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杨家门记忆

2017年11月15日 08:38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刘铭

  凡在一个地方居住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要是搬迁到另一处,对于原来的居住地或多或少总会产生一点留恋。况且这一居住区域,改造后又不存原有的面貌,所以同时又会产生一种迷茫和失落的心情。

  原先杨家门一带还是一片农田。这里是城南村杨家门村庄,尽是些世居务农的村民们。后来,大片土地建造房屋后成了一个住宅区,几乎是居民与村民共同居住在当时新开发的小区。

  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变化也很快。我家在1989年从城河路迁居到杨家门时,没有几幢楼房,后来逐渐布满整个小区。开始时,杨家门路东面仅是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通到靠近公路的牛桥头。北面与杨家门路平行的是迎凤路,原先是顾家斗村庄,后来这些小路几乎都变成了马路。

  我家住的这套房屋,属于杨家门的站前小区。所谓站前,正由于以前我家的南面是桐乡汽车站所在,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区名的称呼。自从汽车站搬迁后,这一名称始终存在,未予改动。

  老车站在我家南面,仅几十公尺路,因此交通极其方便,从杭州到桐乡一下车,几乎就已到家门口了。后来老车站搬迁后,原址变为沃尔玛超市,门前的公路也变了,成了一条商业街区,名为润丰步行街,只不过在它的东端仍连接着世纪大道至濮院大道的公路。

  在我们站前小区,西边有一条小弄堂,这弄堂内开满小店铺子,大都是小吃食店,真所谓是条美食街,饺子、馄饨、羊肉面、烧烤……几乎应有尽有。南端靠近振兴大马路口是老电视台所在地,整条弄堂人丁兴旺,日夜不停。后来电视台东移搬走了,但店铺仍开着,因为味美,所以生意兴隆,往往吸引着其他街区的人来品尝,这些人也几乎成为常客。

  杨家门路整条街是林荫大道,两旁植的香樟树高大参天,翠叶交蔽,绿荫匝地。冬季树大挡风,故而不寒,夏天更无暑热之感,有微风吹来倍觉清凉,暑气全无。街道两面与电视台弄堂一样开满店铺子,那里以山东人开的炒货店最为有名。

  夏夜,这路的中段边上有一大块空地,那里放着几张桌子,作为吃夜宵或烧烤用的餐桌。当食客未入坐之时,烧烤的香辣味已使人垂涎三尺了,随后就有结伴的红男绿女成了这桌子的座上客。夜宵市售有几家,最西端靠凤鸣公园处也有一家。

  由于街上树多,一到傍晚很快就凉快,有几处在自家门前放着几条凳子乘凉,像剃头师傅阿三、徐金浩那样招呼熟人,端着茶杯闲聊。这是以前老的街道居民的习惯,我想现在高层小区的人很少有像杨家门路上那样在马路上乘凉的了,其实这种乘凉方式既古老又颇有情趣的。

  整个杨家门区域中,杨家门路的地势较高,两旁店铺及住户从未受到雨水的浸蚀。唯独站前小区,因是水田架空建屋的,故而地势偏低,凡逢雨季黄梅来临,则常受水漫之患。

  至于这里的地段是得天独厚的。西临景色幽美的公园;前接振兴中路大道,公交十分方便;东面是沃尔玛超市、图书馆、宽广的市政广场。

  上次看到2017年4月12日《钱江晚报今日桐乡》报上记者所述,名为《杨家门,树影斑驳间的美食与记忆》一文后,颇有感触。记者羡慕的是美食,而我最留恋的却是环境。我自思忖,若第三期完成后,小区日后全空荡荡一片,不知由什么样的建筑来填补这一留下的空白。是幽静还是喧嚣,谁也不能断定的。总之,原先的路不存了,这一片碧树绿茵不见了,以往居住的人和店不知去向了。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眼中消失了。

  当前旧城改造的总体规划是个大的方向,是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若干年后的今天,通过改造后的杨家门,也许会出现一个更美丽的建筑和环境,说不定更能适合现代人们的要求和口味,一切应是向上向好的发展。

  只是,杨家门随着老区域的消失,这一众人熟知的地名也可能随之消失,到最后仅剩下一些美好记忆而已。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