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民利,出了个被康熙帝第一个打屁股的大臣

一一 崇福镇民利村村干部 沈晓渭

嘉宾介绍

沈晓渭,崇福民利村人,大学毕业后1来到村里工作,成为一名村官。现任崇福镇民利村党支部委员、分管村组织宣传、民政计生等工作。能干爽朗的她,平时爱好传统文化,喜欢探究地方文史,和收集民间传说,尤其对民利村一带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41_56362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42_39054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43_98565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44_67455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45_25672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46_95197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47_771984.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48_117768.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37_99355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0/87/17908738_441418.jpg

  卢珊:共话桐乡旅游共促桐乡发展。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崇福镇民利村村干部沈晓渭先生,他要和我们说说民利村的人文历史,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对民利的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沈晓渭女士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利华,您好!

  沈晓渭:主持人您好,听众朋友们好。

  卢珊:欢迎你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和我们说说你们民利村。

  沈晓渭:谢谢,今天我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来讲讲我们民利村的故事。我们民利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崇福镇西南,紧靠京杭大运河,盐官下河穿村而过,四面环河,地理位置优越。

  卢珊:小沈,你是土生土长的民利村人,又在村里工作多年,对民利村的历史沿革、掌故传说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民利村历史悠久,村里有好几处曾挖掘出属良渚、春秋战国等时期的文物。

  沈晓渭:是的,我们民利村在2010年土地整理的时候把原有的高地推平,挖掘出属良渚、春秋战国等时期的文物,引来众多人的争相挖掘,后来派出所出动了警察才制止。

  卢珊:据《崇福镇志》上记载,现在民利这一带早在元朝的时候就在民利设立巡检司,但那时候并不叫民利。

  沈晓渭:是的,那时候叫安邱里,还分了东安邱里,中安邱里,西安邱里。

  卢珊:安邱里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地理坐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

  沈晓渭:你说的很对,元朝时候,崇德是州,不是县,当时崇德州设有三个巡检司,其中就有安邱巡检司,可见当年这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隘。

  卢珊:民利,这个村名,据说是到了解放初期才开始命名的,民国的时候也不是叫民利的,是吧?

  沈晓渭:是的,民国的时候叫平西乡,当时的平西乡政府驻地就在我们村。

  卢珊:那现在的民利范围比原来民利村的范围要求扩大了许多,也是由几个村合并而成的吧?原来是哪几个村呢?

  沈晓渭:是的,我们民利村现在的区域面积4.15平方公里,是在2000年的时候由原建设村、原民利村、原五圣村三村合并而成的。

  卢珊:其中一些自然村、一些地名也是蛮有意思,很有历史渊源,比如有个叫沈家庄的,据说,曾有99个半池塘,为什么不是一百个呢?说是与明朝的刘伯温有关,是吗?

  沈晓渭:是的,我村沈家庄小组有很多鱼池,传说这里的风水极好,本来要出皇帝的,刘伯温来到沈家门,看到后,就设计造了九十九个鱼池,把风水破了。

  卢珊:还有一个叫平家浜的自然村,虽然叫平家浜,村里却只有两、三户人家姓平,这是为什么呢?

  沈晓渭:传说是由于清朝太平天国的时候,太平军攻占了平家浜,杀掉了一部分姓平的村民,其余姓平的都逃掉了,后来太平军被镇压之后,一户姓平的村民返回平家浜,才有了现在姓平的农户。

  卢珊:小沈,刚才你和我们介绍民利村时说到,民利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四面环河,象一座岛,这自然少不了桥,因此我前几天去民利时,看到你们民利村的桥特别多,而且听说都蛮有故事的。

  沈晓渭:主持人,看来你对我们民利村也很了解。我们民利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四面环河,西南有座友谊桥,东南有座西坝桥,东面有座小科同桥,东北有座千金桥,西北有座劳家高桥,村民出行必须通过这5座桥与外界相连。

  卢珊:我听说民利村有一座桥叫友谊桥,这名字听上去很高大尚的,在桐乡我还没听到过这样的桥名。

  沈晓渭:友谊桥所在的位置是桐乡市与海宁市交界的地方,1969年之前叫大善桥,1969年海宁市开泰山桥港,后海宁市重建原有的大善桥.为了纪念,将桥命名为友谊桥。

  卢珊:原来是这样。那说到民利的桥,肯定要说说永宁桥的,可以说是你们民利村最有名的桥。

  沈晓渭:是的,说到永宁庙桥,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在现在的民利村村委会东面,过去老民利村村基之上,有一座永宁庙桥,在秋日温和的阳光下,显得特别清通明亮。倚桥远眺,桥下的河面清澈又平静,河边的阶梯泛着古旧的斑驳。有着微微秋风的金秋午后,三两村民围坐在桥边的古树下话家长里短,看孩童尽情嬉闹,一幅温馨画面。“永宁”二字自古就有,曾经存在的永宁集镇便是最好的证明。不过,眼前的永宁庙桥,是2011年拆桥重建的,平坦宽阔的桥面,整齐屹立的栏杆,汽车也能自如穿梭在水泥铸成的桥面上了。坐着时光机退回到过去,老底子的永宁庙桥是一座三孔青石板桥,桥面、桥坡铺着一尺多厚的四块青石板,东西走向,稳稳当当地横跨在河道上方。在那个年代,没有“条条大路”,村民走的路不过是满是泥土的羊肠小道,因此,“河里做市面”成了江南小村之间特有的往来方式。“谁家有人生病了要接郎中,乡下老太婆去寺庙里诵经念佛都要从‘永宁庙桥’经过。”据村里老人回忆道,“永宁庙桥”所在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它南接海宁科同村,西接大麻,北通当时的永秀,东至崇福。可见,这样一座占尽绝好地理位置的古桥,对于那个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的年代里的民利村村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老桥已变新桥,但她的历史渊源被完整地“复制”了下来,见证了村民世代的喜怒哀乐、兴衰荣辱,以及整整一个或几个时代的记忆。

  卢珊:因着这永宁桥,沿着这河的两岸,在南宋之前就已有的,一个当初非常兴盛的小集镇,叫大家称为永宁集市,是吧?

  沈晓渭:是的,永宁庙桥周边是整个民利村的人口聚集地,行人来往很频繁,渐渐的形成了永宁集镇,曾经很热闹,平西乡乡政府、诊所、平西乡完全小学、民利村村委办公室、平西乡信用社,还有许多商铺。

  卢珊:永宁桥之所以有名,不止是永宁集镇的缘故,还因桥边有一座与古桥同兴同衰的古庙。

  沈晓渭:是的,永宁庙桥之所以为“庙桥”,不止是永宁集镇的缘故,还因桥边有一个与古桥同兴同衰的古庙。“旧时,庙附近肯定有河,河上就有桥,这是一种讲究。”为了通俗、好记,才有庙桥之名。中安邱庙虽说距离古桥不远,却安静地隐蔽在村里大大小小的民宅之中。

  卢珊:让村里许多老人记忆犹新的是,原来庙门口有两棵老白果树,两棵白果树都是一个人已经抱不过来了。

  沈晓渭:是的,我们村沈家庒小组有个叫张文祥的老者,现年70岁,是原上市乡(现已并入崇福镇)文化站站长,算是民利村的“百晓生”。当年他教书育人那段时间,还顺便当起了放映员。想起曾经的乐趣,张文祥笑开了,当时,他就常常把电影幕布悬挂在那两棵大白果树上。

  卢珊:太有意思了,一座桥身后蕴藏着这么丰富的人文历史。

  卢珊:小沈,我了解到,你们民利村桥多故事多,出的人物也多,而且是大多数都是当官的,比如,元末明初时候的余家。

  沈晓渭:是的,余家从安徽歙县迁来,大约在元末明初。余家鼎盛的时候来的早去的也快。明代嘉靖年间,余家出过四川参议余田,字舜耕,号龙津,现在崇福镇西横街上的劳布政使第,原先就是余田的房产。余龙津的祖母,便是大麻徐氏,她是南京右通政徐九思的孙女。书上说安邱余是崇德县望族,我知道安邱的大致位置,但不知道余龙津的故居究竟是现在哪个村落。

  卢珊:余家兴盛的时间不是很长,随后兴起了你前面说到过的劳家,后来者居上,那真是不得了,人才辈出。

  沈晓渭:是的,民利村上的劳家里,是众所周知的“书香门第”、“显贵之门”。相传,劳家祖上并非民利村本土村民。明末清初,劳家祖先原是一位做小手艺的生意人。有一天,一位盲算子对他说,若他离开祖基,寻找一个“九龙之地”安身立业,便能发达显贵。

  劳家祖先挑起了手艺担子,一路南下。生意做到民利村,有一天,天下大雨,劳家祖先为了避雨,躲在了民利村一户人家的墙角。巧的是,这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有九台砻在碾米。至此,劳家祖先找到了他的“九龙之地”,就在这避雨的墙角,安家落户。后来,劳家的生意越做越大,财富滚滚而来。而他的后代高中状元,官运亨通,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劳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财政厅厅长。

  劳家祖上最显贵的时期,拥有几公顷的房产,自己开窑,造花园。然而,风水轮流转,富贵亦或贫穷均各安天命。慢慢地,劳家从万般显贵逐渐滑落,家道中落,子孙后代也不再风光无限。而今,在劳家墙门头的原址上,再也看不出往日劳家飞黄腾达的一丁点痕迹了,唯有一个浜兜,还和从前一样,青绿的河水,不见半点“杂质”,只是静静地停留。两旁,草都泛黄了,可老树依然翠绿,“驼着背”,伸展着树枝,仿佛一个矮树洞。沈元林惋惜道,以前还有几块墙角石,最终也都不见了。尽管不胜从前,可这里的村民很知足,有田,有地,供家中老人耕作,打发时间;年轻人或上班,或经商,他们用勤劳淳朴,换来了血汗钱,造起了一座座“安乐窝”,过着充实的小日子。

  卢珊:劳永嘉是明朝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是吧?

  沈晓渭:是的,劳永嘉考上了万历二十九的进士,官做到山东布政使,六十三岁辞官还乡,第二年便死了。劳永嘉在刑部做官的时候,正好遇到明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官员们迅速站队,劳永嘉站在了东林党的对立面,因此常被所谓正人君子们诟病,他的同乡晚辈吕留良就骂他是贪官。

  卢珊:虽然吕留良骂他,但他却与东林党领袖周顺昌是儿女亲家,这是蛮令人回味的。

  沈晓渭:是的,劳永嘉的二儿子劳俶衍娶的便是周顺昌的女儿,周顺昌还有一个女婿是魏学洢,也即劳俶衍的连襟。周顺昌,不仅《明史》里有传,语文教科书里的《五人墓碑记》,写的就是他被阉党逮捕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魏学洢也了不得,他的爸爸魏大中,《明史》里也有传,他自己写的《核舟记》,就收在语文教科书里。我读中学时,这两篇文章都是要求背诵的,我为此被老师留下来了好几次。那时候小,哪里晓得这两篇使我吃尽苦头的文章,竟然都跟吾乡大麻一河之隔的劳家有关,老师要是早点告诉,估计我是不过目就能成诵的。

  卢珊: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劳家又出了一个进士,叫劳之辩,据说,他是清朝第一个被打屁股的大臣。

  沈晓渭:是有这么一个传说,康熙四十七年(1708)农历九月二十四日,废除皇太子的中央一号文件颁告天下。此后一段时间,康熙皇帝一直在气头上。十一月九日,一位三品大臣上疏保奏太子,希望皇帝收回成命。尽管上一天皇帝同侍卫内大臣喝茶聊天的时候,对太子的态度大有缓和,不过皇帝的心思同女孩一样,一天一个样,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康熙见了奏疏,大为震怒,骂上疏的大臣行为奸诡,于是立即革职,拉到刑部打四十大板,并逐回原籍。这位大臣名叫“劳之辨”,这一年他刚好七十岁。他荣升三品衔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还是上个月的事,新办公室高级椅子上,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拉去了刑部打屁股,不仅他自己想不到,便是当时全国的公务员和全国人民也想不到,大臣打屁股,在此之前是没有先例的,劳之辨一封朝奏九重天,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清朝第一个被打屁股的大臣。估计刑部的打手也不过是做个样子,否则七十老翁的屁股挨上四十大板,就真的是要被“逐回原籍”了。

  卢珊:这劳之辩被打的事传到家乡就已经变样了,变成劳家在京城做官的北杀了。因此,又出了一个“十三棺材九稻桶”的典故。

  沈晓渭:据说,当时劳之辩的家人害怕被连累抄家,把金银财物全部放到了棺材了,盛稻谷的桶里,然后深埋到地下,西侧的河底.后来确实有人挖到过金银财物。

  卢珊:据说,康熙之后,劳家仍然出过许多举人、贡生等的。

  沈晓渭:是的,在康熙之后,劳家仍然出过许多举人、贡生,而且还为村里人做了许多好事,象造桥啊,什么的。

  卢珊:这方水土孕育出了民利丰厚的人文历史,使得民利村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说不完的历史故事。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崇福镇民利村沈晓渭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沈晓渭: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