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别让老人的房子空了,心也空了

2016年10月13日 08:25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胡宇翔

  说起“空巢老人”,人们总会想起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独自支着拐棍,站在空屋子前的身影,那些花白的头发、枯瘦的面容、委顿的眼神,折射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晚年。而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子女离家在外学习、工作,甚至在外地定居,城市里其实也居住着不少“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寂寞,既有身体疾病带来的伤痛,也有老伴离世留下的打击,还有精神空虚所致的郁郁寡欢。近日,记者先后采访了“空巢老人”、社区工作者、心理医生,试图通过这样的探访,了解这些“空巢老人”的生活常态,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

  七旬老太有颗“玻璃心”

  寂寞让她患上焦虑症

  起风了,老式窗户来回碰撞,发出“嘭嘭嘭”的响声。姚老太感觉浑身不自在,她站起身把窗户关上、锁死。回到屋里,她开始来回地踱着步子。她的心绪似乎被这阵风吹乱了。

  姚老太现年75岁,却拥有一颗与年龄不太相称的“玻璃心”。起风了,或者东西掉地上了,这些声音都会让她感到莫名的烦躁,动不动就要跟老伴吵几句。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任何不适的症状都让她感到坐立不安。

  “昨晚我没有睡好,几乎整夜都没睡,该不会是血糖又升高了吧……”姚老太愁眉苦脸地反复问着医生。医生劝她放松心情,告诉她最近检查结果都很好,不必太担心了。可老太太仍旧不太放心,要让医生给她做快速血糖测试。

  原来,姚老太还是一名老年焦虑障碍患者,经常在嘉兴市康慈医院老年科住院治疗。“她本来就是个比较敏感、细腻的人,身体又有基础疾病,但心理障碍让她变得越发敏感、忧郁、焦虑。”该院副院长、老年科副主任医师林勇告诉记者,姚老太的病因很可能是寂寞,因为她和她老伴是一对“空巢老人”。

  姚老太的女儿早年出国留学,如今在澳大利亚定居了,很少回来。老夫妻俩常年独自生活。80多岁的老伴身体还算硬朗,而姚老太既有身体疾病也总被焦虑的情绪困扰。“我们两个年纪这么大了,家里也没有别人,要是病倒了该怎么办呀?”她老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可很少提及女儿。

  林勇记得,去年夏天姚老太太的女儿回桐乡陪父母待了一段时间。姚老太的病情有所好转,经常跟女儿见面,焦虑的情绪缓解了不少。可好景不长,女儿因为工作很快返回了澳大利亚,姚老太的病情又变得不太稳定。

  每天安排得井井有条

  一个人生活也精彩

  70多岁的吴大伯同样也是“空巢老人”,家住市区城北某小区。他的女儿在德国一家知名汽车企业工作,前不久成家了,还生下了一个宝宝。为了带小外孙,吴大伯的老伴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德国帮小两口带娃。

  按理说,吴大伯少了老伴在身边照顾,独自在桐乡生活会感到孤单。可他却把生活填得慢慢的,安排得井井有条。

  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吴大伯洗漱完毕就穿上练功服,出门跟老伙伴们打太极去了。回家的路上,他顺便去买点菜,中午自个儿改善一下伙食。因为家住底楼,他还有满园的花草需要照顾,最近也赶着潮流,学着开始养多肉植物,自己搭了个面积不小的大棚。

  采访那天中午,他烧一个青菜炒香菇,搭配一个咖喱鸡腿。“每天我都要吃蔬菜和肉类,搭配着吃才不会感觉油腻。一个人在家,更要善待自己。”老吴笑着说,自己向来爱吃,老伴不在就学着自己做菜,不会做就用iPad上网学着做。

  午睡后,他常坐在自家院子里,喝喝茶、翻翻书,有时也把老伙伴叫到家里开个“茶话会”。吃完晚饭,看会新闻,他又出门散步了。到了晚上9点左右,他准时上床睡觉。老吴每一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心情很快乐,并不感到寂寞、孤单。

  “有时也会想老伴、女儿、外孙,到了晚上跟他们约好时间,打开iPad就能视频聊天。经常能‘见面’聊天,我也就不那么闷了。”老吴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吃过不少苦,慢慢学会了在生活中摆好心态。他直言,尽管这大半年就一个人在桐乡生活,但心态好,生活也就比较快乐。

  如何生活是一道选择题

  社区工作者“现身说法”

  “孙阿姨,在家吗?”东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徐华站在东兴社区钱家白场附近的一幢居民楼前轻轻敲了敲门。“是小徐呀?哎,来了,你等等。”屋里传来了老人的声音,不一会儿门开了。孙阿姨拄着拐棍站在屋里,赶忙请徐华进屋。

  现年90岁高龄的孙阿姨老伴走得早,是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她看到徐华格外高兴,聊起了近况。前不久,孙阿姨不慎摔了一跤,先是住院,出院后一直住在儿子家里,却总觉得不自在。“还是这老房子里住得习惯。”孙阿姨的伤势稍有好转,就不顾儿子反对,自顾自搬回来老房子。

  “老房子里好,闭着眼睛我都知道这些物件在哪里,坐在门口喊几声就有老邻居应我。过去我腿脚好的时候,还跟他们打麻将哩。”孙阿姨说,如今4个儿子各有各的忙碌事,她就喜欢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最近,大儿子夫妻俩还去了在上海工作的孙子那里,带刚出生的宝宝。说起这事儿,孙阿姨满脸幸福,笑得脸上的皱纹更明显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儿子们每月都会给我钱花,物质上挺满足的。就是盼着能有个人常来说说话。”孙阿姨说,儿子们各自忙碌,来看她的次数不多,最缺的就是那份精神上的关爱。因此,她每周最开心的事就是,徐华能定期来看她。

  身为一名资深社区工作者,60多岁的徐华告诉记者,在东兴社区就住在数百名老人,有许多都是“空巢老人”。她每周抽时间去走访10多名特定的“空巢老人”,几乎清一色都是高龄老太太,陪她们聊聊天,给她们排解寂寞。

  “多数‘空巢老人’都不缺物质上的生活必需品,最缺的还是精神上的关怀。”徐华说,每一个“空巢老人”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但他们都很寂寞。平日里子女去看这些老人的机会比较少,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多走动,多给他们带去温暖。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只会越来越多。过得寂寞、无聊还是快乐、开心,全凭自己选择。自己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也过得很精彩;自己每天自怨自艾,生活自然不痛快。”徐华认为,子女的关心和照顾是一方面的,但生活习惯不同、跟儿女的代际间交流等很多问题都会阻碍两代人住在一起。

  她坦言,她儿子如今在上海生活,她和老伴也可以称得上是“空巢老人”。今后她和老伴也将继续在桐乡生活,照顾好自己。她有一名同龄的朋友老刘就是她和老伴学习的榜样。老刘的女儿在新西兰定居,夫妻俩每年去新西兰几次,每次去还顺带去当地旅游。平时老两口还满世界跑,每次出游都用照片、视频记录下自己的旅途人生。

  别被寂寞“绊倒”了

  老有所乐是最高境界

  据介绍,“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心理医生分析,“空巢老人”缘何变成“空巢老人”,主要是因为子女外出学习、工作,在外地定居,而老人自己却不愿舍弃故土、故地的生活方式,不愿离开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主要是一个沟通的问题,在故土、故地,老人们更能感受到精神上、内心上的充实和满足。但这会带来独自生活的问题。”林勇说。

  随着年龄的增加,“空巢老人”主要面临身体状况不佳,思想上过度担忧、过度焦虑,年龄增长导致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此,“空巢老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社区工作者和心理医生都呼吁,全社会都来给“空巢老人”营造更好地生活空间,社会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环境、社区的人性化智能服务环境、养老机构及养老设施、设备的配套,爱心人士则需要奉献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这些老人。而身为“空巢老人”的子女,更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即使远隔万里也应该常常通电话、连线视频,互诉亲情。

  “摆在‘空巢老人’面前,就是如何生活这个个人选择的问题。”林勇也很认同徐华的观点,认为“空巢老人”将来会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空巢老人”主要面临寂寞、孤单的现实生活。儿女的陪伴、社区工作人员的照顾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老年人自己也需要摆正心态,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样才能活出精彩。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