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落故事

墅丰,一个南宋皇爷出家的地方……

一一 石门路学校党支部书记 陈剑宏

嘉宾介绍

陈剑宏,桐乡市石门镇人,高级教师,石门路学校党支部书记,业余爱好阅读和写作,1993年开始散文和诗歌创作,嘉兴市作家协会会员、桐乡市地名专家、青少年宫校外辅导员,平时喜欢探究地方文史,收集民间传说,对石门镇一带的历史文化比较熟悉了解,并有一定研究。著有《山那边的故事》、《古韵石门》,参与编著《可爱的家乡—桐乡》、《桐乡风俗》、《锦绣河山》等。

访谈内容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6/17831692_89240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6/17831694_038932.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6/17831695_81979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6/17831696_92480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6/17831697_17955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6/17831698_730780.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6/17831699_969241.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7/17831700_316585.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6/17831690_78167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0/17/83/16/17831689_947153.jpg

  卢珊:共话桐乡旅游共促桐乡发展。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渐行渐远老村落”系列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石门路学校党支部书记陈剑宏先生,他要和大家一起聊聊石门镇墅丰村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如果你对桐乡村落历史文化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为大家开通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我们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你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收听和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陈剑宏先生已来到我们节目的直播室。陈老师,您好!

  陈剑宏: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作客我们《旅游桐乡》节目。

  陈剑宏:谢谢!

  卢珊:陈老师,您是石门安兴人,喜爱家乡的地方文史,你写了第二套桐乡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的《古韵石门》,你对墅丰村的历史文化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今天就请您来和我们聊聊墅丰村,说说墅丰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掌故。

  陈剑宏:石门镇墅丰村位于安兴集镇,东至白马塘,南至民联村,西至殷家漾,北至春丽桥,地处中心段,交通十分便捷。墅丰村共有32个自然村,876户,总人口3625人,水域面积512亩,其中耕地面积3600多亩。墅丰村是以蚕桑、养殖业为主,近年来以朱家角养鸭基地和沈家墩生态农场为主,实现了新村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相对整个老安兴乡来讲,墅丰村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比较多一点。

  卢珊:我了解到,这墅丰村原来并不是叫墅丰村的,墅丰是个新村名,是吗?

  陈剑宏:是原来的兴丰、墅社村两个村合并以后,各取一字命名为现在的墅丰村。

  卢珊:那村名是新的,但村的历史却是悠久的,就在墅丰村有一个著名良渚文化遗址,叫董介桥遗址。

  陈剑宏:事情还得从1976年冬天说起,董家桥村利用农闲时节进行冬修水利,在拓宽河道过程中,发现了几件青铜矛、原始瓷等重要文物;2002年,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不少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碎片。文物部门高度重视,随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董家桥周边进行勘查。经过地下勘探,发现遗址范围很大,面积有数万平方米,涉及墅丰村董家桥、坟头村两个自然村所在的高地。2003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乡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进驻墅丰村董家桥组,经过45天的发掘,揭开了董家桥遗址的神秘面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史志记载的史实:桐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的交界之地。

  卢珊:据说,董介桥遗址挖掘出了陶器、青铜器和石器的许多种类,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创造了相当的繁荣与富庶。

  陈剑宏:是的,通过发掘发现董家桥遗址是一处面积较大、堆积层丰富的古文化村落遗址,堆积的主体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最下层有部分良渚文化的堆积。

  出土文物主要有陶器、铜器和石器三类。陶器以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为主,以及少部分泥质陶,器型有印纹陶坛、罐,原始瓷碗、杯、盖,夹砂陶鼎、釜等;青铜器除了一件青铜小鼎是日常生活用器外,其余都是生产工具和兵器,生产工具有刀、镰、锸chā、鱼钩等,兵器主要有矛、镞zú等;石器主要是生产工具,有锛、凿、刀、镰、破土器等,共计300余件。另外还发现了一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灰坑、水井等遗迹。

  出土的绳纹陶鬲li高12厘米左右,敞口卷沿,腹斜收,底档较平,下有三个袋状矮足,略外撇,表面拍打绳纹,制作不是非常规整,略显粗糙。陶鬲lì出现于新石器晚期,消失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人烧汤煮饭的一种炊具。这种陶鬲lì只在浙江境内的湖州发现过,在传统的越文化中,炊器均为鼎、釜、甑zèng等,陶鬲lì是吴文化炊器的主要代表。作为考古主要依据的炊具,学界有“越鼎吴鬲lì”的说法,肯定了陶鬲lì隶属吴文化的地域特点。董家桥遗址出土的绳纹陶鬲lì,应是受吴文化影响的结果,也为桐乡吴越疆界的记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董家桥遗址是桐乡发现的一处大型春秋战国文化遗存,不仅堆积丰厚,而且包含物丰富,在浙江省极为少见。从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石器的种类,和先前发现的青铜矛等文物判断,当时人类活动频繁,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

  清光绪《桐乡县志》记载:“天荒荡,东荡界桐乡、海宁,西荡界石门、桐乡。荡地甚大,故又称南荡、北荡。相传为吴白喜教车战处。土人耕地,往往得败甲朽镞zú。”这些记载中的“朽镞zú”,与董家桥遗址出土的青铜镞zú等兵器一样,成了记录那个时代兵家之争的历史,不但弥补了史料的不足,而且十分有力地证明了桐乡在春秋战国吴越争霸时期的特殊地理位置。2010年,董家桥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珊:那墅丰不仅有遗址,还有“活化石”,就是那棵具有两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是吗?

  陈剑宏:银杏树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因此被当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熊猫”。在石门地面,有四棵比较久远的银杏树经历特殊。陈家庙银杏树陈家庙(位于原安兴乡陆家庄村小学),原称西白马庙,因为庙右原有一户陈姓保长,所以村民图其方便,改口称为陈家庙。建于南宋开庆年(1259),历经风雨沧桑,距今700多年历史。八十年代将整树卖给了桐乡煤机厂作机器模型。大树倒下时,压瘫了西边的一间教室,没有伤着任何人和牲畜,老百姓纷纷议论大树通灵性。最后,大树无法装卸,被横七竖八锯成好几段才装走。

  东白马庙银杏树东白马庙(位于原安兴乡春丽桥村)银杏树已有148年历史。安兴乡原称白马乡,源于白马庙的由来。如今枝繁叶茂。

  圆泽庙银杏树圆泽庙(位于原安兴乡殷家漾村)银杏树已有111年的历史,原有一雄一雌两棵,分别位于圆泽庙的山门左右两边。如今仅存一棵。

  墅王庙银杏树这棵银杏树为清高宗乾隆五年(1740)乡民(庙后头村退休教师邹强的先祖)种植,具有271年历史,虽然老虬枯枝,但是依旧生命力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墅王庙,又称墅社庙(位于原安兴乡墅社村小学),当时有房100多间,是石门地区一座较大的庙宇。古老的银杏树默默无语,见证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痛楚,散发着抗日烽火的浓烈硝烟。

  据现年73岁的农民邹荣坤回忆:当时庙宇前曾经栽种了一雄一雌两棵银杏树,1957年,桐乡人民大会堂兴建,那棵挺拔的雄树被连根翻起,可怜巴巴地做了梁条。1959年,拆除庙宇,梁木、砖块用于兴建安兴乡粮管所。文革后,在庙基上建起了墅丰村小,小学撤并后,村委会又搬进去使用多年。前几年,有一家私营铁塔厂又搬了进去,正日益污染着古老的银杏树。当邹荣坤老人带我去看时,古树半数以上的枝条不再披挂绿叶,一个果子也没有结,几片孤零零的叶片挂在树梢,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看来已步入暮年,无力回天了。

  卢珊:陈老师,刚才您和我们聊了墅丰村悠久的历史,那说墅丰,就自然要说到普寺,这普寺也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

  陈剑宏:据《石门镇志》记载:普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僧人忆愚建殿宇山门。唐武宗灭佛以后,佛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宣宗即位后,又陆续恢复了寺院。到懿宗时期,佛教势力又迅速发展起来。他本人沉溺其中,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在懿宗的倡导下,大规模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所以咸通四年得以建造。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为普慈教寺。当地传说此寺建于武则天时代,证据便是翻修大殿发现屋脊内稻草混泥中多双稻穗。而“一稻生双穗”的现象,根据史书记载,只有武则天时代才有这种瑞祥之兆,说明建筑年代十分久远。

  卢珊:而普寺的出名是因为南宋一位皇爷出家在普寺,是吗?

  陈剑宏: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收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兵权,张俊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绍兴二十一年(1151)八月五日,韩世忠病逝。朝中主和派上位,南宋小朝廷只能苟安江南一隅,气数江河日下,“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王室成员对此现状实乃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其中一人伤心欲绝,不愿随着赵构小儿南下临安(杭州),看破红尘,坠入空门,到了石门镇北面3.5公里的普寺出家,法号慧梵。

  卢珊:因着这位皇爷还新造了一个接待寺,可见当时的盛况。据说,鼎盛时期的普寺,这一带形成了一个叫费家浜——街路里的集市,抗战前自然形成,那时是非常热闹和繁荣的。

  陈剑宏:那个时候的石门镇,今非昔比,已经把唐代的石门驿站改为行幄殿,作为皇家驻跸之所。加上石门靠近京城临安,文武百官往来如梭,汇报工作,开会交流无不取黄金水道而行,石门实为当时交通要道。如今王爷出家普寺,临近石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亦步亦趋步行七里前往普寺朝见。此路本是小道,特别是碰到风雨交加,泥泞难行,到了冬季雪花飘飘,天寒地冻,更是苦不堪言。可怜了那般忠臣良将!慧梵既讨厌繁文缛节,又为佛门清净,绍兴中期在石门镇行幄殿(新桥南边原粮管所的位置)旁边建造了接待寺,过路官员只需将名帖投于寺中,即可自行离去。

  相传慧梵和尚在普寺时期,最盛时有僧人500多,商贩在寺外南边村落费家浜一带开店设摊,自然形成集市,故名“街路里”,一直兴盛到安兴乡成立。

  卢珊:那这接待寺、普寺是怎么被毁掉的呢?

  陈剑宏:据《石门镇志》记载:清咸丰年间,接待寺的头山门和第一佛殿遭到兵火毁坏,甬道两侧慢慢开始建屋设店。民国26年(1939),接待寺中段之戏台及两边厢楼被日军所毁,仅存关帝庙,解放后建造粮库时拆去。当时两侧商店逐渐延伸至关帝殿前,慢慢形成街道,寺前的这条弄堂遂得名“寺弄”,成为全镇商业中心,被称为“石门镇上的南京路”。1947年6月24日,《天津民国日报》上刊登丰子恺先生的《还乡记》中有这么一段话:“石门湾属于石门县(即崇德县),其繁盛却在县城之上。抗战前,这地方船舶麇集,商贾辐辏。每日上午,你如果想通过最热闹的寺弄,必须与人摩肩接踵,又难免被人踏脱鞋子。因此石门湾有一句专用的俗语,形容拥挤,叫做‘同寺弄里一样’……‘石门湾的南京路’的寺弄,也尽是草棚。‘石门湾的市中心’的接待寺,已经全部不见。只凭寺前的几块石板,可以追忆昔日的繁荣……”

  普寺的毁坏没有记载,估计也是毁于兵荒马乱的年代。

  卢珊:普寺被这么毁掉了很可惜,那现在还能寻到它的踪影吗?

  陈剑宏:解放后,利用寺院作过粮库、小学和村委会,现仅存一个观音殿,为桐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珊:我还听老人传言,为躲避战乱,寺里的当家和尚把金银财宝全部藏在了寺院的四周,为此,附近一带还有歌谣传唱,真的吗?

  陈剑宏:“殿前十八步,殿后十八步,有人得得着,皇帝轮流做。”可是迄今为止,谁也没有看到有人挖到过金银财宝,套用一句歌词:“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卢珊:抗战时期,普寺曾做过62师攻打石门镇战役的指挥部,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

  陈剑宏:就是前面讲到那棵银杏树的位置,就在墅王庙。据《嘉兴市档案史志网》和《石门镇志》记载:民国28年(1939)5月20日晚上,日军管原部队200余人趁黑夜侵入石门湾,驻扎于接待寺许家厅和王恒泰米行,并在东皋桥、南皋桥、木场桥和新桥头布上岗哨。国民革命军28军62师得到情报,在墅王庙周围调兵遣将。当地老百姓称作“跛脚陶司令”的师长陶柳调集367、368、371三个团各一部分兵力,亲临离石门湾仅仅3公里的墅王庙指挥作战。当年任184旅368团某连连长的余坚忍在《桐乡文史资料》刊登纪念文章《回忆在桐乡的抗日战斗》中也有记载:“5月21日,碧公(陶柳号碧如)调我们去油坊附近侧面攻击,力求奏效。”62师炸毁鬼子重机枪,抢占东皋桥阵地,继续向前攻击堰桥时,与北面和尚桥得手的部队合兵一处。他们急中生智,将猪肉店的大肉墩头移至街路当中作掩体,与敌人相持不下。突然,灭绝人性的鬼子施放了催泪瓦斯,战士们没有防毒面具,双眼灼痛,张不开眼睛,生死关头。余连长大喊:“卧倒,投弹!”趁敌人退回工事,军医急救,终于转危为安。在新桥战斗中,在击退鬼子的反扑后,第一排排长段建侯发起冲锋,不幸被击中,光荣牺牲。战士们反复冲锋,夺回排长的遗体。激烈的战斗打到黄昏,62师已经占领堰桥、木场桥,直逼敌人指挥部。深夜,敌指挥部连发数枚信号弹求救,被62师从凉山坟发射小钢炮命中,炸毁重机枪,炸死指挥官和卫兵数名。正当发起总攻之时,突然4艘嘉兴兵船的援敌将至,不断发炮示威。敌情突变,跛脚陶司令命令主动撤离战场。这次战斗,共击毙鬼子70多人,极大地鼓舞了游击区民众的抗日斗志。

  卢珊:陈老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墅丰村虽然只是一个不大的村落,但她却出了不少人才。

  陈剑宏:不错,比如颜氏家族比较有名。

  卢珊:那墅丰村有一个叫颜家村的村民小组,据说,那里的村民大都姓颜,这些姓颜的村民是否就是颜氏家族呢?

  陈剑宏:清朝诗人陈吕有诗《陋巷村》为证:“安贫洙泗箪瓢家,扈跸南来道自佳。画戟鸣珂非不贵,懒得清韵易繁华。”据《石门镇志》记载:宋靖康初,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世称“复圣”的颜回第五十世孙颜岐以门下侍郎的身份奉召伴驾南渡,定居石门镇北白马里(今墅丰村),颜岐将其命名为陋巷村。子孙后代绵延不绝,后称“颜家村”。

  卢珊:这个颜氏家族还是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后代颜岐的后人,那后来颜家这个大家族出过什么人物吗?

  陈剑宏:颜岐成为颜氏南迁桐乡一支的始祖。他将“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知足常乐,终身不辱”作为家训教育子孙。清代盛枫在《嘉禾献征录》记载了明朝时期颜氏子孙的辉煌。颜大化,嘉靖乙酉年应天举人,黄冈知府;子颜学易,光禄寺丞;孙俊彦,崇祯进士,广州府推官(掌管勘问刑狱的官员)。《桐乡县志》等记载颜俊彦的伯父颜学诗,鸿胪寺署丞;弟颜俊豪,著有《秋泽行吟》;弟颜俊英,顺天良乡县丞;堂弟颜俊杰,太学生。儿子颜祁,女儿颜佩芳、颜畹思,侄儿颜士凤,均能诗善文。可谓一门斯文,尽是俊彦之士。

  颜氏后人在桐乡地区居住比较集中的村落,除了墅丰村的颜家村外,还有凤鸣街道的中群村的颜家门、颜家埭,崇福镇景卫村的颜家埭,乌镇的颜家村。其先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安贫乐道精神鼓舞着后世子孙不断奋发向上!

  卢珊:我还听说,墅丰村还有一个叫秀才下的村民小组,为什么叫秀才下呢?是因为出了个秀才吗?

  陈剑宏:是的。传说,明朝正德年间,村中曾出过一名秀才,死后葬在这个村,所以这个村就叫秀才下。当时村里住有一位姓颜的小伙子,家里非常贫寒,但他读书非常用功。他白天和家里人一起下田干农活,干农活休息的时候也不忘看书。白天,她坐在田埂上看书看得非常入神,有人从他身边走过他都没察觉;晚上,他点着油灯坐在破屋里继续看书。但他连考两次却都落榜了。家里人都劝他放弃,可他还是孜孜不倦地看书。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三次终于考上了秀才,村里的人都非常开心,纷纷前来祝贺。可惜,没过几年,秀才就去世了。村里人为了纪念这位秀才,把他的坟墓葬在村边,为的是让后人都知道,这个村里也曾经出过一名秀才。后来,人们就把村名也称作秀才下。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石门路学校党支部书记陈剑宏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陈剑宏: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