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庙头,南宋康王南渡时曾落脚的一个村

一一 河山学校初中退休教师 陆文铨

嘉宾介绍

陆文铨,河山镇庙头村人,中学一级教师,现已退休,在河山初级中学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深受学生喜爱。平时喜欢探究地方文史,收集民间传说,特别是对庙头一带的历史文化比较熟悉了解。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67_012bee1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70_51881b0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73_5881c3b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75_f3af0e6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78_4fa9e09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79_ad2c730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80_c8c737b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81_13fd819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76_a3d1c4c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960/00300196082_a56cbb3c.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河山学校初中退休教师陆文铨先生,他要和大家一起聊聊河山镇庙头村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陆文铨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陆老师,您好!

  陆文铨: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陆文铨:谢谢!

  卢珊:陆老师,您是河山庙头村人,喜爱家乡的地方文史,你对庙头村的历史文化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今天就请您来和我们聊聊庙头村,说说庙头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掌故。

  陆文铨:好的,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们庙头村的历史文化。庙头村在桐乡西部,但在河山镇来说,是属于河山的东北部,北邻湖州练市镇、东连石门殷介漾、西靠堰头村、南接东浜头村。全村区域面积4.13平方公里,共有29个村民自然小组,700多户农户,总人口有2800多人。庙头村还是省级文明村和省级文化示范村。

  卢珊:您说的庙头村的范围,我觉得比原来的庙头村要大许多。

  陆文铨:是的,现在的庙头村比原来差不多要大了一倍,这是因为现在的庙头村是2000年由庙头村和墅头村合并而成的。

  卢珊:噢,现在的庙头村是由原来的庙头村和墅头村合并而成的,难怪感觉要大许多。那庙头村的历史沿革又是怎样的呢?

  陆文铨:明朝的时候属崇德县西北乡,清朝的时候属崇德县石门乡十八都,民国的时候崇德县五泾乡,到解放初,墅头和庙头分别为五泾乡的第2和第3村,1956年,又分别为八泉乡第7和第3高级社;1958年,又分别为石门人民公社五泾管理区的墅头和庙头大队;1961年,则分别为八泉乡人民公社墅头大队和庙头大队;1983年,分别改为八泉乡墅头村和庙头村,1999年撤销八泉乡,我们墅头村和庙头村随八泉乡划归了河山镇。

  卢珊:有点复杂。那两村合并后为什么仍然叫庙头呢?

  陆文铨:有这样一个说法,当时庙头与墅头两个村合并,因为村书记是由原来墅头村的书记任村书记的,村就叫了庙头村,这也算是一种平衡吧。象西圣埭村与八泉村合并,也是类似的情况,因为村书记是由原来西圣埭村的书记任村书记的,村就叫了八泉村,2000年村行政区域调整时,我们这里好些村都是这样的。

  卢珊:原来是这样。我有点,用我们桐乡话来说,是截树挖根。那庙头村为什么取名叫庙头呢?这个村名蛮有画面感的。

  陆文铨:因为老底子在庙头村有一座庙,叫淹蹄庙,所以这个村就叫庙头村了。

  卢珊:说到这淹蹄庙,还是蛮有名气的,而且庙名很特别。据说,这庙的由来还与南宋康王赵构南渡时有关,是吗?

  陆文铨:是的,这个庙名的确很特别,甚至有点匪夷所思,其实有段传说故事。康王泥马渡江可以说家喻户晓,淹蹄庙一节是它的后续故事。传说,康王赵构骑着泥马一路向南逃往杭州,途经五泾镇北这个地方时,天色已晚。问起路程,说离杭州已经不远,赵构不由得吁了一口气,说,好了好了,总算到了!话未说完,泥马松了劲,一个趔趄,一条前腿就落进河里。本来那马憋足一股子气,也许能坚持到杭州,现在劲一松,气就散了,一条泥腿只好掉进了河里。后来康王是如何到的杭州不得而知,这里的百姓却忙碌起来。他们认为御马的马蹄落在河里,这地方肯定沾染上了王气,而沾染了王气意味着能得福荫,能出贵人。于是公议之后,集资修建了一座庙,这庙就叫淹蹄庙。

  卢珊:那我很好奇,这淹帝庙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是一匹马,还是一只马蹄呢?

  陆文铨:中国老百姓建庙好像很有随意性,信奉谁建个庙,纪念谁也建个庙,比如岳庙、关帝庙。有些庙隔了几代之后,甚至连这个谁是谁也搞不清楚了,比如晏公庙、张王庙,晏公是谁?张王又是谁?没有人知道,但照样香火很旺。不知淹蹄庙建庙之初,会不会供一只马蹄?想象一下,如果供一只马蹄似乎不大像样,那么,供一匹马?想象不出来,反正后来这庙供的是土地和观音。也不知道很有特点的淹蹄庙,后来怎么会沦落成庸常的一般庙宇。

  卢珊:这么说来,这庙、这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卢珊:陆老师,刚才您和我们聊了庙头村悠久的历史,那庙头村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很优美,令人称道的,很有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韵味,前几天,我去村里走走,感觉村里河啊浜啊的特别多。

  陆文铨:我们庙头村里的河啊浜啊是蛮多的,比较大的河道有沈店桥港、周墅塘、无量桥港、三里港、庙头港等,还有含仁浜、烂洋河,长尾巴浜、小园浜、曹字埭浜、河东浜、汤家浜、外港等村里的一些小河小浜。

  卢珊:村里不仅水系特别发达,而且还蛮有自己的特色,象元将里自然村,它是四面环水的,对吧?

  陆文铨:对,元将里如同一个浮墩,一个岛屿一样的,它四面有四条河环绕着,东面是周墅塘,西面是庙桥港,北面是无量桥港,南面是沈店桥港。

  卢珊:据说,因着这样的一个地理环境,还有过一个故事。

  陆文铨:是的。传说,有一只船路过元将里,因着那里岔路的小河小浜蛮多的,就不知道该怎么走,刚巧岸上有一位农民老伯正在地里干活,那位年轻的船老大就问老人说:“喂——到崇福怎么走啊?”老人说:“扳艄、扳艄、再扳艄。”结果竟然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那位年轻的船老大似乎意识到什么了,再次向老人求助,说:“老伯,到崇福怎么走啊?”老人笑着说:“早点叫声‘老伯’么,老早就告诉你了。”说完就告诉那位年轻人怎么怎么走。

  卢珊:这告诉平时在待人接物时,礼貌是多么重要。那陆老师,这样四面环水,想必它四面都会有桥的吧?

  陆文铨:那当然,村里和连接外面的世界就是那一座座桥,村通往外面的一共有6座桥,分别是三登桥、庙前桥、曹家桥、水庵桥、野毛桥、丰登桥。

  卢珊:一个小自然村有六座桥是很少见的,其实,整个庙头村的桥也是蛮多的。

  陆文铨:是的,整个庙头村大大小小的桥大概有二、三十座,出了刚刚说到的,还有庙桥、牵路桥、草家桥、东桥、北桥、北东桥等等。主要有三座桥,分别是西面通往五行泾集市的牵路桥;西北面的三登桥是去练市的。东南面的画圣桥,是通往石门的。不过要说明一下,这画圣桥现在是属于东浜头村的。

  卢珊:庙头不仅桥多,而且桥有故事,象你刚刚说的含仁桥,就有一个传说,是吧?

  陆文铨:含仁桥在庙头村的西边,原来那里有一座庙,叫含仁庙,桥由此而得名。这座桥有一个传说,相传,1000多年前,也就是在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当朝,朝廷腐败,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官逼民反,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在临安,今杭州有一支方腊领导的起义军,占领临安城控制的浙南数府,大有与赵家皇朝分庭抗礼之势。为了剿灭义军,镇压农民起义,朝廷派兵围攻。由于义军的奋勇抵抗,官兵久攻不下,粮草短缺。宋朝廷便派一位姓金、一名姓潘的将军为押粮官,运送粮草去战场。这金、潘两位押粮官顺着古运河南下,一直到崇德县一带后,看到当地百姓由于灾荒和地主老财的盘剥,外出逃荒要饭,有的饿死路边。于是二人私自决定,将粮草分给了附近的穷苦百姓。这一举动可是杀头的死罪,他们二人就只好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从此隐姓埋名,在庙头一带住了下来。为了纪念金、潘二位救民的功德和对百姓的仁爱之举。在庙头建了一座庙,又在庙后的小河上造了一座小石桥,名为含仁桥”,岁月流淌,含仁桥虽经波折,但如今仍很牢固,人们可以在上面行走。

  卢珊:那庙头村里还有一座桥,叫牵路桥,这桥名听着挺特别的,是否也有故事呢?

  陆文铨:这牵路桥的桥名应该是写别了,原来的这“牵”不是牵引的牵,而是纤夫的纤。这牵路桥坐落在沈店桥港上,也叫三里纤河上,一头通石门,一头通向新市,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河道,……老底子河道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而那时候许多的船都是撑起风帆,用纤夫来拉的,因此,这桥就取名叫纤路桥。后来人也许是不知这桥名的含义,就写成了“牵路桥”。

  卢珊:原来是这样,庙头的小桥、流水给人很有人文气息的感觉。

  卢珊:陆老师,庙头村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村里的一些小桥、小河、小浜都很有人文气息,而且它的一些自然村落的名称也是蛮有特色,也是很有人文气息的。

  陆文铨:的确,我们庙头村的一些自然村落的名字是蛮有意思,比如说,象墅头、水北、庄头、红楼、白田头、元将里、敲窗里等等。

  卢珊:墅头这个名字很特别的,这个村名是怎么来的呢?

  陆文铨:老底子的时候,墅头村的村南面有一座庵,叫青阳庵,村北呢,就是前面刚刚说到含仁桥时说过的,有一座叫含仁庙,平时烧香的人很多,到了农历的初一,或十五,那更是人头济济,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村叫做聚头村,就是聚拢来,聚集的“聚”。后来叫叫就叫别了,叫成墅头村了。而如今也有人图省事,把这个别墅的“墅”,写成了城市的“市”。这就像原来的上市乡一样,原来是高尚的“尚”,别墅的“墅”,后来图省事就写成了上下的“上”,城市的“市”。其实,这说得严重点,就是把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从村名上给掐断了。

  卢珊:原来是叫聚头村,桐乡土话变成了墅头村。我听村里人说,这个叫元将里也是因土话叫别的,是吗?

  陆文铨:是的。元将里,原来是叫贤将里的,是贤惠的“贤”,而不是一元两元的“元”。但这个贤惠的“贤”和一元两元的“元”,在桐乡话的读音里是一样的,渐渐地就写作元将里了。

  卢珊:那为什么叫贤将里呢?

  陆文铨:传说,原来元将里村中有一座贤将寺,还有一座贤将桥,所以这个自然村落就叫贤将里了。用一元两元的“元”代替了贤惠的“贤”,这样一来,就很难解释和理解元将里这个地名的意思了。

  卢珊:是的,地名、桥名里的一些字的确不能图省事而随便改。白田头,这个村名也挺特别的,是怎么来的呢?

  陆文铨:白田头原来叫绣脚浜,是因村西面有一只浜,形状像绣脚而得名的。后来村里人习武成风,经常结伴外出卖艺,田地无人耕种,常常荒芜,桐乡话说起来叫“白掉特”,于是,渐渐地,大家不再叫它原来的村名,而是叫它白田头。

  卢珊:那现在村里还有习武的风气吗?

  陆文铨:现在没有了。

  卢珊:一说到红楼这个村名,我就想到了《红楼梦》,庙头还有一个特别的地名,叫红楼。为什么叫红楼呢?

  陆文铨:红楼是第一个自然村名,村里住着的人基本上都是绍兴一带迁移过来的,村里沿河道五泾集镇只有三里路,因此原来叫三里迁。据传说,过去这个地方曾经有一座红庙,1962年的时候,村名改成了红楼。

  卢珊:陆老师,我在村里还听到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村名,叫敲窗里,我猜测这里面隐含着故事。

  陆文铨:这也是因一个传说而得名的。相传这个村漂亮的年轻的姑娘多,外村年轻的小伙子要到这个村找对象,有些姑娘的父母不同意,这些年轻小伙只能偷偷地晚上去敲村里这些姑娘的窗约会,这个村由此而得名,叫敲窗里。当然,有关敲窗里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说是老底子村里有座庙,庙里的和尚不像样,行为不检点,看到村里漂亮的的年轻姑娘、媳妇,晚上就会去敲窗,敲窗里的村名就由此而得。

  卢珊:这些村落的小地名也在展现庙头村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

  进我们直播间的河山镇中心学校教师陆文铨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

  如果你想再听这次节目,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XFM971,点击直播收听,再点击《旅游桐乡》就可以了;或点击我们的网站,www.fm971.com.cn,我们开设了“渐行渐远的老村落”专题,你可以收听和收看;我们也在桐乡新闻网上开设了专题,可收听收看;同时,今天下午6点05分和明天早晨7点35分将重播这次节目的实况录音;听众朋友,再见!

  陆文铨: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