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民初肇昌 百年留良

2016年02月15日 08:4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颜剑明

  2015年是留良小学百年华诞。恕我寡闻,在桐乡(1958年之前,是桐乡、崇德两县)众多农村小学中,已达百年历史的,好像只有这所学校。该校的前身,是吕在廷先生创建的肇昌小学。

  吕在廷,何许人也?现在,知道他的人已经不多。其实,在桐乡近代文化史、教育史上,吕在廷是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应当好好记上一笔。他是骑塘(今高桥镇湘庄村)斗富兜人,据说为清初思想家吕留良的后裔,乃光绪辛丑(1901)岁试的秀才。民国之初的1915年,正是西风东渐之时,各种科学思想、先进思潮踏海而来。这些思想穿越了沿海大都市之后,向冰封沉睡的中国乡村腹地辐射。那年,吕在廷35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华。凭一腔热血,开一代风气,他率先在家乡办起了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小学——肇昌小学。数年后,学校改为崇德县立第四小学。

  当时,崇德县共有四所完全小学,前三所分别在县城、石门和洲泉,只有这所学校在乡下。由此可见,这所小学在当时非同一般,如凤毛麟角。后来,校名数度变更,现在称为留良小学。

  留良是吕留良故里,名称也由他而来。这一带因在崇德县城(今崇福镇)和运河之东,故有东乡、塘东之称。此区域地势平旷,一片沃野,物饶民富,多大户巨室,有“塘东八大家”之说,历来是斯文之乡,尚文崇德自成传统。当年,吕在廷创建肇昌小学,目的就在于延续桑梓文脉,造就东乡人才。现在,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吕在廷当初的愿景已经成为现实。据不完全统计,留良小学100年间的毕业生达万人之众。她虽然地处乡下,但与所有老校、名校一样,经其启蒙、培育而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的出类拔萃人才,为数不少,遍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

  但要说她最大的功绩,应该是培养了更多的掌握一定文化科技知识的普通生产者、劳动者。100年间,留良及附近一地的农家,三代、四代甚至五代人都在这所小学就读、启蒙,代代相续。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留在了本乡本土,建设家乡,服务家乡,为家乡的繁荣、发展,默默奉献。

  一个世纪以前,清末民初时期,文化学习依然只是极少数人的权利,绝大多数农家子弟都是“睁眼瞎”,可谓民智未开。而现在,大学生比比皆是,小学教育更是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经普及。东乡一地,历来人文昌盛,但如果要说文化普及,特别是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追根溯源,吕在廷先生创办的肇昌小学无疑是源头。我们都知道,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知识的能量是巨大的,而这一切均依赖于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留良小学以及她的前身肇昌小学,便是明证。

  相比于桐乡其他农村小学,留良小学的历史底蕴可谓相当深厚。一是她创办于西风东渐的民国初年,二是他乃历史名人后裔创办,后又以历史名人命名。这就决定了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与众不同。一是乡贤教育,即非常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育。走进这所小学,可以随处看到吕留良这位乡贤的影子。校内有他的纪念室,墙上有他的画像,校名是采集于他的字,连校刊也采用他的号“东海夫子吟”。最有深层含义的是校训“慎独养正”,高度概括了吕留良一生的优秀品德和精神实质。特别是“养正”一词:弘扬正义,培养正气,造就正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弘扬正能量。二是科技教育,即非常重视对学生科技兴趣的培养。在这所小学,到处体现出科技创新的氛围:院子里种着许多平常看不到的植物,挂着中英文的说明;过道上砌有供舰船模型使用的水池;科教室里摆放着学生的各种小制作、小发明……见缝插针地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知识的奥妙和魅力,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等待日后发芽、开花和结果。

  肇的意思,是开创、创始。百年前,吕在廷先生创办肇昌小学,开创了繁荣昌盛的基业。留良,顾名思义,是留下良德、良材之意。从肇昌到留良,这所小学所走过的历程,所创造的辉煌,可谓名副其实、名至实归。

  画中的旧时校园-留良中心小学提供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小学 崇德 吕留良 创办 学生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