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中群,有着桐乡最精致、典雅、小巧的古桥

一一 桐乡市科技局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科长 沈卫林

嘉宾介绍

沈卫林,桐乡凤鸣人,一位80后,农校毕业后,先后就职于崇福镇和科技局,爱好地方文化与古典诗词。因为工作与农业有关,经常行走在乡村、地头,对桐乡的河流、村落、文化的了解也日益加深。业余时间常常查找、收集地方文史资料,深入田间地点寻找桐乡文化的遗存,特别喜爱古桥文化,2016年开设个人公众号——语溪棹歌。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70_2b91ea9f.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67_63f5c9d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72_64ee8acb.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71_56ef0cdd.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75_14947cab.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76_1a32207c.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78_3cf538f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77_07e8d24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79_55e8ee0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03/000/180/00300018081_0cb0e2bf.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 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桐乡市科技局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科长沈卫林先生,他将和大家一起聊聊凤鸣街道中群村,说说中群村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如果你对桐乡历史文化,对我们桐乡的老村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你有好的建议想提供,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 珊:听众朋友,现在沈卫林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沈老师,您好!

  沈卫林: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 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和我们说说凤鸣中群村。

  沈卫林:很高兴今天能通过971的平台,与大家交流中群村的点滴故事。

  卢 珊:沈老师,您是凤鸣人,具体说是合星村人,而中群村就在你们村隔壁,您又喜欢查找、收集地方文史资料,今天请您来,就是想您和我们说说凤鸣中群村村的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

  沈卫林:主持人客气了,大家相互交流学习。说到两个相邻的村,人们经常会想到一河之隔,而合星村和中群村从南到北,大片的土地都是连在一起的,人家之间来来往往,阡陌相通,走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了一些东西。

  卢 珊:我查看《桐乡县志》,县志里还没有记载有中群村,那中群村是否也是2000年,全市新一轮行政村区域规划调整后,新成立的村呢?

  沈卫林:是的。我先说一下同福乡,同福乡在1956年由年同福、中福、天福三乡合并而成,下面有八个“联”字辈的村组成,分别是联明、联庄、联中、联群、联建、联胜、联星、联合。1983年的时候,联明改称新农村,2000年的时候,除了新农村和联庄之外,其它6个村各取一字,两两合并,变成了3个村,中群村就是由南面的联中和北面的联群两个村合并而成的,合并之后成为同福乡最大的一个村。同福乡作为桐乡最后一个乡,在2007年并入了凤鸣街道。

  卢 珊:两个村名各取一个字,那中群村之前村落沿革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沈卫林:中群村位于凤鸣街道西部。东邻路家园村、西牛桥村,西接合星村,北靠石门镇桂花村。村委会在街道办事处驻地北约1.5公里。原有33个自然村,现有29个自然村和1个新村居民点。1100多户,4300余人。村域面积4.75平方公里。解放初期,分别属于为同福乡五村和二村。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为灵安公社联中大队,1961年为同福公社联中、联群大队,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

  卢 珊:这么说来,中群村的历史沿革比较复杂的。那若要追溯中群一带古老历史的话,就远远不止这个了。我们桐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而中群村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至今仍是全市蚕桑饲养量最大的村。

  沈卫林:种桑养蚕可算作桐乡传统农业之首,桐乡的养蚕历史文献记载已有上千年了,当地有“上半年靠养蚕、下半年靠种田”的古语。菊田如海、桑园如帐的美景千百年来得到了无数文人的吟颂,从朱彝尊的鸳鸯湖棹到吴之振的课蚕词,种桑养蚕不但是经济的支柱,更融入了很多文化的内涵。“桐乡无限绿,桑拓抱成湾”,不知多少年,桐乡的蚕桑产业一直居全国第一,丝绸之府当之无愧。同福乡一直是种桑养蚕的核心区,而中群村是核心中的核心,最多时饲养量达到1万张,蚕桑规模一直为全市行政村之最。2005年同福乡被列为中国桑苗之乡,2015年中群村被列为浙江省蚕桑产业示范区。大家如果有兴趣,再上过一段时间,到5月养春蚕的时候,可以到中群村郎家里这个地方,登上观景台眺望一下千亩桑园的风光,满眼嫩绿,别有一番味道。

  卢 珊:说养蚕,就要说说蚕种场了,为全市蚕农提供蚕种的蚕种场也就在中群村。

  沈卫林:这个蚕种场是值得一提的,它位于中群村的西北角,与合星村交界,总面积300多亩。现在的名称叫石门蚕种场,名字虽然叫石门蚕种场,但它不在石门镇,而在中群村,为什么冠于石门二字,似乎也没有什么史料说明,应该是离石门镇比较近的原因吧。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创办于1952年,起先叫崇德县农场,1958年崇德桐乡合并之后,先后称为桐乡畜牧场和桐乡农牧场,文革期间改为桐乡县“五七”蚕种场,1979年更名为桐乡石门蚕种场。

  在蚕桑业兴旺的时期,桐乡的蚕桑饲养总量达到70万张以上,当时建有三大蚕种场,分别为大麻蚕种场、崇福蚕种场和石门蚕种场,近十多年来,蚕桑业快速萎缩,到去年的总饲养量不到10万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麻蚕种场在多年之年就关闭了,崇福蚕种场只剩几名技术管理人员,石门蚕种场虽然已没有当年热火朝天的景像,规模却没有缩小,仍然肩负着全市蚕业制种的重大责任。“三日晴和两日阴,初生蚕子细如针”,种蚕和蚕籽的质量关系着农民的收成,所以说中群的石门蚕种场是一个躲在桑林深入的农业研发基地。蚕桑产业如何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卢 珊:沈老师,中群村历史悠久,村里有许多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一些自然村的地名,很有趣,也很有意思和故事的,比如说,有个自然村落叫叫渔船汇。

  沈卫林:桐乡的地名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藏着许多令人神往的传说或美好的寄托。你所说的渔船汇这个地方位于中群村的最南端,紧靠着长山河,长山河在70年代拓宽之前叫小羔羊港,东面连着京杭大运河,西达龙王庙五龙漾,舟楫往来不绝,每到日落时分,渔舟唱晚,群集于此,故名渔船汇,现在跨于长山河的桥就叫渔船汇桥。遥想当年,虽是辛苦,却也有一番安居乐业的诗情画意。

  卢 珊:嗯,这样的景象很有诗情画意。中群村还有一个自然村落叫道士庄,顾名思义,这个村出道士么?

  沈卫林:在现在村委会的以南、渔船汇以北,跨灵安港有一座蒋官桥,桥南的村庄就叫道士庄,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了。据载旧时村中有崇德县内城隍庙的三个德道道士墓葬安在此处,每年清明,常有道士扫墓祭示,村得名道士庄。

  卢 珊:还有叫鲇鱼兜、水车头,一听这名字就很有趣。

  沈卫林:像鲇鱼兜、水车头这样的村庄命名方式是很有特点,桐乡村庄的命名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名人命名、以家族命名、以桥命名、以水命名、以历史典故命名等。像鲇鱼兜、水车头就是以水命名,我们桐乡市700多平方面有2700多公里的水道,其分布之广密可以说在全国绝无仅有,有这么多的河但很少有被称作某某河,我们习惯把两头通其它河道的称为港或塘,一头通外河的称为浜。而古时候,水路是出行的主要道路,河水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再加上当地一些水风上的讲究,一些直条条的浜就变得了弯弯曲曲延伸到村庄深处,这样的浜我们称之为兜。一个兜字,既给村庄带来了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布局,又让村民享受到了生活的便利。鲇鱼兜、水车头就是浜兜绕着的地形像鲇鱼、像水车,故而得名,其中水车头而还分为南水车和北水车。

  卢 珊:中群村真是故事多,连这些小地名都这么有故事。

  卢 珊:沈老师,说江南水乡村落,我们总少不了要说说它的水、它的桥,“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一幅水乡水墨画,已固化在我们脑海中了。那今天我们说中群村也要说中群村的水和桥,中群村的水系很发达。

  沈卫林:是的,中群村有东西向有两条大河,长山河与灵安港,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河浜分布其间。所有河道之中,最有名的当数长山河与灵安港交汇处的五龙漾了。

  卢 珊:这五龙漾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吗?

  沈卫林:五龙漾位于中群村最东端,与联庄村、路家园村交界,它的传说因为书上网上都有记载,我这里简单讲一下:

  古时候,有一年夏天,连续七七四十九天没下过一滴雨,太阳像一团火,田里的庄稼都枯萎了,人们纷纷烧香拜神,向天求雨。这天,东海龙王的五个儿子出门游玩,看到这一带香烟缭绕,便知晓人们求雨一事。小龙们连忙回去禀告父王,要求下界赐雨。老龙王说,没有玉帝旨意,不得任意降雨。后来其中一条小龙想出个主意,它说:我们可以偷偷从凡间吸水去降。于是他们不顾父王的家法和玉皇大帝的旨意,偷偷吸了不少凡间河水,腾云驾雾,来到这里降雨。谁知这件事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发雷霆,命老龙王将五条小龙斩首。这天,当人们还在欢庆的时候,突然刮起阵阵腥风,五个龙头从天上滚下来。人们看到这情景,便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埋葬了五个龙头,并建造了一座龙王庙,以此纪念体恤百姓的五条小龙。庙东边的那个漾潭,是五条小龙吸水聚水的地方,所以取名五龙漾。

  当然这只是神话的角度,只作闲聊,龙王庙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了。

  卢 珊:还有一个地方是特别要说的,叫转水塘的。

  沈卫林:确实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中群村的北面并排有大吕家埭与小李家埭两个村,因为桐乡话吕与李不分,所以用大小来区分。在小李家埭上,至今还保留着一个转水塘,什么叫转水塘呢,就是一个大的水塘中间有一个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能转动就成了活水,先人对于生活的智慧令人折服。小李家埭因为不靠河道,这个转水塘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水源。水塘不知开挖于何时,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50米,四周是成片的桑园,中间小岛约有半亩地,岛上长满了芦苇和杂树,许多鸟儿在此栖息,偶有白鹭在水面掠过。置身其中,有一种巴金先生笔下的小鸟天堂的感觉,很适合化用毛主席的一句诗:若问凤鸣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这样的自然风光,我的印像之中除了屠甸的范蠡湖和大麻、洲泉西部尚有一些地方之外,真是难得一见了。期盼它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

  卢 珊: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地方。村里水系发达,必然桥也多,中群村就有很多的桥。

  沈卫林:目前中群村的大小河道之上共有25座桥梁,其中有两座古桥保留至今。

  卢 珊:说到桥,肯定先就要说那五龙漾上那5座“龙”字辈的桥。

  沈卫林:是的,我前面所说的五龙漾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我再讲一下曾经真实存在的一些东西。五龙漾至所以有这么一个名字,是因为在他的周边曾经有5座带龙字的桥梁围绕着龙王庙,分别是青龙桥(现在叫青石桥)、新龙桥(现在新木桥)、起龙桥(现在叫腾桥)、聚龙桥(现在叫龙王庙桥)、兴龙桥(现在叫全德庙桥),(因为河南面还有一座被称为茅草桥的登龙桥,所以五龙桥的所指可能会有所不同)。其中腾桥和全德庙桥还是古桥梁,腾桥属于中群村,全德庙桥属于路家园村。

  卢 珊:鲇鱼兜的还有座古桥,村里说,它象人一样,有学名和小名,是吗?

  沈卫林:是的,在鲇鱼兜的小河上确实还保留着一座精致的小石桥。当地人称丫车桥,桥面上刻的名字是太平桥,就像我们把空心莲子草叫做水草一样,有俗名,有学名。太平桥比较特殊,它是一座只有一块纤钢石(桥面石)的古桥,宽度只有半米。据我所知桐乡目前的石拱桥除了乌镇景区之外还有27座,但像太平桥桥这样的单纤纲小石桥不会超过10座。桥头有几株老树随意地斜向水面,站在桥上,岁月的痕迹在眼前一览无余。

  卢 珊:中群村真是个好地方,水好人好风光好。

  卢 珊:沈老师,刚才您说到了龙王庙,其实,说中群,就一定要说说龙王庙集镇,这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小集市,在桐乡历史上蛮有名气的。

  沈卫林:是的,在鲇鱼兜的小河上确实还保留着一座精致的小石桥。当地人称丫车桥,桥面上刻的名字是太平桥,就像我们把空心莲子草叫做水草一样,有俗名,有学名。太平桥比较特殊,它是一座只有一块纤钢石(桥面石)的古桥,宽度只有半米。据我所知桐乡目前的石拱桥除了乌镇景区之外还有27座,但像太平桥桥这样的单纤纲小石桥不会超过10座。桥头有几株老树随意地斜向水面,站在桥上,岁月的痕迹在眼前一览无余。

  卢 珊:村里老人说起龙王庙集镇都自豪,津津乐道的,他们说,龙王庙集镇老底子是同福乡的经济中心,那光景可以用“繁荣”两个字来形容。

  沈卫林:八十年代之年,龙王庙集镇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草庵头(就是现在的凤鸣街道驻地)。据当地学者郑善芳老先生讲,当时在长山河北岸的漾口处,供销社、农资商店、百货店、理发店、茶馆等等一应俱全、鳞次栉比,旭日东升时人头攒动,夕阳西下时船泊入湾,在聚龙桥北堍还有一株遮天蔽日需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的香樟树,可惜这棵树也没有留下来。岁月无情,当年“一曲清江饮玉虹,车尘马迹往来通”的繁华皆已散去,只留下一些痕迹让我们思考。

  卢 珊:据说,当年同福乡的文革运动就是最初在龙王庙集镇起的头,是吗?

  沈卫林:因为那个年代我还没有出生,据民间记载,1966年8月28日夜里,同福人民公社在龙王庙集镇动了文化大革命。

  卢 珊:同福乡的第一家乡办企业也是在龙王庙集镇办起来的。

  沈卫林:是的,1979年,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同福公社在龙王庙办起了第一家企业:同福农具厂,从此开始,没有几年,砖瓦厂、水泥厂等企业相继应运而生,土地承包到户等也拉开序幕,经济建设正式步入高速发展。当然经过文革和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也消耗了过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近年开始又回归到经济发展以生态为前提的科学理念之中。

  卢 珊:看来龙王庙集镇总是率风气之先,不过如今龙王庙集镇显然已经衰落了。

  沈卫林:我想,从龙王庙的兴衰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文化是一个地方精神的支柱、是可持续发展的脉络所在、是发展理念生产的源泉,在此提倡大家关注文化、保护文化,让美好的文化古迹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今天的讲述仅为一家只言,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卢 珊:沈老师客气。的确,一个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延绵发展的支柱,中群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龙王庙集镇虽然衰落了,但中群村依然生机勃勃。

  卢 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桐乡市科技局你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科长沈卫林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沈卫林: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