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乞丐

2016年02月24日 09:40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姚孝平

  现在的乞丐已经和先前大不一样了,从要饭变成要钱了,也懂得与时俱进了,各种手法都被创造出来并广泛使用了。我们从报纸、电视或现实中看到,有的行乞时要打扮一番,比如扮成瘸子,穿个破衣;有的装成清纯的学生,手拿iphone6向路人“借钱”;有的甚至抱上孩子突然给你跪下,两眼可怜地盯着你,不给钱就不走。相声《坐地铁》中还讽刺说,有的乞丐到地铁站又打板又唱,好比地铁文工团来了。我曾在浙江义乌看到,不少小乞丐还学会了几句简单英语,专门跟着外国人乞讨。

  除了这些,最常见的恐怕是在闹市区占一个角,放一块白布,上面写满字,诉说自己不幸的生活遭遇,甚至有的还附有证书证明,跪在地上,头低着,有人朝布上扔钱,就习惯性弯一下腰,说声“谢谢”。然后,就一言不发。此时无声胜有声,比有的弄几个乐器,声嘶力竭地唱还管用。他们如此用力展示艺术细胞未必比人家能博得同情。还有的连必要的打扮也省了,直接向路人要钱,他们的“活”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编个谎话也抄袭同行,什么找工作钱被偷了,实在引不起别人同情。

  这些形形色色的行乞者,我相信大多数是骗钱的,好吃懒做的他们把行乞当成谋生的职业,把别人的同情心当成享受生活的起点。据媒体报道,不少乞丐收入不低,甚至比公务员还高。他们的行为实在有污乞丐这个群体。行乞只是一个幌子。他们从农村走来,在城市打拼,要百家钱养一个家,虽不偷不抢,讨的数额也不大,毕竟一时欺骗了善良的人们。加上城市流动性强,大概这是城里新乞丐层出不穷的原因吧。倒是以前的乞丐真的是为生活所迫,真会让人产生同情心,甚至有的乞丐还有些风骨。

  早些年,有不少乞丐路经农村,挨家挨户地讨,一只布袋一只旧碗是他们的行头。好心的农民一般会盛一小碗米倒在布袋里,若是赶上吃饭,会倒点饭菜在他们碗里。当然,有的乞丐还很挑剔哩。记得有一次,一个年轻乞丐来到我家,那天家里烧了几碗河蚌肉夹菜,父亲大方地将一大碗都倒给了他,不料他尝了一口,抱怨说太难吃,居然愤怒地走了。

  不知从何时起,给点米已不能打发要饭的了。后来的乞丐会拿出一张写着发大财的花纸贴在家门上,然后向主人要钱,还不停地说:“保佑全家健康,保佑你家发财。”人家既然如此嘴甜,主人怎么好意思拒绝呢,只好乖乖掏钱,给个三块五块的。有一年,本家叔叔结婚,来了三四个乞丐,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客人,自己给自己泡茶。小奶奶拿出菜给他们,他们不走,小爷爷拿出米给他们,依然不走。一个村民说,只有给钱了。小爷爷只好拿出二十块钱,他们谢恩走人。

  要说附近最有名的乞丐,数屠甸张毛毛。他以讨饭为生,有点精神问题,因与村上几户村民是亲戚,所以大家熟悉。我十来岁见到他时,他大概五十来岁,脸有些圆,胡子拉碴,笑呵呵的。他只要米不要钱。他和别的乞丐不同的是,他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屠甸一些老屋上有他留下的墨宝,写的是时政新闻。据说,他上过大学,后来因学习压力大变疯了。他每年到村上亲戚家拜年,还给每家一个大芝麻饼。叫他吃饭,他不吃。村民都说,张毛毛这个人好,客气。现在他也不来拜年了,也没有人说起他了,不知他是否还活着?如果活着,是否还在以乞讨为生?这是一个令人怀念的乞丐。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