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龙南,南沙渚塘河上的一颗明珠

一一 高桥镇龙南村文化管理员 徐斌

嘉宾介绍

徐斌,一位80后,土生土长的高桥龙南村人,2015年经公开招聘后成为一名村文化管理员。因着工作的关系,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平时爱好传统文化,喜欢探究地方文史,和收集民间传说,尤其对龙南村一带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34/18033426_76561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34/18033427_95498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34/18033428_26634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34/18033429_66716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34/18033430_98729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34/18033431_39970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34/18033432_55536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34/18033425_12765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34/18033420_91486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3/49/18034900_994412.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高桥镇龙南村文化管理员徐斌女士,她要和我们说说龙南村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龙南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徐斌女士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小徐,你好!

  徐斌: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好。

  卢珊:欢迎你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徐斌:我很喜欢收听这个节目,很高兴,今天能在这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龙南村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掌故。

  卢珊:小徐,你是龙南村人,大学毕业后回到了龙南村工作,又是做村里的文化管理工作,因此,对龙南村的历史沿革、人文历史等是蛮熟悉和了解,今天就请你和我们说说你们龙南村。

  徐斌:好的。龙南村在桐乡市高桥镇西南部,东面靠落晚村,南面和湘庄村隔了一条南沙渚塘河,北面与亭桥村隔河相望,村域面积4.7平方公里。是原蚕养殖基地。崇高公路、沪杭高速公路、沪杭高铁横穿境内,交通十分便利。

  卢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好像并没有龙南村这个村名,那现在的龙南村是不是也和其它许多村一样,是几个村合并而成的呢?

  徐斌:是的,龙南村之前叫龙吟村,再后来由龙吟村和南木村合并组成了现在的龙南村。

  卢珊:那我听说,龙南村曾经并不是村,而是一个乡,是吗?

  徐斌:是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称为梵山乡,直到1955年才并入骑塘乡,才改为龙吟村,现已并入高桥镇。

  卢珊:龙南村的历史沿革蛮复杂的,又是村,又是乡的。你说到梵山乡,这梵山乡的名称其实是由梵山坟而来的,前几天我去村里,村里的老人就很自豪地跟我说,以前梵山坟名气很大的。

  徐斌:是的。当时在杭嘉湖一带,很有影响力。我曾听长辈们说起,以前我们那里的人如果出远门,只要说起我们是梵山那里的人,他们便知道了。以前每年春季,老师都会带学生到梵山坟“远足”。小朋友们到了那里,就像一群出笼的小鸟,欢呼雀跃,唱着跳着,享受着这里的美景。一边游览梵山;一边欣赏寺庙外四周的景色,在绿树林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树上各种鸟儿的鸣唱,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梵山坟在九曲与南沙渚塘的交汇处,梵山坟一带环境幽静、夏季清凉,解放前曾引得不少达官贵人前来避暑。上世纪50年代,据说当时有人以为寺庙下面有宝物,曾从上往下挖,想寻到宝物。结果除了几处用大石板砌成的像壕沟一样的建筑遗迹,以及一些陶瓷碎片外,一无所获。可惜经此一役,梵山坟上的庙宇全被拆毁了。

  梵山坟曾经辉煌一时、远近闻名,而如今,很多六旬以下的人已根本不知其当时的面貌。我想,假如梵山坟上被毁,保留至今经过开发,也许会成为我市的又一个旅游景点呢。

  卢珊:据说,这梵山坟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是吗?

  徐斌:关于梵山坟的来历,有很多传说,相传在很多年前,江南万姓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土山上葬了一座坟,后来附近村民看到此地是一块宝地,就设计让万家将祖坟搬离此地。不久后,又在这土山上建了一座庙,开始时叫“万山真武庙”。后来大家都觉得这座庙既然不是万家造的,就改名叫“梵山真武庙”,因为在方言中,“万”与“梵”音近。原来的万山坟也因此改称“梵山坟”,梵山真武庙在抗战时期被日寇烧毁。

  卢珊:这梵山坟不仅曾经名声显赫,响当当,而且它还是个遗址。

  徐斌:恩,是的。现梵山坟遗址是属良渚、商周时期的遗址,已被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村里定期都会去勘察和保护。

  卢珊:我去了梵山,这梵山很低的,听说这也有一个传说,是吗?

  徐斌:梵山地形只比四周高出10米左右,因而不是真正的“山”。传说当年有一只鱼船停在这里过夜,突然听到地响水鸣,探头到船外一看,只见眼前的地在不断升高,船上的阿婆一见呆了,心想这里变成了山,我们到那里去打鱼,急中生智拿起刚洗过澡的一盆水泼在山顶上,地就不再升高了,就成了现在这个状态。

  卢珊:很有趣的传说,那龙南村的历史悠久,不单有梵山坟遗址,还有蔡家坟遗址,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一带生息劳作,曾出土过良渚时期的文物。

  徐斌:梵山坟遗址位于梵山四周,蔡家坟遗址位于我村金家木桥组,是属良渚、马桥、商周时期的遗址,先后被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珊: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龙南村会有这么悠久和丰富的历史。

  卢珊:小徐,刚才你和我们说了龙南村悠久的历史,那说到龙南的历史,就一定要说说星石桥这个小集镇了,虽然原来星石桥集镇,因着行政区划的调整,现在并不全部属于龙南村。

  徐斌:现在的星石桥集镇桥南属于湘庄村,星石桥桥北属于我们龙南村,星石桥集镇与海宁周王庙镇毗邻是个历史较悠久的乡村小集镇,它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我无从查考。但据我的祖辈说,星石桥这个小集镇的出现至少有两百年以上时间,小镇因有一座叫“星石桥”的石桥而得名。

  卢珊:听老人回忆说,星石桥集镇它的结构和商店的分布都蛮有意思。

  徐斌:是的。东西走向的南沙渚塘将星石桥小镇分为南北两部分。街道河北和河南不一样,星石桥的桥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比桥北的街路要短一些,旧时,这里的路面同样由一块块小石板铺成,以加工业为主;而桥北的街道是东西走向,商铺林立,以农商为主。

  卢珊:据说,鼎盛时期的星石桥小集镇,有私人诊所、药店、私塾、茶馆店、杂货店……等等,可是说是应有尽有。

  徐斌:嗯,是的。其中河北的那部分店铺较多一些,窄窄的街道上面由长短不一的石板铺成,自东向西约有二三百米长。大部分店面为坐北朝南,旧时,这里有石灰行、南货店、米店带酒店、鲜肉店、茶馆店、杂货店、中药店、豆腐店、饮食店和水果店等。其中南货店、茶馆店不止一家。街的两头还分别有一家私人诊所和一个私塾。除了朝南的店铺外,对面还有少量水阁房,分别坐落在桥的两侧。这些水阁一半建在水面上,一部分造在岸上,上面铺着地板。水阁上的店多为小店小摊,如茶庄、理发店、绱鞋子摊、小杂货店、裁缝铺等。水阁朝南都开有窗户,人如站在窗前向外观望,可以看到河中来来往往的大小船只,以及水面上频频摇摆着尾巴的小鱼……因而这里虽算不上“小桥流水人家”,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桥南店面为东西相对而开,其中有一爿店名为“吕洽昶”的杂货店因货源充裕,生意颇好。还有几家较大的商店,如一家店名为“协泰”的油米店,这是一家合伙经营的店铺,双开间的店面,气派较大,老板不直接参与经营,是雇人做买卖的;另有一家店名为“吕源盛”的,规模也较大,是经营大米、酒酱的;还有一家名为“胡永昌”的南货店加糕饼作坊的店,在南街上也算得上大店。其余点心店、茶店、绱鞋摊、肉店、豆腐摊,还有一个很少有人看病的外科老中医,这些店、摊都没店名,范围也小。如今,这条南北走向的老街经拓宽成了一条乡级公路,往北与崇高线相连,往南则可直通海宁周王庙镇。

  卢珊:曾经的星石桥小集镇可以用“繁华”两个字来形容。

  徐斌:是呀,星石桥与其他农村小集镇一样,一天中最为热闹的时间是在早上,此时周边的农民都来“出早市”,人们手提篮子,先在小镇上的某家茶店里泡上一壶茶,然后去其他店铺里购买自己所需的日用品,同时买上全家人一天或几天需要吃的小菜。然后重回茶店喝茶。喜欢喝酒的人就去小酒店里,叫上一碟胖蚕豆作为下酒菜。约两个小时后,农民们逐渐散去。中午和下午的街上显得很冷清,也很宁静。店家的生意主要靠早市这段时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很空闲,因而居民们的收入也很一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镇星石桥有一只手摇船,俗称“航船”,每天一班开往崇福镇,那是商家进货和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的星石桥小镇,虽然比过去繁荣了不少,但整个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

  卢珊:集镇依河而建,有人说,星石桥集镇曾经的活力理所当然源自于从镇上穿过的南沙渚塘河,据说,这条比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还要悠久,可是不简单哪。

  徐斌:我们向来的习惯叫塘河,西起京杭大运河(崇福段),向东流经留良、骑塘,过海宁境,汇入大海。塘河建于何时,几乎无从考证。但从志书上那些零星的记载可以得知,这是一条古泾,春秋时期就已存在,那时叫语儿泾,也称语儿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比如汉朝《越绝书》记载,勾践入吴,夫人产女于此,后胜吴,女已能说话,此地更名为“语儿乡”。隋时开江南大运河,通塘河。到唐宋时,塘河成为崇德县一带水利交通的重要支流。不知是从何时开始,语儿泾改名为南沙渚塘。这两个名字,我觉得都挺诗意,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清严辰编的《光绪桐乡县志》有载:“桐邑北枕澜溪,南接长水,中贯运河,车溪、沙渚绵络其间,距太湖百里而近。”在旧时的桐乡一域,向称“水乡泽国”,这里专门点到“沙渚绵络其间”,应该说,除了南沙渚塘之外,还有另两条与之平行的中沙渚塘和北沙渚塘,均与运河相交,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水乡风景,而其中南沙渚塘则更因历史久远,成为一条有故事的河。明清以来对南沙渚塘抒发怀旧吊古之情的不乏其人,其中有清徐福谦“语溪十二景”之“沙渚卷雪”诗云:“塘连沙渚绕东南,吴越疆分旧路谙。两岸芦花秋似雪,谁描雁影绿波涵。”吴越争锋,古道幽幽,两岸芦花似雪,雁过留影映绿波。那时的南沙渚塘是何等美丽可人。还有,清代诗人、学者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中有“郎牵百丈上官塘,客倚篷窗晚饭香。黄口近前休卖眼,船头已入语儿乡。”坐船行在塘河上,就可以想象开去,奢望穿越时空,一睹旧时风景。如今的南沙渚塘再没有过去的光鲜亮丽,引人注目。两岸的塘路因少人走,也时断时续,早已不畅通了。

  卢珊:那星石桥集市有名,其实,这星石桥也是蛮有名气的。

  徐斌:小镇因“星石桥”而得名,星石桥呈南北走向,横跨南沙渚塘。桥墩两边各刻有一副桥联,东面刻的是“西连湘水源流远,东接梵山脉络长”;西面刻的则是“当年曾观金星象,异日应传黄石书”。

  卢珊:这两付桥联现在还在吗?

  徐斌:这座石桥因南沙渚塘拓宽,与1972年就被拆除了。现在看到的是第三代桥了,当然,桥联也就不在了。

  卢珊:太可惜了!不过,你们龙南村还有许多桥。

  徐斌:是的,有永宁桥、梵山坟桥、龙吟桥等。

  卢珊: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龙吟桥,这桥名取得也特别有意思——“龙吟”,感觉特别富有诗意。

  徐斌:听年长者说,当时桥的两侧居住的都是大户人家,蜿蜒的河港犹如龙的形状,故命名这座桥叫龙吟桥。传说和崇福镇的“虎啸”同时出现的。

  卢珊:水乡的水、水乡的桥、水乡的集镇,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出“旅游桐乡”节目头】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

  听众朋友,欢迎您继续收听《旅游桐乡》“渐行渐远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我是卢珊。

  今天应邀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是高桥镇龙南村文化管理员徐斌女士,他正在和我们说说龙南村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小徐,龙南村虽然只是一个小村落,当年不仅经济繁荣,而且其文脉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辈出,就在龙吟桥边,姓范的人家,就出过一个翰林,是吗?

  徐斌:嗯,龙吟桥边,姓范的人家是否出过一个翰林,有此一说,但没有考证。龙吟桥范姓人家居住的龙吟桥畔,沙渚塘塘路的北边,据说是金御史故居府邸的所在地,当然,金御史的府邸现在是已无综迹可寻了,但在塘路边左右还立着两对旗杆石,每对都是两块,狭长的花岗岩石条,上端两角磨为园形,中间上下各有一个园孔,两两相对,据说是固定旗杆用的。

  卢珊:还有过一名秀才,对吧?

  徐斌:对的,不过我也是听村里老人说的!

  卢珊:说到人物,肯定还要说说鲍先生,鲍月景先生,他是著名画家。

  徐斌:鲍月景先生(1890-1980),复姓鲍张,名莹,号冰壶外史、老髯、语溪樵子、石父,别署苦竹老人,高桥镇星石桥人,祖籍安徽旌德。鲍月景从小酷爱绘画,9岁入书塾,由于聪明勤学,为蒙师所称许。14岁时,曾随父亲学习小木。但鲍月景对绘画非常感兴趣,经常为当地乡邻们画一些鞋样、裙样、老虎帽样、六神牌等。只要农民需求的,他什么都画,什么都写。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20岁便走上专业从艺道路。起先苦于无师提携,经常徒步十多里路,往返于崇福镇禇氏裱画店,细心观摩名家作品,经常是一站就是大半天,饿了吃一点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回家后立即默画。就这样,创作的人物仕女画进步很快,被著名山水画家张伯英所赏识,并推荐他拜崇德夏伯铭为师,诗文画技大进。鲍月景先生的美术作品创作甚多,曾作《唐宫百艳图》,数月始毕,匠心经营,潘天寿称“六法皆备”,张宗祥为之题咏;他创作的《百子图》,丰子恺称为“神来之笔”,入选浙江省首届美术作品展。创造了很多书法作品。

  卢珊:上世纪二十年代,鲍月景先万的作品就已经受到一些收藏家的关注。

  徐斌:上世纪二十年代,鲍月景的作品已受到一些收藏家的关注。平湖葛家是江南著名书画收藏世家,并精于鉴赏。葛家曾邀请鲍月景来作画,住在他们家长达三年之久。在葛家的三年,是他画艺进步最快的时期,文学、画技得到了快速提高。鲍月景与张伯英、潘琅圃两位先生合作,为张元济、沈淇泉太史作《槜李修禊图》长卷,神韵声色俱绝。三十年代,他曾赴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共展出作品一百余幅。此后,经常在江、浙、沪一带进行艺术活动,备获好评,名声大振。

  卢珊:晚年的鲍月景先生除绘画创作外,还带了许多学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徐斌:晚年鲍月景先生还带“学生”学习工笔仕女画,他都会热情指导。

  卢珊:悠久绵长的历史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相信龙南村会发展的越来越红火,越来越生机勃勃。

  徐斌:谢谢!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高桥镇龙南村文化管理员徐斌女士,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徐斌: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