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苕溪丝厂在马鸣的遗物

2016年07月04日 08:36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屠建平

  先介绍几件旧物。一件是一块石碑,刻有“苕溪丝厂界”几个字;还有一块刻有姓名的砖头。

  我从小就喜欢古董,家在洲泉马鸣村。十几年前的某一天,我悠游于乡间野里,无意中发现了这些东西。其中石碑被浇筑在一座桥的桥墩处,砖头被砌在附近一些民房的墙壁中。

  起初,我有两点疑惑:这块石碑和这些砖头来自何方,为何会出现在马鸣。一开始我连苕溪丝厂在哪里都不知道。前年,颜剑明老师在《嘉兴日报》“凤凰家”版上发表了一篇《漫话苕溪丝厂》的文章,我这才知道苕溪丝厂原址在大麻海卸村(现称海华村)的花家漾口。

  据颜老师的文章记载,苕溪丝厂是当时盛极一时、颇具规模、设施一流的一家民族企业,由湖州达昌绸厂老板钮少连、钮少卿和钮少琴三弟兄共同创办。1925年开始建造,1926年农历6月18正式建成开工。丝厂占地十亩,男女工人达1300余名。所用机器大多从意大利、日本进口。所产丝线三分之二出口英、美、日三个国家,三分之一供应湖州达昌绸厂织绸。1941年12月,正值抗战时期,丝厂所有机器设备被日军长安镇黑食部队(日军一部之别称)野蛮拆除,运至日本国内。后来,厂房也被拆除,最后被放火烧毁。

  知道了石碑的来历,于是我开始思索第二个问题:马鸣距海卸有七里多路,为何这些砖石会出现在马鸣?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去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时期在马鸣村有三座日本鬼子建造的碉堡。在调查这三座碉堡时,我寻找到了答案。据现在马鸣一带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回忆,碉堡砌筑所用的砖石,一部分来自民间坍塌的墓穴、颓废墙垣及庙宇破壁,一部分则来自被日军烧毁后的苕溪丝厂。老人们还说,当时日军及伪军强行要求马鸣保长郑德标(人称阿德)组织百姓一船一船从海卸运来。抗战胜利后,碉堡被拆,部分石块被用作造桥,而一些砖头则被当地百姓捡去造房子了。

  根据桐乡市档案馆资料显示,马鸣的这三座碉堡建造于1943年1月,是在苕溪丝厂被烧之后,时间上是合情合理的。

  前不久,我在一次会议上碰到了海卸村原书记、现在在大麻旅委工作的邓永根先生,向他进一步求证此事。我将这些砖头的照片一张一张给邓书记看,其中一些刻有“顾永盛”等字的砖头,让他印象尤为深刻,断定:这些砖头肯定来自苕溪丝厂,而且是来自苕溪丝厂的车间。不久,我专门到了苕溪丝厂旧址,去看了个究竟,也的确如邓永根所说。

  据邓永根介绍,“苕溪丝厂界”碑在海卸原有六七块,由于当年丝厂的用地是向百姓征用的,而且是不规则的,每当被征用地与未被征用地之间、在容易被搞混的边界处就会竖立这样一块界碑石。碑石取材于当地的老石头,刻字多为当地的石匠师傅,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从中也可以说明,现存的几块在海卸的和这块在马鸣的“苕溪丝厂界”碑,无论字型大小还是字体都不尽相同。

  那么,这些苕溪丝厂的砖头是来自哪里的呢?后来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得知,来自嘉善干窑镇。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干窑镇域始产砖瓦;清咸丰十年后,窑业迅速发展;“民国”时期,窑业鼎盛。“民国”时,江浙沪一带稍有档次的房子用的都是干窑生产的砖,不仅厚重、结实,深沉的黑灰色可历百年而不变,砌成的房子还有一个优点:冬暖夏凉。现在位于上海的、建于1930年的蒋经国旧居,西式花园别墅,主楼外墙用的也是清一色的“倪增茂”青砖。每块砖上都刻印着窑工的名字,可见砖头的质量是相当高的。

  众所周知,设备可以被转运走,可燃烧的东西也可被烧毁,可是拆了这么多厂房后这些建筑砖石到了哪里?现在谜底揭开了,苕溪丝厂很大一部分砖石被运到马鸣,建造了所谓的日本鬼子用于防御中国军民的“军事设施”——碉堡。这是日本侵略者霸占、摧毁我国民族工业的罪证。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丝厂 马鸣 砖头 碉堡 建造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