范围好象没有多大的变化。

  冯和明:是的,我们陈家村从建村之后就没有和其它村合并过。

  卢珊:陈家村一直没有和其它别的村合并过,那它现在的区域面积是不是乌镇镇这么多村里面最小的一个村呢?

  冯和明:是的,我村现在在乌镇范围之内是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村,由于没有和其他村合并,在贯彻上级精神和统一思想上比较容易一些,比如新村点布局,土地整村流转等都比较容易实施,因此我村有些工作还走在了全镇的前列。

  卢珊:这是不合并带来的益处。我翻看一些历史的书籍,发现陈家村的历史沿革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

  冯和明:是的,我们陈家村的历史沿革时候比较复杂一点,春秋战国时期,陈家村一带是吴越疆界;到了秦朝设郡县的时候,陈家村隶属乌程县;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属钱王吴越国。后晋天福三年设立崇德县,陈家村属于崇德县,至明朝宣统五年间,设立桐乡县,陈家村归属于桐乡县。到民国的时候,陈家村属陈溪乡;解放初期,陈溪乡改为民兴乡,取人民当家作主,百废待兴的意思,就叫民兴乡兴发村;1956年,划归正兴乡,为正兴乡第六高级社;1958年,属炉头人民公社民兴管理区,我们村开始叫陈家村大队;1961年,为民兴人民公社陈家村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就变更为民兴乡陈家村;1998年10月,随民兴乡并入乌镇镇,就为乌镇镇陈家村,一直到现在。

  卢珊:还真有点复杂。冯书记,那陈家村这个村名是怎么来的呢?

  冯和明:我们陈家村解放前叫兴发村,解放后改用一个最大的小组陈家村改名而来。

  卢珊:是因一个有个自然村叫陈家村而来的,那我还是要问,这个自然村为什么叫陈家村呢?是因为村里姓陈的人家特别多吗?

  冯和明:不是的,我们陈家村人的姓氏比较多,有姓沈、冯、胡、李、朱、曹、陈等,姓沈的居多。

  卢珊:既然是姓沈的多,那应该叫沈家村才对呀,怎么叫陈家村呢?

  冯和明:相传很久以前陈家村是叫沈家村,有一个在朝中做高官的人姓沈,后因犯法斩首后,由于“沈”没有了头,变成“沉”,谐音改为百家姓中的“陈”。

  卢珊:由沈到沉,再由沉默的沉到耳东陈。陈家村,这个看似很普通的村名,背后却有着这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卢珊:冯书记,前面您说到了陈家村村名背后的故事,那我了解到,你们陈家村不仅仅这个村名背后有故事,还有它的一些自然村名呀,也都是蛮有意思,听听都觉得是有故事的。

  冯和明:我们陈家村总有18个自然组,冯家埭、竹园里、章家埭、汇里、陈东、陈西、陈北、铁家浜、陈家木桥、凤头、倪桥头、曹公桥、槐树桥、地心桥、蔡堡里、东庄头、光辉桥和安桥头。

  卢珊:像有个自然村叫凤头,为什么会叫凤头呢?

  冯和明:凤头这个自然村,在宋元时期属瑯琊乡里五之的凤头里有东、中凤头二村,现在半属南浔练市镇,有西南北凤头村。高空俯瞰,古时候陈家村的凤头组位置,恰好处在凤之头,所以古村落故取名凤头村。

  卢珊:原来这凤头的名称是因地形而来的,那这个叫白鹤里的自然村名呢?是因为那里出白鹤么?

  冯和明:古时村的西北有白鹤飞翔吉兆,故叫白鹤里。

  卢珊:还有这个叫夏善村的,这村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冯和明:当地村民勤劳善良,有一夏善村自然村,就是夏姓,捐地营葬附近寺院一批猝死僧人,人称夏善人,村亦因之得名。

  卢珊:这个故事是蛮有传统教育意义的。哎,冯书记,我去你们陈家村走走,看到你们村的河浜很多。

  冯和明:我们村河道总长7690多米长,其中安桥港和新庙港为镇级河道,还有竹园里浜、铁家浜、车溪庙浜等11条村级河道。

  卢珊:而且这些浜浜兜兜还很有故事,像这个铁家浜,铁怎么跟浜连得起来呢?

  冯和明:在村与凤头村中间,有一打铁铺,生意兴隆,因距河道太远,后开挖水浜,以便船只进出,故名铁家浜,这个村以浜为名,可见其当时产业实力。

  卢珊:那河多自然桥也多。

  冯和明:是的,我们村有光辉桥、车溪庙桥、地心桥、安桥、陈家桥、新庙桥等。

  卢珊:这座光辉桥,这是一个非常有时代气息的名字,但它又是一座古石桥,这桥名是怎么来的呢?

  冯和明:光辉桥原叫日晖桥,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此桥名方言谐音与“石灰”同音,外地人都称石灰桥,而“石灰”在本地有叫贬义的说法,石灰袋洒到哪里白到哪里,草木不生,人丁不旺,含义不好,故后改名光辉桥。

  卢珊:据说,这桥与乌镇有名的汪家有关,是吗?

  冯和明:在宋朝时期有一个农民状元叫汪状元,当时处于农耕时代,农民状元稀少,皇帝非常爱才,召见他,考他“柴有几个结、蚕有几只脚、几只手?”但是汪状元没有回答出来,有欺君之罪,回家后心中郁闷不已,越想越害怕,不敢再上朝面圣,皇帝想见他,他就称病在家,皇帝下了三道圣旨,有人传说他已经病重去世了。皇帝下令人既然死了就要项上人头面圣。汪状元没有办法只有自裁,把头献给皇上,到京以后,头已腐烂,皇帝为表示爱才之心,为他打造了一个金头,送回故里随身安葬,为防止有人盗其金头,故要做72座汪坟。而在当时的光辉桥西有一块风水宝地,就在这块地上建了一座汪坟。

  卢珊:陈家村真的是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卢珊:冯书记,听您说陈家村老底子的事,就感受到陈家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还了解到,陈家村与许多名人有关,前面您说到了这与沈括有关、与乌镇的汪家有关,其实,它还与桐乡历史上有名的莫氏家族有关。

  冯和明:是的,因“五子登科”而大名鼎鼎的宋代莫氏家族,根据史料记载,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为避战乱迁居我们陈家村一带,后建椿桂堂。

  莫琮自己是太学生,生了五个儿子,依次为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长子莫元忠,字子直,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仕至德安州通判。次子莫若晦,字子明,绍兴三十年(1160)登进士第,历知袁州。三子莫似之,字子钦,淳熙十一年(1184)登进士第,任丹徒县尉。四子莫若拙,字子才,淳熙八年(1181)登进士第,任真州州学教授。最小的儿子莫若冲,字子谦,淳熙二年(1175)登进士第,待次湖州安吉知县,历知岳州、浦江、全州,仕至大理丞。他生性淡泊,为官清廉,居乡乐善好施,优游觞咏近二十年。著有《语溪集》10卷、《清湘泮水酬和》1卷。

  卢珊:但不是崇福有莫氏家族建造的五桂坊吗?至今崇福镇仍保留五桂坊弄这个地名。

  冯和明:不错,这是后来的事。父亲莫琮率子迁居县城崇德后,但莫若冲却仍留在清风乡即陈家村的老宅。乾隆《乌青镇志》的“科第”表中,记有莫琮之五子莫若冲,淳熙二年进士。并在“人物传”中有他的小传。而他的四位兄长都未列入《乌青镇志》的“科第”表及“人物传”,由此可推断,在兄长们陆续迁至县城崇德后,莫若冲一家仍留在清风乡,其子孙亦有多人中举:莫伋,莫若冲长子,南宋官员,绍定二年(1229)进士。莫何,莫若冲次子,南宋官员,绍定二年(1229)进士。莫仲通,南宋官员,莫若冲孙,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等。当然,如今莫氏椿桂堂在我们村早已湮灭,无迹可寻。

  卢珊:原来是这样。那陈家村一方好水土,不仅吸引着外面的人来安家落户,也孕育出了许多本地的人才。

  冯和明:是的,我村年轻一辈勤奋好学,不乏考入浙大等知名大学的学子,有些还出国留学。

  卢珊:我去村里,许多人跟我说到,老书记朱圣堂,对他很是钦佩。

  冯和明:朱圣堂老书记是解放初期我们陈家村的书记,人称独脚书记。因为他在解放战争中受伤,截去一条脚。1952年退伍回乡,他主动提出,把退伍回来的残废军人安置费570万元(旧币)拿出来为临时互助组购置了一条农船,带领村民捻河泥积基肥,使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巩固了互助组。1954年夏天,发生洪涝灾害,灾情十分严重,朱圣堂带领群众组织6部水车,昼夜不停地排涝。他一只脚不能踏水车,就立在田里,用木桶去提水。抗涝结束后,朱圣堂又马上带领村民投入后期田间管理,终于夺得了灾年丰收,全面完成了国家下交的任务。通过抗洪排涝,全陈家村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起11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朱圣堂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这时,他虽然身体残疾,但仍处处带头,农忙时总是与社员同甘共苦。他独脚拨秧,独脚种田,全心全意扑在农业生产上。全村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多种经营迅速发展。1956年粮食亩产达到640斤,为当时全县之冠。集体积累不断增加,就在这个时候,村里拿出32000元,在地心桥自然村建造了一幢集办公室、会议室、学校、仓库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当时的桐乡县县委书记贺修贤表扬了陈家村艰苦创业的精神,特批给平价木材40立方米,震动了全县。解放初期朱圣堂艰苦创业的精神远近闻名,1959年中共浙江省委授于陈家村党支部标兵支部的光荣称号。他本人还到北京参加会议,接受表彰。

  卢珊:这位老书记的确令人钦佩,那我听村里人说,你们村还出了一位

  冯和明:是的,你说这位就叫徐应松,1971年应征入伍,在福建福州当警备兵,提干后到广州读军医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回福州军区总医院实习,实习结束后调到医学研究所。由于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由福州军区后勤调到南京,在南京军区任后勤处处长后调到北京,到北京邮电医院行政处任处长,后又调到邮电部当组织部长,后调入邮电部邮政公司当副总,后到物流公司当老总。现已退休,定居在北京。我们村村民需要去北京看病或其他事情需要帮助时,他总是热心帮忙,毕竟根在陈家村。

  卢珊:陈家村,真是个好地方,是一片人杰地灵的沃土。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乌镇镇陈家村党总支书记冯和明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渐行渐远的老村落”,可以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05分和明天早晨7点35分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听众朋友,再见!

  冯和明: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