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举行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展示活动

留住文化之“根”,传承非遗之“魂”

2017年06月12日 08:30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6月10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非遗馆和市文化馆内人潮涌动,在一套孔武有力的船拳里,在竹板搭着吴侬软语的三跳声里,在稻草扎起的蚕龙里,在一抹靛蓝浸染的花布里……桐乡的青少年通过亲自参与,感受桐乡非遗的魅力,传承桐乡非遗之精髓。

  这是桐乡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12所非遗传承学校在桐乡市文化馆、非遗馆举办2017桐乡市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暨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展示。活动中每所学校的非遗小传人带领着小朋友和家长走进丰富多彩的非遗世界。

  12所学校13个非遗传承项目,各据一隅,每处都排着队。“用绳把布扎好,放到这个蓝色的染盆里。”“这染料呀,其实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桐乡市崇德小学非遗小传人陈诺耐心地和前来体验的小朋友介绍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并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如何做出一块最正宗的蓝印花布,忙得不亦乐乎。

  在乌镇竹编体验区,市民杨先生和儿子齐心协力用竹片编一个小篮,“看着挺容易,编了才知道里面还有很多技巧呢。”杨先生说,这样的体验活动特别有意义,让孩子了解各种非遗内涵,更通过双手体验知其所以然。

  蚕文化体验区里更是一片热闹,这边厢用彩色纸扎上一朵朵蚕花,那边厢跟着老奶奶抽丝剥茧,吸足水的茧子在手上灵活地一剥一抻,就出现了一张洁白的绵兜,男孩子们对蜿蜒的蚕龙更感兴趣,和家人一起用稻草扎起蚕龙,祈祷平安吉祥。

  而三跳、花鼓戏、大麻舞龙舞方天戟、乌镇船拳等这些更注重视觉感官的非遗项目,也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观赏。

  “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提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关注我们身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青少年们还齐声宣读非遗倡议书,争做非遗小传人、小宣传员,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亲人、朋友,共同关注、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非遗文化。

  据了解,目前桐乡已拥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20项,嘉兴市级非遗项目52项,市本级非遗项目89项。自古以来,承载着屡屡乡愁记忆的非遗项目通过代代相袭流传下来。如何留住这些文化之根,传承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非遗文化。

  桐乡非遗传承从2013年开始走进中小学,之后陆续在河山镇中心学校、乌镇民合小学、崇德小学、石门镇中心小学等12所学校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设立蚕文化、竹编、三跳、手工彩色拷花、船拳、木雕、灶画、剪纸、舞方天戟、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花鼓戏、麦秆画等相关非遗教学课程,组织传承人上讲台授艺,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群,组织社团和学生参加各类展示、展演和比赛,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其中,河山镇中心学校的“蚕文化”教学基地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桐乡市崇德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发蓝印花布课程,通过创设“环境氛围”、开发“拓展课程”、开展“社团活动”等途径,大力弘扬“蓝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进行相关的创意学习活动。蓝印花布课《花瓶》、《百子图赏析》、《奇妙印染》、《蓝韵魔方》等多次在省内外各地交流。

  作为漫画大师丰子恺的母校,石门镇中心小学一直把漫画作为学校的特色教学,从2013年开始,在全校推广以丰子恺漫画为蓝本的麦秆画制作,还聘请嘉兴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沈学章为教学顾问,依托农村的资源优势,把麦秆画这种民间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为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桐乡拥有绚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褚红斌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探索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吸引更多青少年主动加入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来,留住我们桐乡的文化之“根”,传承我们桐乡的非遗之“魂”。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