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上莫,元代《嘉禾志》就已有记载……

一一 大麻镇中心学校初中科学教师 王健

嘉宾介绍

王健,是一位80后,是大麻镇中心学校的初中科学老师。曾参与了《崇福镇志》的修编工作,接触到了地方历史,就喜欢上了地方历史文化,业余时间常常查找、收集文史资料,特别是2016年开设个人公众号——语溪文史,专门讲述桐乡地方文史,将之前工作中收集的资料照片展示给网友。平时还爱好摄影、看书等等。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56_47435c2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57_ee8984a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58_2ca9b62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59_8e0f017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60_aa5f783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62_f8ff3db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64_e227a0b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68_4cbb501a.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61_d9f7a58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1/282/00300128273_2dfc7959.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大麻镇中心学校初中科学教师王健先生,他要和大家一起聊聊崇福镇上莫村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濮院新联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王老师,您好!

  王健: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王健:我也非常开心再次来到《旅游桐乡》栏目。

  卢珊:王老师,上次您做客我们节目,和我们聊聊崇福新益村,这次要请您和我们说说上莫村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

  王健:上莫村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村了,位于崇福镇北门外,东与李家坝村隔京杭大运河相望,南接新益村,西依五丰村,北靠联丰村。上莫村地形很特别,从地图上看是四面环水,过去来说是风水宝地。北侧是祝香桥港,过去也叫上莫港、上莫河,东侧是京杭大运河,与李家坝村隔河相望,西侧西塘河和五丰村分开,南面有马桥港与新益村分开,而水上有桥,所以上莫村的桥也多,交通非常方便。

  卢珊:听你刚刚介绍,感觉上莫村的村域范围好像没有变化。

  王健:是的,上莫村下辖16个自然村。因此从村的面积、人口来说属于小村,这16个小自然村只是50年代末,三木庵、陆家埭、姚家坝被划入当时的新益村,但后来又重新划归上莫,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卢珊:我查阅了《崇福镇志》,上莫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的《崇德县志》就有对上莫的记载了。

  王健:上莫这个名字存在近千年了,根据元代至元《嘉禾志》记载:“崇德乡在县东北一里管里六,其中就出现了“上莫”两字。明万历《崇德县志》有载:“崇德乡十都有村,其中有一个村名为“上莫村”。至少目前的资料看起来明代万历年间,已经有上莫村这个村名了,所以说上莫村是个古村是名副其实的。

  卢珊:我也了解到,上莫村的历史沿革比较复杂,民国的时候,上莫并不属于原来的芝村乡的,是吧?

  王健:上莫村的历史沿革的确比较复杂,它的历史其实还可追溯到五代十国,属吴越王管辖,当时吴越王以运河为界,右为义和市,左为语儿市,上莫属语儿市。到宋朝时,属崇德乡。当时民国的一段时间,上莫村包括现在的新益村、联丰村,甚至羔羊的一部分都属于上莫乡,隶属于洲泉区。当时上莫乡政府驻地在村内的上莫庙。

  卢珊:建国后,上莫还曾经是个乡的。

  王健:建国后还一度存在上莫乡,直到1956年撤区并乡,上莫乡、城郊乡、平西乡、芦母乡、肇昌乡才走入了历史,就变成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芝村、虎啸、留良、上市了。

  卢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上莫这个村名被改掉了,也就是说,上莫并不叫上莫了。

  王健:建国后一段时期并没有“上莫村”这个名字,到1956年当时叫做勤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一直叫“勤俭”大队。直到80年代,因为崇福上市也有一个勤俭大队,两个大队重名了,于是1983年恢复上莫村的村名。

  卢珊:这个历史沿革真不是一般的复杂。我总对村名很好奇,村名里常常隐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那上莫这个村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王健:上莫村的名字来自于“上莫庙”,这座庙在上莫河北岸大概一百步。根据光绪《石门县志》记载,上莫庙为明洪武年间重建,可见上莫庙至少在明代前已经存在,在整个芝村区域内这是和芝村庙、演庆寺一样悠久的古庙。不过,虽然叫“庙”,据说上莫庙在全盛时庙中有观音殿、老爷殿、朱天殿等许多建筑,全庙内有僧侣共30多人,庙前还建有戏台,很显然是佛寺规格。1969年时上莫庙被拆毁。除了上莫庙,还有通大运河的东西方向的河流,称为上莫泾,老百姓也叫上莫河或上莫港。

  过去以上莫庙为中心,周围集聚形成了小集市,会集了像茶馆店、肉店、油店等等,附近农户家里的家禽、蔬菜、土丝、丝绵等农副产品都在市集交易。这个集市有多大没有历史记载,我看到过日据时期的一张崇德县城图,当时在上莫庙这个位置上标注的是“城北镇”,可知当时这个集市的繁茂。

  卢珊:宋朝的时候,崇德莫氏家族是非常有名的,上莫村名的由来跟这个莫氏家族有没有关系呢?

  王健:应该是有关的,因为根据明万历《崇德县志》载:“莫氏五桂墓,在十都莫墓村。”,今天芝村村还有莫墓、莫墓庙两个地名。这里的莫墓其实就是莫氏家族的墓地。很巧合的是上莫庙、莫墓村正好都是沿着上莫港分布的,而且五丰村内还有一个小地名叫莫家兜,这三处地点都跟莫氏家族有某种联系,由此推测,这座上莫庙极有可能是莫氏家族的家庙,上莫的这个莫字确实是来自于崇德莫氏家族。

  卢珊:原来只知道崇福镇的五桂坊弄名称是因莫氏家族而来的,没想到上莫村名也是因着莫氏家族而来。据说,还有一位进士的墓也是在上莫村的。

  王健:是的,明代有位叫周昆进士和他儿子周干的墓也在上莫村。

  卢珊:上莫确实是块宝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莫村还发现了一个古代的墓葬是吗?

  王健:1987年上莫村陆家埭曾发现一块《吴兴郡君滕氏墓志》石,这个墓里埋葬的一位姓滕的官员夫人,墓志内容记载了这位夫人的生平事迹,腾氏出生于元至元二十一(1284),死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享年92岁。她的丈夫昌祖,封中宪大夫浙东道宣慰使司,佥都元帅府事,上骑尉吴兴郡伯,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委常委。

  卢珊:不得了,九十二岁,不要说在古代,就是现在也是属长寿的。

  卢珊:王老师,刚刚您跟我们介绍了上莫村村名的由来和历史,其实,上莫村里的一些自然村、一些小石桥、一些浜浜兜兜也都是很有历史和故事的。“小桥、流水、人家”,桥,既然排在第一,那我们就先说桥吧,走在上莫村里,感觉上莫村不大,桥却是蛮多的。

  王健:前面说到了,上莫村四面环水,村内河道纵横,因此古桥特别多。比较有名的像祝香桥、北三里桥、姚匠桥、戴头桥、上莫桥、三木庵桥、沈义道桥也叫“沈御堂桥”等等23座之多。

  卢珊:就是这姚匠桥吧,据说,原来在姚匠桥之前,就在这个地方是有一座桥,但并不叫姚匠桥,是吗?

  王健:过去也叫社安桥,这座桥是明朝时候建造的。后来改名叫姚匠桥也是有个典故的。据说过去村中有木匠姓姚,因为手艺精湛,四乡八里都找到做木匠活,时间长了就赚了不少钱,于是他捐资在村前港上造一木桥,方便行人,得名姚匠桥,后来这座桥有改建为石拱桥。现在除姚匠桥外,还有西姚匠桥、北姚匠桥,桥北的地名也叫姚匠桥。

  卢珊:还有一座叫北三里桥的好像也很有名?

  王健:北三里桥是一座运河石拱桥,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有导航系统,往往是用几里桥、几里亭来表明具体位置。北三里桥指的就是崇德县城以北三里。这座桥是明天顺六年吕希周建造的。明代万历间和尚如彩改建。清乾隆三十九和尚杰堂募资重建。光绪二年(1876)重建,并取名为“拱辰”。这座桥的特点的就是特别高,我们从老照片中也可以看得出,乾隆皇帝下江南沿运河到海宁盐官镇就要经过这座高桥的。现在的北三里桥是1999年新开运河时拆建。

  卢珊:据说,村里还有几座桥与宋朝皇帝有关,真的吗?。

  王健:是真的。宋高宗赵构靖康之难后他和随从南逃躲避金兵,当时就经过了上莫,留下了太子堂桥,还要泥马桥的桥名,太子堂桥的太子指的就是当时还没在杭州登基的康王,而这个泥马桥的故事更神奇,说康王到了这里被河流阻挡,眼看金兵要追上了,河边的泥土变成一匹马渡康王过河,村南还建有泥马庵。上莫村内的祝香桥据说也和康王南渡有关。

  卢珊:还有那座叫盛家木桥的,据说是迷信,为了讨一个彩头才造的桥,是吗?

  王健:上莫村的盛家木桥在姚匠桥和打鸟桥之间,据说这个村坊过去有段时间人口一直减少,请教了一个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需要建一座桥,而且要取名为“盛家木桥”,这里的“盛家”并非姓盛,而是取“繁衍兴盛家族”的含义。

  卢珊:上莫村里的自然村名有许多是以姓氏来命名的。像有个叫许家埭的,村以许姓来命名,是因为村里姓许的人多,是吧?

  王健:是的,因为村中居民大多许姓,所以叫许家埭。而且在1970,当时村里平整土地时曾发掘垒石浜岸和成群木桩,这些木桩都是古代木房的桩基。而且当地村民有句谚云叫“三曹一陆,只抵许家亭子一只屋角。”由此可见这里的许家也曾是望族。上莫村里还有华家浜、夏家兜,村中住户多姓夏,民房多聚在河浜尽头,村故名夏家兜。而华家浜则是原为夏家浜,土话音“夏”和“华”相似,后来就称为“华家浜”了。

  卢珊:想当年许家是相当牛的大户人家。俞家浜,也是相似的情景。

  王健:俞家浜也是村中有浜,过去全村众多人家里唯独俞氏较富,故称俞家浜。村以浜名。现在分为南北俞家浜。

  卢珊:我还有一个疑惑,上莫村为什么有个地方叫东芝村呢?

  王健:东芝村,在原来的上莫河南岸,与上莫庙隔河相望,过去芝村演庆寺香火非常繁盛,远近各处的香客往来不绝。特别是塘东来的香客自北三里桥登岸后,必定要经过上莫庙,因此在上莫河南,也形成了一个小集市规模与芝村集镇相似,老百姓就称“东芝村”,1974年平整土地时,还发现了过去集市遗迹。

  卢珊:原来是这样,上莫村的村与桥、桥与河都是底蕴深厚。

  卢珊:王老师,虽然上莫村只是一个小村落,却显示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前面你说到上莫名称的来历,说到莫氏家族,这老爷子和五个儿子真不得了。

  王健:崇德过去一直流传“五子登科”的典故。这个莫氏指的是北宋末年,当时的杭州人莫琮以贡生到当时北宋首都开封,当时叫汴京,入太学并当了朝廷的官员。靖康之役时,汴京沦陷,金兵随后南侵,建炎三年(1129),莫琮因避战乱跟随康王南渡。这位莫琮带着一大家子人先定居今乌镇民兴乡附近,之后又定居于崇德县城,从此莫氏子孙就在此繁衍生息。不过如今莫氏子孙已经难觅踪迹,根据莫氏后人的家谱记载有:宋时莫若冲二儿子迁居江西,后人又辗转湖南成为当地的望族。

  宋朝来崇福定居的莫琮娶临安袁氏,一共生了5个儿子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莫琮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先后都中了进士,这种情况在古代科考中是极少见的。于是江南的文人就将莫家“五子登科”和《三字经》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相比,写下了一首诗,诗里有一句叫“弟兄罕见五枝芳,昔说窦郎今莫氏。”,就是说“五子登科”的莫家、窦家。

  不过事实上莫琮除了5个儿子中了进士,他的女儿嫁给了永康望族陈家,生了三个儿子:陈之纲、陈之经、陈之纯。这三个外孙也都中了进士,据说与他们的母亲莫氏的教导不无关系。如果这么算来,莫家的五子登第比燕山窦氏还要厉害。

  卢珊:这真不是一般的厉害,那如果说,这五个进士是文的,上莫人武的也有厉害的,曾有一位抗美援朝时期的烈士就是上莫人。

  王健:是的,这位烈士叫朱文荣,1921出生,1949年12月参加解放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志愿军五十四军一三五师四0四团二营机炮连入朝,他先后参加了数次大战役。战斗中勇敢顽强,多次受到连领导的表扬。1953年7月20日,牺牲于朝鲜战场,牺牲的时候年仅32岁。

  卢珊:我了解到,上莫人还敢率风气之先,早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创办村办企业了,是吗?

  王健:是的,早在改革开放前,1975上莫村年就办起了预制场,办厂初期还派人到上市参加培训增加经验。所谓预制场主要是生产水泥五孔板为主,还包括一些水泥渠道等等,当时已经有20—30人参与到生产中。1979年办起的上莫绸厂是芝村公社的首家。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办厂的经费无从着手,甚至连像马达、绸机这样的及其都买不到。后来是大队领导班子将村里的油菜先榨成菜籽油,然后到福建把菜籽油换成木材,再跑到杭州用木材去等价换取电机、绸机,这样几经辗转才办起了村办企业。后来办起的芝村公社绸厂都派人来上莫绸厂取经。上莫村后来还办起了上莫砖瓦厂,80年代还办起了沙发厂、织锦厂、工艺鞋厂,现在上莫村经济的发达要感谢当年这些村工厂内的劳动者。

  卢珊:与此同时,那时候上莫的农业,特别是蚕桑业可以说是呱呱叫的。

  王健:传统的蚕桑是上莫村的优势产业,历史上上莫村以户均饲养蚕种多,养蚕技术水平高闻名,在整个芝村公社都名列前茅。1984年列入省级蚕桑示范村,90年代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曾视察该村蚕桑业。

  卢珊:愿有着辉煌过去的上莫,会越来越好。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大麻镇中心学校初中科学教师王健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王健: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