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合星,保存完好的明代私家戏台就在这……

一一 凤鸣街道合星村文化管理员 倪丽婷

嘉宾介绍

倪丽婷,凤鸣街道合星村文化管理员,从大学毕业回来后,来到村里工作至今,他熟悉合星村的历史发展,平时工作需要走遍合星村的角角落落,喜欢搜集研究地方文史,尤其对合星村一带的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合星村的人文历史、地理掌故有些了解。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86_88761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87_86715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88_04943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89_81372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90_92875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91_18989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94_32654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93_97177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79_36656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8/02/04/18020480_980954.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凤鸣街道合星村文化管理员倪丽婷女士,她要和大家一起聊聊凤鸣街道合星村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濮院新联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倪丽婷女士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小倪,你好!

  倪丽婷: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你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倪丽婷:谢谢!

  卢珊:小倪,您是土生土长的凤鸣街道合星村人吗?

  倪丽婷:是的,我就出生在合星村的寺前埭。

  卢珊:你是在合星村长大,大学毕业后又到村里工作,你对合星村的今生前世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今天就请你来和我们聊聊合星村,说说合星村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

  倪丽婷:好的,那我就 我所知道的跟听众朋友分享一下。

  卢珊:我翻看《桐乡县志》,发现那时还没有合星村,我想,合星村是不是也是村庄合并而成的呢?

  倪丽婷:对的,合星村是由联合村、联星村合并而成。联合村和联星村都是1983年12月成立的,分别设了村民委员会。到2000年11月,两村合并就有了现在的合星村。

  卢珊:原来是由联合村和联星村合并而成的,我还在《桐乡县志》中看到,你们合星村的一些自然村名非常有意思,比如说,长横埭啊、藤桥头啊、太公渡啊,同家浜啊、马家桥啊、三界桥啊,等等。我想猜想,这些村名都是有出处的吧?

  倪丽婷:是的,我们合星村的每一个自然村其实都是有来源的。

  卢珊:这个太公渡,一听就有一幅画浮现在眼前的感觉。

  倪丽婷:因为我们村呢就在运河边,以前呢出入石门很不方便,对面呢是直通石门的路。那个地方呢有个老头,他有一条小船,摆渡过去石门,十分便捷。所以呢时常有人叫他摇过去。但是这个老人呢有个脾气,只要有人叫声“太公”,他就立身就起,给他摆渡,不叫就不肯,这边的人要过去,叫声“太公摆个渡”,他就送过去,那边的人要过来,高声喊一声“太公摆渡”他就把人接过来。日子一久,“太公渡”就出了名,我们的村子也就有了“太公渡”的名。

  卢珊:马家桥听说村里有老底子崇德县城内马氏墓葬,村名也因此有关,是吗?

  倪丽婷:以前呢,村子里面有崇德县城(今崇福镇)内马氏墓葬,称为马家堤头,后来村里面的石桥就称为了马家桥,村以桥名。为有别于其他村的马家桥,所以呢就冠以村名。该自然村历史上一直称马家桥,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后作为标准地名收录于《浙江省桐乡县地名志》。到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时,为有别于其他村,所以更名为合星村马家桥,并被桐乡市民政局批准为标准地名。

  卢珊:这个同家浜,说实话,我还没有听说过有姓同志的“同”的,怎么会叫同家浜呢?是否背后有故事呢?

  倪丽婷:这个同家浜呢也是一个自然村。这个地方的人都不姓“同”,而是姓“王”。 同家浜,名字的由来与福严寺那口大钟石补钟有关。传说清朝初年,费隐禅师想要重振福严寺,首先就要造一口大钟。他的想法得到了福严寺北面四户大户人家的响应。费隐禅师很高兴,让他们每家拿出二百五十两,造钟时就铸上他们的名字。但这四户人家都想多出一点,以便把自己的名字铸在最前面,于是争吵起来。在费隐禅师的开导下,四户人家停止了争吵,但心里仍不太服气。铸钟时,费隐禅师请四户人家前来观看。眼看巨钟就要铸成,但突然间,要铸四户人家姓名的地方缺了个口子,铜汁都流了出来,流到了这四户人家前面的浜里。费隐禅师急中生智,将四块大青石投进去把缺口堵住。大钟铸成了,四户人家纷纷跑过去想看看铸在铜钟上的名字,只隐隐约约看见四块大青石嵌在里面。他们突然醒悟确实不该为名次而争得面红耳赤,要多积德。费隐禅师认为这四户人家为铸钟立了大功德,是不该忘记的,他说:“既然这些铜汁流到了你们四户人家前面的浜里,那么就叫铜家浜吧。”后来,“铜家浜”变成了现在的“同家浜”。

  卢珊: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地名,却隐藏着这么一个动人故事。

  卢珊:小倪,刚刚你说到了福严寺,那说到合星村悠久的历史文化,肯定要说说这座住落在合星村的千年古刹——福严寺的,它可是我们桐乡境内最古老、也是名气最大的寺庙之一了。

  倪丽婷:对的对的,都说先有福严寺,后有灵隐寺,我们福严寺啊,他是南朝的时候建的,到现在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卢珊:据说,福严寺里有一个方丈厅,很有历史文化,是吗?

  倪丽婷:是的,这个方丈厅呢在2010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列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他对外是不开放的,属于佛事重地,后来呢,也采取了一种复古的方式对这个方丈厅进行了修建。

  卢珊:其实,福严寺内还有许多东西很有故事和传说的,像寺庙绉云石啊、石补钟啊、阴阳镜啊,等等。

  倪丽婷:是的,那我呢就先来说说这个阴阳镜,阴阳镜是一面圆形铜镜,直径1.73米,重560多斤,清康熙八年(1669),由致中堂 吴宦 捐助,杭州 易仲华 铸造。这面镜子虽已历经300多年,但镜面仍较光平。据迷信者说,这面镜子能照见阴司地府,所以呢称之为阴阳镜。还传说,过去有一妇女,从镜中见到死去的儿子在地府中受苦,便撞镜而死。寺中观音菩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呢,就在镜面上呵了一口气,从此,照起来就不清楚了。这面镜子呢,现在就藏在寺中西厢房内。

  那石补钟呢是福严寺内一只巨大铜钟。它高2.1米,直径1.4米,钟壁口处厚8公分,重约8千余斤。此钟为福严寺方丈 费隐禅师 募铸,杭城工匠 易仲华 于清康熙四年(1665)冬铸造。钟体内壁镶嵌着四块大青石,石补钟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据清光绪《石门县志》记载:“福严住持费隐募铸大钟的时候呢,铜汁呢不不够了,于是呢费隐就在里面投了石头下去,然后这个钟呢,马上就铸好了,声音特别的清远,四方来看的人呢都感觉很是神奇,这个钟呢现在就悬挂于五百罗汉堂前,敲击时,钟声可传到数里之外。因为我家就住在这个福严寺的旁边,所以有时候都能听到里面在敲钟。

  最后呢来说说这个绉云石,绉云石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存放福严寺有数百年的历史,文革期间,被送到杭州保存,现存放于杭州名石苑。目前树立在福严佛教文化苑的绉云峰就是象征这块名石。

  卢珊:小倪,我在你们合星村采访的时候,发现你们村里还有许多与福严寺有关的东西,有一座桥就叫福严寺桥。

  倪丽婷:福严寺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位于桐乡市凤鸣街道的福严寺前,现在呢他东面已经有了更宽阔的水泥桥替代,所以闲置一边。古桥周身遍布着一层藤蔓,仅能看到它大概的轮廓而已。福严寺桥长12米,桥顶宽4.68米,净跨约5.0米。桥面比较平坦开阔,两边有桥栏,望柱和抱鼓石,也被藤蔓包裹而难辨。2010年8月,福严寺桥被列为了桐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珊:我还听村里人说,原来这座桥有好几个桥名,除了福严寺桥外,还叫劝农桥和凤桥,这是为什么呢?一座桥怎么会这么多的桥名呢?

  倪丽婷: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座桥的时候呢就已经被青藤覆盖难见真容,当地几乎没人知道它的真名,所以呢一直称福严寺桥。劝农桥呢是因为不适应现在的生活而没有被人说起,而这个凤桥呢是因为整个福严寺像个凤凰,福严寺桥呢像凤凰的嘴,所以呢就有了凤桥之说。

  卢珊:说到桥,我就想到,你们合星村还有一座古桥,叫旱桥。都说有水才有桥,怎么叫旱桥呢?不是很矛盾吗?

  倪丽婷:这个呢其实原来是叫庙桥,是伍社庙的庙桥,后来呢文化大革命之后,就用土填掉了,我记得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其实桥下面还是有水流的,那时候98年洪水,我们只能从这个桥上走过去,但那时候已经不是河了,到后来铺路的时候呢,就直接铺成了柏油马路,于是这座桥就坐落于马路之上,成为了旱桥。

  卢珊:噢,原来是这样。那那座三圣塘桥,是不是也有典故呢?

  倪丽婷:这个地方呢曾经建造了一座三圣堂,这个自然村呢就以此得名了。

  卢珊:小倪,那说你们合星村的历史文化,还有一样是一定要说说的,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吗?

  倪丽婷:难道是伍社庙的古戏台?

  卢珊:对,就是古戏台。这个古戏台是目前我们桐乡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了,它的历史可久远着呢。

  倪丽婷:戏台坐南朝北,台基高一丈有余,上面是四角飞檐,雕梁画栋,非常精美,鸡笼顶离台板约6米,台上四开柱,整个戏台约有45平方米,后面是五间化妆间,大约有100平方米。据老年人回忆,伍社庙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兴盛时期,每年六月初三、庙会、春节、清明节等节日和农闲时节,常有戏班子来演出,什么龙凤大戏班,章记戏班,田记戏班等附近有名的戏班子都来演出过,而如今呢,伍社庙变成了一些小商铺、小饭店,从外观上很难辨认出来,唯有一座木制的古戏台还保存着旧时的模样。

  卢珊:可以想象这个古戏台给合星村人代来多少欢乐啊,因此,当时古戏台那一带可以用“繁荣”两个字来形容。

  倪丽婷:是的,为了繁荣民俗文化,保护好这一文物古迹,2007年4月18日,桐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将伍社庙戏台列为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石碑,明确规定 古戏台周边各30米为保护地带,周边50米为建筑控制地带。

  卢珊:我听说,你们村还有位老人还些了一本书,说了许多有关古戏台的故事。

  倪丽婷:是的,是有一位六旬老人叫许汉良,年轻时是小队里的会计,也帮着家里种地。小队散了之后,他居然离家去庙里做了五六年和尚,后来又去村里管一座叫伍社庙的古庙,管了三四年。也就是这一次经历,让许汉良与这座古庙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产生了追溯古庙来历、传说的想法。他花了几年时间与村里的同乡合作,写了一本叫《文化古迹——伍社庙》的小册子,还自己出资近6000元印了1000多册分发给村民。这本小册子一共22页,内容包括了伍社庙的来历、伍社庙现存的遗迹、民间传说、原伍社庙概图等,语言文字淳朴,但描述很生动,凝聚了老人不少心血,或将成为他一生为当地作出的最大贡献。

  卢珊:那有关古戏台的故事,就要说到一位名叫徐小楼的人。

  倪丽婷:徐小楼祖上原来住在庙浜,由于一次大火灾,家道中落,于是他的父亲就迁居到现在伍社庙的地方,到徐小楼时,生了三个孩子,生活更加艰苦,但是他岳父家里十分富有,他去岳父家里借钱不成,于是就跳了河,但命不该绝,被一个和尚救了命,让他到羔羊寺做了香火,后来京城皇帝因为做了一个梦,说若要江山太平,皇后就要立徐小楼的大女儿徐玉英,于是徐玉英成为皇后,徐家又重新发达,徐小楼也从羔羊寺回了家,造了徐府,但过了几年之后,徐玉英在皇帝面前失了宠,有人想谋取徐家财富,便在皇帝前奏了一本,说徐小楼造的府第超过了规格,于是皇帝一怒,就派人去抄家,徐玉英得知消息后也火速派人回家报信,徐小楼得知消息后,急中生智,将徐府修建成了一座庙宇,还造了戏台,取名为伍社庙,那时皇帝派来的人一看是一座庙宇,也就不计较了,这样一来,徐小楼建造的府第就保存了下来,就成为了现在的伍社庙……

  卢珊:这真的是古戏台下的“戏梦人生”。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凤鸣街道合星村文化管理员倪丽婷女士,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倪丽婷: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