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千金,一个比屠甸还古老的村……

一一 育心经典国学讲师 蒋国芬

嘉宾介绍

曾担任屠甸联星村村干部,现为育心经典国学讲师,从事国学家庭教育多年,喜欢地方文史,尤其对屠甸联星村一带的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7/17958797_39445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7/17958798_98636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7/17958799_67141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8/17958800_26083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8/17958801_95327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8/17958802_76927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8/17958803_12198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8/17958804_90109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7/17958793_43760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7/17958794_520188.jpg

  卢珊:挖掘村落的历史找寻古老的记忆。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的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育心经典国学讲师蒋国芬女士,她要和我们说说屠甸镇联星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联星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蒋国芬女士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蒋老师,你好!

  蒋国芬: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你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蒋国芬:谢谢,能参与做客《旅游桐乡》也是我的荣幸。

  卢珊:蒋老师,您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联星村人,但你是联星村的媳妇,而且又在联星村里工作多年,对联星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今天我们就想请你和我们说说联星,说说联星老底子的故事。

  蒋国芬:好的,很高兴和大家说说我们联星村。我们联星村在屠甸,也是桐乡市的东南部,南面是长山河,东面是临沪杭高速公路出口处,新盐湖公路贯穿全境,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我们村总面积大约是4.2平方公里,全村村民有3000多,外地人有6000多,有34个居民小组。我们村是城郊结合村,因此村里80%土地已经被征用,全村围绕整个屠甸镇工业园区。

  卢珊:我发现屠甸的村名带“星”字的特别多,什么荣星啊、海星啊、红星啊,等等,它们都是两村合并后新取的村名,那联星这个村名是不是也是这么来的呢?

  蒋国芬:是的,联星是由原来的千金和环市合并而成的,星通心,两个村合并也有两村百姓心连心共建美好新联星的美好愿景在。

  卢珊:噢,原来有这么美好的愿景包涵其中,那联星是由千金和环市合并而成的,千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有“先有千金,后有屠甸”的说法。

  蒋国芬:是的,根据光绪《桐乡县志》记载,宋朝的时候就有千金,屠甸镇是由历史上的千金乡、募化乡演变合并组成,清朝前期这两个乡相对独立。那时屠甸是村,是归属千金乡的。

  卢珊:原来千金是乡,屠甸反而是村,那原来的千金乡的范围肯定是蛮大的。

  蒋国芬:千金乡的辖区要到现在海宁市的双山乡及屠甸镇和桐乡市梧桐街道的部分区域。那时候,千金乡有六都和七都的说法,都,下面有11个图,图下面大致有10来个自然小组,图是大于现在的自然村。小于行政村的规模吧,这些都是宋代的建制单位。

  卢珊:宋朝的时候就有千金,但实际上,这一带的历史更为悠久,我了解,我们的先人早在良渚时期就已经在这一带生活了,在你们村里就有一个叭喇浜遗址。

  蒋国芬:是的。叭喇浜遗址在我们村的一个叭喇浜自然村发现的,它属于良渚文化遗址。是1996年建设沪杭高速公路取土筑路的时候发现的。现在椅子的土墩大部分已经被夷为平地,只剩下西北一只角,面积大约有700平方米,沪杭高铁和沪杭高速是贴遗址的东边而过。

  卢珊:那当时文物部门对它进行了发掘吧?

  蒋国芬:是的,当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乡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我看了相关的资料介绍,叭喇浜遗址的良渚文化堆积内涵相当丰富,当时清理墓葬18座,灰坑2个,挖掘出玉器、石器、陶器有300多件,那两个灰坑遗物的陶器和石器几乎包含了已知良渚文化陶器和石器的所有种类,而且叭喇浜遗址里首次发现了公共墓地。

  卢珊:一个小小的村名会有这么多丰富历史文化蕴含其中,现在把千金这个村名改掉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卢珊:蒋老师,刚才您和我们说了联星的来历,说到曾经的千金乡,而这千金历史上曾出过很多人物和大户人家。那首先要说到的就是朱家,村里的一个小地名旗杆下,就是因朱家而来的,是吗?

  蒋国芬:是的,这个大人物就是朱胜非,朱胜非是河南蔡洲人,宋徽宗崇宁二年也就是1103年,21岁的朱胜非中进士,1128年上任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在当时的南宋也是个大官了,朱胜非曾在南宋最艰难的建炎、绍兴年间两度为相,主持政务,使南宋政权度过了困境。朱胜非是主张仁义治国的,《宋史·朱胜非传》就有这样一段记录,当时是建炎元年(1127)高宗赵构在南京即位,朱胜非任中书舍人兼代理直学士。当时正值草创之际,朱胜非上疏曰:“仁义者天下之大柄,中国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苟失其柄,则不免四夷交侵之患……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之行,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深得皇上称赞。也很得民心,也算的上百姓承认的好的宰相。但秦桧主相后,排除异己,朱胜非与其道不同而废居。之后朱胜非选择实为崇德县募化乡东八都三图,今屠甸镇联星村旗杆下这个地方隐居,由于旗杆下小组已经拆迁,为了纪念朱胜非,屠甸工业园区里现在有一条路叫胜非路。

  卢珊:那这个旗杆下的村名与朱家有什么关系呢?

  蒋国芬:据史料记载,朱胜非有个后裔叫朱向中,从小聪明好学,小小年纪考上了秀才,乡试又中了举人,清康熙五十二年,朱向中殿试中进士,皇帝授予他传胪的官职,传胪是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朱向中上任后尽忠尽职,深得皇帝赏识,后来遭人嫉妒陷害,朱向忠当时受到了惊吓,大病一场后没多久就死了,皇帝大怒,将陷害他的人推出午门斩首,并颁诏在朱俯老宅前立旗杆以作纪念,故而有了旗杆下的名字。

  也有人说,朱胜非并没有到过千金,朱向中他们也不是朱胜非的后裔。

  卢珊:原来旗杆下这名称是这么来的,我还了解到,朱胜非的后裔也是很厉害的,可谓是人才辈出,在历朝历代的官员中,有不少出自于旗杆下的朱姓人士的。

  蒋国芬:《易经》里有一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庆可以理解为“福”的意思,意思是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会有多到自己享用不了还能留给子孙享用的福德,朱家就是应了这句话。除了刚刚说的朱向中外,他们的子孙里如朱清及子朱虎,他们俩都是防海义民,后来官至海上军务元帅府事。还有朱大德、朱钊、朱显道、朱恩名等等,朱氏的后裔,在朝廷任职的很多。

  卢珊:前两天我去村里,村里人告诉我,他们朱家有一棵茶花树,代代相传,据说已有200多岁,但仍枝盛叶茂。

  蒋国芬:是的,据说这个茶花树是朱胜非的后裔解甲归田后从云南运来的。因为,茶花在本地是很少见的,当时有两株是茶花是当盆景观赏的。后来,茶花树越长越高,才移栽到地上的。一直被朱家的人精心照料。预测树龄在220年左右。每年的清明前后开花,花期有3个月之久,数量也很多。现在由于旗杆下这个小组的拆迁,这茶花树已经被移植到了一位朱家后人在桐乡市区的家里的院子里了。

  卢珊:千金还出过大诗人贝琼,他过世后就葬在当时属于千金乡的殳山。

  蒋国芬:是的,贝琼是元朝末年著名的学者,诗人。1314年出生在当时的千金乡。1379年去世。贝琼少年的时候就聪明好学,且生性坦率,不休边幅。幼年拜师同乡黄次山为师,后来,从会稽著名诗人杨维桢,学业益进,博通经史百家,善作文,尤其是诗。诗风平易近人。贝琼48岁时才领乡荐,(由元朝地方官吏巨富京参加礼部考试),但仍不愿仕进,隐居在殳山,设馆教授学生,1379年,贝琼病逝,葬于家乡殳山,贝琼也是一位诗人,身前有文集三十卷,诗集十卷。因年久散失,清康熙时,桐乡人金坛遍加搜访,编刊了《贝琼清江集》等二十卷,现藏于上海的诗集也是影印本。

  卢珊:大文人鲍恂也曾在千金居住过的。

  蒋国芬:鲍恂是元末明初的耆士字仲孚,他的父亲鲍德曾,曾任归安(今湖州市南浔镇一带的县丞)鲍恂年轻的时候随从临川大儒,吴澄学习《易经》,尽得其传。说到《易经》不得不展开一下,我们知道孔子他就是学习《易经》的,尤其是孔子在晚年的时候,非常喜欢《易经》还给《易经》做了十翼来赞美他。所以能从小学习《易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可想而知这个鲍恂他一定也是比较厉害的人物了。1335年鲍恂中浙江乡试的《易经》解元。(第一名)很厉害的一个人。张士诚占据吴中路一带时,聘他为教授,他坚辞不受,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四年,开科取士,招天下耆儒为考官,鲍恂也在其列,与宋濂、詹同等大臣共事。洪武十五年,当时,鲍恂八十二岁了,朱元璋召他进京,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当时朱元璋对他说,爱卿德高望重,此次招你授予文华殿大学士一职,只希望有你辅导皇太子和皇太孙学习,考虑到你年纪大,他们跟你学习几年后,可随你归乡,以终余年,这样才不负你满腹经纶。不久呢,鲍恂以年老为由,坚持要求辞职还乡。他是学《易经》的,自然是明白功遂身退这个道理。明太祖朱元璋无奈,于是派人送护他回乡,临行时还送了他许多礼物。回到家乡后,鲍恂与贝清江等人在千金乡殳山,以讲学读书,耕地养蚕为乐,时称西西先生,也帮助过很多学子,后人对他的这种不慕荣利,慷慨助学的道德风范很称道。

  卢珊:真没想到,曾经的联星村是群星闪耀。

  卢珊:蒋老师,前面您说到了联星村有一个遗址叫叭喇浜良渚文化遗址,我就想到,联星村的一些小地名蛮有趣,也蛮有意思的,比如刚才说到的旗杆下,还有这叭喇浜,我前几天采访刚去过呢。

  蒋国芬:是啊,在联星村的东北面,有一个叫叭喇浜的自然小组,刚开始听到这个村民小组的名称,我一还不会叫,觉得很拗口,往往只有喇叭,这里却却叫叭喇。我们这里的“叭喇十八浜”的说法,据说,原来在这个村坊上有18只浜兜,虽然现在已经填埋了一部分浜兜,但是这个村坊上的环境还非常的优美。

  卢珊:说到浜,说到河,就必然要说到桥,有河有浜必有桥嘛,河多桥多就是我们水乡的特色,联星村的桥也是蛮多的。

  蒋国芬:是的。

  卢珊:你们联星有一座桥叫孟娘桥,据说,这座桥之所以叫“孟娘桥”,是与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有关,是吗?

  蒋国芬:距屠甸镇北面约三华里的石泾塘港上,原来有座小桥叫孟良桥,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农民叫张顺德,小伙子,二十来岁,家中只有一个母亲,顺德从小立志为民造福,他看到村前一条小河所隔,人们进出往返要从南北绕圈子,多走三里多路,来去行走很不方便,他下定决心要在小巷中间造一座桥,但是自己家里经济困难,母子俩终年辛勤劳动,也只能勉强糊口,实在力不从心,张顺德要造桥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说:造桥铺路胜造七级浮屠,没有钱我们可以去借,母子俩想方设法找到邻村的一个富户借来两千两白银,周围的村民听说顺德拇指发几道墙,纷纷赶来参加义务劳动,打桩搬运,搭桥,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打造好啦!那个富户来讨债了,富户叫梁欣婷,靠收租放,再盘剥为业,1000两白银借出不到三年,连本带利力上加力,要张顺德归还白银3000两,张顺德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这个富户就强迫喊你进去他家里做,佣人,除了他过得牛马不如的生活,那么村民为了赞颂张顺德舍己为人的这个精神啊,又将这个顺德桥改名为卖娘桥,因为这个卖和孟方言的谐音,后人就把他叫成了孟娘桥。

  卢珊:原来是这样,那还有一个地方叫坟头村,我刚听到时就感觉挺奇怪的,怎么会这么取地名的呢?是不是也有故事在里面呢?

  蒋国芬:是的,说到坟头村,也有一个辛酸的故事,相传明朝嘉靖年间,这地方有一户人家,夫妻俩人,丈夫姓吴名琪,是个秀才,妻子端庄秀丽,因吴琪排行第四安当地习俗称她为吴四娘,有一年,吴琪,辞别娇妻赴京赶考,夫妻俩自然依依不舍,吴琪告诉四娘,若能高中就派人来接他进京共享荣华富贵,吴琪时来运转考中状元,平步青云,官运亨通,直做到侍书学士之职。身边美女如云,把家里的糟糠之妻忘到九霄云外了,吴四娘,在家苦苦等待丈夫的消息,从春等到夏从秋等到冬,这一等等了好几年,却等来了一封休书,吴四娘悲痛欲绝,这个四娘,是恪守好女不嫁二夫信条的贞洁之妇,不久便郁郁而死,吴家把四娘的坟墓安在村坊边上,后来那个村就人丁兴旺起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贞烈的吴四娘,就把自己居住的村坊叫做坟头村。

  卢珊:蒋老师,听您说联星老底子的事,就感受到联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古老的村落正渐渐消失,相信它们会留存在人们记忆里。

  蒋国芬:是的,虽然有形的村落渐渐消失了,但相信如朱胜非的仁义大德;鲍恂不慕荣华,慷慨助学;顺德母子舍己为人,等等这些先人的精神会一直传承给后世子孙,这些都是宝贵的无形的精神财富。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育心经典国学讲师蒋国芬女士,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蒋国芬: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