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陈子善对木心的推介

2017年02月27日 08:33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夏春锦

  说起对木心的推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家陈丹青的不遗余力。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学者陈子善也开始关注木心,并被木心独特的文风所吸引。进入九十年代后,他先后多次在大陆的书刊中选用木心的散文作品,为木心在大陆的传播做了坚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陈子善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其对港台文学的引介和探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首次对木心的作品特别关注是在1984年。该年十一月台湾诗人痖弦在《联合文学》创刊号上推出了题为《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的“作家专卷”,给了木心整整四十一页的显著位置。这初次的见识,使陈子善对木心的文字留下了三个方面的印象:文字精美和深刻,“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睿智,却那么平易,不做作”;警句迭出,“在木心散文中俯拾皆是,像在张爱玲散文中一样”;木心散文文体的独特,既用意识流写散文,“意象丰富,汪洋恣肆”,“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又敢于“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散文的界限,在散文创作中融入诗、小说、评论诸多因素,使之成为一种崭新的文体”。为此,他不仅视木心为“散文大家”,还强调“应该是文学大家”,“其实是一位文体家”。所以在自己“从此迷上木心”的同时,也乐此不疲地向世人推介木心。

  陈子善对木心的入迷,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是狂热的、一时的,而是执著的、持久的”。他一直致力于搜寻木心的作品,从海外报刊上的散篇到各种版本的著作,至今热情不减。在搜寻的同时,他也不失时机地选用木心的作品到自己编选的作品集中。

  1996年2月,陈子善主编的《作别张爱玲》一书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其中选录了木心发表于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的散文《一生常对水精盘——读张爱玲》。这应该是陈子善首次选用木心的作品。该书是陈子善仿效当年鲁迅、瞿秋白编选《萧伯纳到上海》的先例,将张爱玲逝世一个月内海内外华文界对此事反响的文字编成一书。木心此文因见解独特,富有代表性,为陈子善所看中。

  陈子善第二次选用木心的文章是在1997年,该年3月由他选编的《未能忘情:台港暨海外学者散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木心1986年11月11日发表于台湾《联合报》副刊上的散文《寒砧断续》。在其之前,1993年8月,由楼肇明编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崛起的山梁》就已选录此文,此书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散文》第二卷。

  陈子善对木心最强有力的推介,当属2001年在《上海文学》杂志上推出木心的《上海赋》。这是大陆文学界第一次颇为隆重地介绍木心,也是木心第一次在大陆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当时,《上海文学》开辟了一个“记忆·时间”栏目,邀请陈子善出面主持,主要选发前辈作家学者感怀老上海的文章。陈子善因在这之前读到过木心选入台版《同情中断录》一书中的《上海赋》,就把此文分成三部分,分别在当年的《上海文学》五、六、七月号上连载。陈子善为了强调此文的重要性,还先后三次于文前写了《主持人的话》。现选录第一则,从中可见主持人的用心和用意:

  木心者,何许人也?即便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家,恐怕也感到很陌生吧。其实,他是享誉台港和美国华文文坛的著名散文家,只不过他一贯低调,专心绘画和作文,以至长期以来此间对他以艺术家的慧眼和心智,观察环境思索生命驰骋想象的隽永散文,几乎一无所知。

  曾长期在上海居住,富于诗人气质的木心,可说是一位标准的“老上海”。他对这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堪与巴黎媲美的远东大都市情有独钟。他定居纽约后,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更对大洋彼岸的上海梦兹念兹,接连写下《从前的上海人》《上海在那里》等忆念上海的动人篇章。特别是这篇《上海赋》以“三都”、“二京”、“一市”的联想起兴,铺陈当年上海的畸形繁华,展示当年上海的形形色色,对“迪昔辰光格上海”的都市文化风格和精神内涵的勾勒尤为精到。文字的幽默生动,细韧绵密,种种警辟微妙的思维和意象,使全文平添一层诱人的艺术魅力。

  数年后,陈子善忆及此事,道出了自己的初衷。在他看来,当年“各种形式的怀老上海之旧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都比不上这部《上海赋》”,并把它视为“一篇奇文,一篇妙文,非大手笔无以出之”。作家陈村在读到此文后更是惊叹自己“如遭雷击”。这类相近的阅读感受均来自木心文字风格的迥然绝尘,是异于固有语境的另类表达。

  2006年元月,适值木心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哥伦比亚的倒影》面世之际,《南方周末》于一月五日推出了几篇专家学者谈木心的文章,其中就包括陈子善的《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这是陈子善首次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向读者推介木心,因篇幅有限,虽未对木心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却给予了木心“文体家”的评价。

  尽管陈子善与木心未曾谋面,但在木心去世之后多次出席与木心相关的纪念活动。他对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的《文学回忆录》亦不吝赞美之辞,认为“岂止‘可以看看’,简直非看不可,应该一看再看”。他还基于自己数十年来对木心作品的认识,多次提醒学术界应及时加强对木心的研究,并以一个学者的学术敏感密切关注木心遗稿的整理及其著作与生平的研究进度。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