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记忆中的“双抢”

2017年11月10日 13:52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姚孝平

  所谓“双抢”,就是夏天时农民抢收抢种的农忙过程。

  到了六七月份,稻子成熟了,农民戴着草帽,拿着镰刀一排排割稻。割好后,给稻子翻身,让阳光把另一面晒干。然后把稻子捆好,用大板车运回家。晚上,白场上放一只打稻机,一家人齐上阵,夫妻打稻,老人小孩或递或捆,打打下手。稻子打好,堆成一堆,用薄膜盖好,明天再晒。有的农户觉得稻子搬回家打麻烦,就挑个四四方方的打谷机放在田里,里面放一只“骨什”(四四方方,中间有一根根上下交叉的木条),三面插上装有长木棒的尼龙纸,然后双手捧起一捆稻子用力甩,俗称“掼稻”。就这样稻谷落到打谷机里,满了就用畚箕畚出来,放到箩筐里,由男人挑回家。

  稻子打下来,多半还没干透除杂质,还要放白场上经几个日头暴晒。最后一步是用风车除杂质。风车很大,像一头牛,左上角有一个口子,把稻谷一点点倒进去,用手摇右手边一个柄,右上角的口子中就吹出轻浮的杂质,干净的稻谷也随之从下面一个口子里落下去,用一只箩筐接住就行。到这步,粮食算弄好了,只要在规定日子把规定的粮食交到镇粮管所就好了。

  接下来就是抢种了。稻收好,田里就要放水,然后叫拖拉机来耕田。最后男人再把田“落平”,洒上化肥,等待插秧。那时一大早,家人就扛着一把大阳伞去拔秧了。我人小,就给家人送茶水,我曾祖母就烧水烧饭。中饭后,家人拿条篾席,往家里最通风的地方一放,美美地睡上一觉。下午3点多,骄阳似火,但家人出发去种田了。我家人口多,土地多,几亩田的收割播种要20多天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每天都是早早出去,夜黑才归。农民也喜欢争个先,谁家先种好,往往博得村民一赞。谁家最后一个完成,脸上总不光彩,会成为村民饭后谈资。

  农民也会苦中取乐,农田挨着的,就会边种边聊,说些老底子的事、谈些听到的乡村新闻。不知不觉中,一畈田就种好了。农民驱热的只有一只小篮子,里面放着毛巾、一壶红茶、几小块西瓜,累了就上来擦擦汗,喝几口茶,咬一块西瓜,望一望别家的田,然后继续下田。家人不来叫吃饭,绝不舍得早回去的。每天都是浑身湿透,汗水洗脸。

  因为种田如此辛苦,所以农民对粮食格外珍惜,不舍得扔掉一粒米,喝完粥有的人还习惯把碗底舔干净。平时吃的都是陈米,米有些黄黑,味道难嚼。要是一家之主决定哪天吃新米了,全家一定开心坏了,新米颜色白,有股浓香。全家忙碌大半个夏天,大部分粮食需交给国家,剩下的简直就是农民的命。小孩子吃饭,地上掉几粒米饭,老人除了埋怨,还会捡起来吃掉,觉得糟蹋粮食是一种罪过。

  一粒米从撒种到吃到嘴里,要经过很多道程序,里面全是农民的辛勤汗水。一年忙到头,也就为了吃口饱饭。可见,以前的生活是多么地不容易。现在生活富裕起来了,即使再穷的人,也很少有为粮食发愁了,于是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出去吃饭,很多人不光碗里的饭剩下很多,还劝别人“多吃点菜,饭吃不下不要吃了。”他们觉得粮食是贱的,最不值钱的。尽管远不再为稻谷愁,但我们村上现在大多数农家仍然保持着种田吃米的传统,老人们还是觉得自己种踏实。另外,这也算是对后人的一种警醒和教育:喝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种田人。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