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中夫,一个与南宋皇帝有关联的村

一一 原崇福虎啸中心小学校长 姜海江

嘉宾介绍

姜海江,崇福中夫村人,原崇福镇虎啸中心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作协会员。业余喜爱写作,喜爱乡村生活,撰写出版了《回望乡村》一书;平时喜爱剪报19年,编贴剪报百余集,有“剪报达人”、“敢编《人民日报》的小学教师”之称;还喜欢搜集研究地方文史,尤其对中夫一带的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81_00769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82_83728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83_91247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84_14873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85_75175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86_96107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87_28679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91_53754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98_95925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9/54/18095499_756045.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原崇福虎啸中心小学校长姜海江先生,他要和大家一起聊聊崇福镇中夫村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崇福湾里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姜海江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姜老师,您好!

  姜海江: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和我们说说老村落。

  姜海江:好的。

  卢珊:姜老师,您是崇福中夫村人,你熟悉和了解中夫村的历史文化与变迁,今天就请您来和我们聊聊中夫村,说说中夫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

  姜海江: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聊聊中夫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掌故。

  卢珊:哎,姜老师,2000年的时候,我们桐乡有过一次行政村区划大调整,好多村都做了调整,中夫村有没有调整呢?

  姜海江:这一年中夫村没有调整仍然属于虎啸乡。当年虎啸乡只有水产大队并入了茅桥埭村。

  卢珊:嗯,这几十年,中夫村行政区划是比较稳定的,但中夫村的历史沿革也还是有点复杂的,我了解到,历史上,中夫村并不属于原来的虎啸乡,也不属于现在的崇福镇,是吧?

  姜海江:是啊,1947年中夫村属于同福乡第八堡、第九堡,1949年以后属于天福乡四村,中福乡六村,1956年为桐乡崇福乡联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为崇福人民公社第14大队,1961年为虎啸人民公社中夫大队,到1983年为虎啸乡中夫村。2001年10月撤销虎啸乡建制,中夫村属于崇福镇。中夫村现在全村有20个村民小组,650户人家,2600多人。

  卢珊:中夫有着历史悠久,说到中夫村的话我们有一个地方不得不说,就是村里有鹞子墩遗址,早在良渚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在中夫这一带繁衍生息了。

  姜海江:鹞子墩原来的遗址是属于远古良渚时期,时间已经很久了。

  卢珊:这个鹞子墩,据明、清两代县志记载,又是春秋战国吴越两国争战之地方。

  姜海江:是的,中夫村有个鹞子墩自然村北面连着天花荡,东面南面紧靠320国道,它曾经是吴越战场,千年古村落。2010年10月,被桐乡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它有很多历史记载,明万历年间,《崇德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吴越战场旧迹不胜记,湮没居多,有谓鹞子墩、荫口湖,皆在九都,其名不知何昉。墩仅魁父之丘,湖已隔为几蹄涔,当大旱,勺水澄不涸。”清朝的《崇德县志》也这样记载:鹞子墩在东九都,为吴越战场。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的县志记载都说明了鹞子墩是天花荡旁边的一个古老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经过了唐宋等朝代的发展,这个地方也开始富裕起来,所以清朝诗人吴曹麟在《语溪棹歌》中是这样描写鹞子墩的,已经没有战场的面貌了:“水面波生荫口湖,春江一隔纸鸢图,偶从鹞子墩边过,几个风筝齐也无。”可以看出这个辰光是一个欢乐的江南水乡。鹞子墩的墩在村庄北面的水田当中,就像上面讲的,仅魁父之丘,也是不足半亩田。传说是吴越战争时候,越国军队在这里放风筝传递信息,也有说放风筝是测试风向,可以打仗。因此,这个墩因此得名。村就被叫做鹞子墩村,这个村和天花荡北面纪目墩一样是吴越战争的时候,军队存放兵器的地方,总之,鹞子墩这里是几千年的吴越战场。可想当年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气吞山河如虎。给吴越两地带来巨大的灾难。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鹞子墩北面的荡田里,夜晚还时有灵火出现,我们这里叫做“鬼火”,1970年平整鹞子墩的村,曾经有短戈出土,可以证明两县志的记载和诗人的记载都是有史料可查的。

  卢珊:姜老师,我们把话题中夫村,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叫中夫呢?

  姜海江:中夫村得名因为是钟夫庙而得名,解放初的时候,村里的一级组织驻在钟夫庙里,这个村就叫中夫村了。

  卢珊:中夫村得名于钟夫庙,而钟夫庙又是怎么得名呢?在中夫一带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对吧?

  姜海江:至于钟夫庙很久以前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北宋末年,崇福镇东门外的钟家埭村,钟家埭有个姓钟的穷秀才。一年秋天,钟秀才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银子,准备上京赶考。临走时他交待妻子说:“我这次赴京赶考,时间较长,家里的三亩田糯稻只有劳你收割了。”

   秀才娘子问道:“这糯稻几时才能收割?”钟秀才想,这稻黄熟了就可收割,还用得着问。便开玩笑地说:“等东南风吹来就可以割稻了。按当时农村的习惯,妇女是不下田畈干农活的,钟秀才走后,秀才娘子也不好意思问别人什么时候收割稻子,只记着丈夫出门时说的那句话,“等东南风吹来就可以割稻了”。半个月后的一天清晨,突然刮起了东南风。秀才娘子心想,丈夫关照过,吹起东南风便可收割,于是她花了几天功夫,把三亩刚刚做胎尚未成熟的糯稻全部割倒,又趁天晴,放在田里晒了几天。结果挑回来的糯稻,只见稻草不见稻谷,心里不由又气又急。

   却说那钟秀才,兴致勃勃去京城赶考,没想到还没到杭州,只见有一群一群的逃难老百姓从北方往南逃,原来金兵南侵,已经攻破了大宋京城汴梁,连皇帝也做了金兵的俘虏。钟秀才眼看做官无望,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当他回到家里,只见三亩糯稻都已被割倒,都是刚刚灌浆的青稞。钟秀才本来心里有火,这会真好像是火上加油,便大发脾气,把妻子狠狠骂了一顿,秀才娘子一气之下寻了短见,钟秀才这才懊悔不及。

   又过了半个多月,正巧康王赵构驾车南逃路过这里。突然,他们的马群得了瘟疫,不能行走。赵构命随从四出寻找名医为马治病。医生为马诊治后,说只有一个民间秘方能治马瘟:就是刚做胎割青的糯稻。于是赵构就派人到处寻访这种糯稻,但农村种田哪里有稻谷没熟就收割的,东打听西打听,最后终于打听到钟秀才家有三亩割青糯稻,就出高价全部买去。这秘方还真灵,所有病马全部治好,使赵构得以及时南逃。后来,赵构经过一番逃亡,最后在临安(今杭州)安定下来,皇帝一安定,便想起了糯稻治马瘟救驾的事,便派人到当时的崇德一带查询,当他知道这三亩糯稻是钟秀才娘子擅自收割的,而秀才娘子为了这三亩提早收割的糯稻还自缢而死,即传旨将救驾有功的秀才娘子封为夫人,并在她的家乡建造一座庙宇,取名“钟夫人庙”,人们嫌四个字叫起来不顺,便叫成了“钟夫庙”,后来又衍变成“中夫庙”,2016年桐乡民政局命名挂牌“钟夫庙”,仍用一口钟的钟。

  卢珊:没想到一个小地名背后却蕴藏了这样一段历史,如果姜老师不说的话还真是不知道。

  卢珊:姜老师,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中夫村的历史,特别是说到了鹞子墩,前几天我去鹞子墩这个自然村,感觉那里就是一派江南小村落的味道,自然景观非常漂亮,可以说是景色秀丽。

  姜海江:是的,鹞子墩是一块典型的江南水乡,桑基鱼塘,整个村三面环水。北面连着天花荡,村中有四个池塘,现在南北两个池塘已经废弃,但是村中央的两个连环池塘还存在。2008年,村里为了这个池塘也做了堤岸,连环池塘连成了一个葫芦形的大池塘,桃树、李树、枣树等古树,以及桑树、柳树、桂花树等多种树种和竹叶环绕着池塘四周,有时候连邻村的乡亲也到这里来选农具,垂钓者也常来这里做客,还有一位笛子的爱好者到池塘边吹笛子,真有点风气水声,波光粼粼,美观景色经常出现,看到这个情景,村上有个老人给古老无名的池塘取了一个大名,叫天池。

  卢珊:我听村里人说,原来村里还有一个祠堂,叫敬圣堂。你还记得它原来的模样吗?

  姜海江:是的,在鹞子墩的中间地段原来有一个祠堂,用我们的话来说是高厅大屋,祠堂中央悬挂着一块比大门板还要扩的一块匾额,楷书写着敬圣堂,自族青年人结婚,要到这个祠堂里去举行祭拜仪式,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婚姻宣誓仪式。

  卢珊:嗯,姜老师,前面你说到钟夫庙,我还听村里人说,原来庙前有戏台、有池塘……等等,是这样的吗?

  姜海江:庙前有个池塘,池塘里又有一个戏台,这是钟夫庙的一个特征。池塘叫洗污池,意思是生前如果做了恶事,死了以后要放到池塘里清洗了以后,才能到西方世界。也就是劝告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卢珊:村里人还告诉我,原来那里还有过两棵宋朝时期栽种的大树,要好几个大人合起来才围得住,真的吗?

  姜海江:现在不在了,绿化是钟夫庙又一个特色,庙宇前后当时载种的榉树、椿树、银杏树等多种树木,遮阴蔽日,尤其是宋朝时期载种的两棵树,要三个人合抱才能抱得起来,有50多米高,曾做过航空标识。我1971年到这个地方去教书,我曾经带领小朋友在树下做过游戏,很可惜,1973年这两棵砍倒了用作当时丝厂做了轴承。

  卢珊:中夫村还有一个很名的礼堂,具有很明显时代特征,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

  姜海江:是的,1973年下半年,根据形势的发展,全部拆除了钟夫庙,建造了小学、诊所、商店、礼堂等等。从当时看大礼堂造得比较标准的,里面也可以放电影,演戏,开大会,也可以说是多功能室。礼堂建筑风格倒是蛮有时代特征,礼堂朝南的墙壁中间是凸出的五角星,左边是毛主席在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号召,“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右边是毛主席的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卢珊:这些都已没有了,再也看不到了,真是太可惜了。

  卢珊:姜老师,我们说中夫村,它就是一个江南小村落,那说到江南水乡小村,肯定少不了要说到桥,“小桥、流水、人家”,桥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夫村的桥很多的,而且都蛮有故事的。

  姜海江:是的,多桥是我们江南水乡的本色,中夫村也是水乡之一,有十几座桥,连接着许多的古村落。

  卢珊:最有特色要数三座“万桥”。

  姜海江:在京杭大运河东侧的店街塘中夫村地段,在近1000米的湖面上坐落着始建于明朝嘉德年间的东万桥、中万桥、西万桥。当地人们喜欢称为“三万桥”。对建桥的历史现在有两个版本的传说。一个是说三姐妹各建一座桥,还有一个说法是三座桥的桥堍各埋着一万两银子。无论是哪个版本的传说,至少可以说明三点情况,一个是这个地方原来比较富裕,第二是这个地方聚集的人比较多,第三是这个地方原来村庄都人口稠密。

  卢珊:其中,只有西万桥还保存原来的古石桥。

  姜海江:由于历史的发展,石板桥已经不适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需要改造。东万桥、中万桥的桥址只能在原桥址上改造,因为这里两面都有人家,所以只能拆除老桥建新桥。西万桥由于有条件在老桥边上新造桥,当地政府也有这个意识就保存了下来,到现在为止,这座古老的乡间小桥还在,它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成了这一方的桥文化遗产。

  卢珊:说了桥,我们就要再说说人家,说说人,中夫村有“教师村”和“军人村”的美誉,是吗?

  姜海江:确实有,也许是古战场的原因,中夫村鹞子墩既没有名门望族也没有达官贵人,看起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古村落,其中也有一些亮点。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今天已经走出了15位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加上嫁进来的媳妇儿已经有20多位教师了。所以假期里大家走到一起聊聊也很富有风趣。15位教师当中,现在有4位成为校级领导,他们为了下一代辛勤劳动,默默奉献着。

  卢珊:那“军人村”呢?

  姜海江:十年前嘉兴日报也做过专题报道,题目叫《浙北有个“教师村”》。“军人村”既有文又有武,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村上有13位有志青年参军入伍,为保卫祖国奉献着青春。更欣慰的是现在一批中青年的创业者,崭露头角,成为经济发展的佼佼者。

  卢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古村孕育出代代人才。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原崇福虎啸中心小学校长姜海江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