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三治合一”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气象

让“盆景”成为“风景”,让“树木”变成“森林”

2015年12月18日 10:48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杨薇

  村民遇到纠纷怎么办?找“民生三伯伯”。

  居民有了难事怎么办?找“流动居委会”。

  碰到法律问题怎么办?找“义工法律诊所”。

  这一个个新名词,成了如今桐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气象。从用“拳头”议事到用规则办事;从一个人的善举到全社会的文明……桐乡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系列的改变,得益于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这一发源于桐乡的基层社会治理“法宝”。“三治合一”模式不仅仅是对过去“枫桥经验”的继承,更是对该模式的完善和拓展,法治、德治、自治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兼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变,却彰显出社会领域改革的新导向,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呼之欲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成为桐乡市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近几年来,桐乡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基层典型,不断提高基层改革的有效性,在勇夺浙江省平安创建“十连冠”的基础上,使发源于越丰村的“三治合一”这个“盆景”逐步变成了桐乡的“风景”、让萌发自高桥镇的“树木”成为了全市的“森林”。

  去年开始,桐乡“三治合一”建设的9大项目、19个工作载体均已全面实施,并期待着收获更多的社会治理新举措、新办法、新载体。近日,记者深入桐乡基层,亲身体验了“三治合一”给这里的社会治理带来的变化。

  一个小镇因法治而“蝶变”:从“违章致富”到90%的自拆率

  如今,居住在濮院镇永越村的村民姚文凤每天吃过晚饭都会在村里散散步,走在宽阔的道路边,看着路边雪白栅栏围出的一条条绿化带,心情甚是舒畅,走着走着,来到新平整好的绿化小广场与村民们一起跳上几曲欢快的排舞,这日子过得分外悠闲。而在两年前,这样的日子姚文凤是想都不敢想。

  “多一间房就能多几万元的收入,房前屋后能搭的地方都搭了,怎么可能用来种花种树。”过去的永越村到处可见违建,有的用于自行居住,有的出租办厂,乱搭乱建现象抬头不见低头见,村民也靠此获得了不少收入。姚文凤说,大家看着经济效益好,多搭几百平方米的屋子就能多赚好多钱,每年永越村的违建越搭越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搭上了少则几十平米,多则数百平米的违建,整个村毫无“美观”可言。

  眼看着村民收入是提高了,但是他们的“幸福感”指数却并没有因此而提升,因为生活质量下降了。“以前基本上不出门,到处都是乱搭建,环境非常糟糕。”面对这样的现状,“三改一拆”来了。濮院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全镇共拆除违章建筑近40万平方米,将绝大多数违建“一扫而光”,其中有90%以上由居民、商户自行拆除,且未出现一起群访事件,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

  那么,这个过去依靠违章建筑获得可观收入的小镇,为什么居民的自拆率那么高?“有孩子要养,也得依法养啊。”永乐村党员陈龙庆率先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全村拆违工作动员大会召开的当天,他亲自把搭在自家屋后的小厨房给掀掉了,“以前看着大家搭,我也就跟着搭了,现在了解这是违建,作为一名党员,肯定得带头拆。”而像陈龙庆这样主动拆除违建的村民在濮院镇还有很多。

  除了干部带头自拆外,濮院院镇就巧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并把依法拆违贯穿于“三改一拆”的全过程。“三改一拆”进行到哪里,普法宣传就先行一步到哪里。以前,村民总认为家家有违建,在处理上肯定会是“法不责众”,但事实上是有违必拆,拆必彻底,依法责众,百姓服气。

  依法拆违是一次普法宣传的大好机会,唤醒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公共权益意识,先有陈龙庆等一批党员干部率先行动,带头自拆,再有普通群众“等着被拆、不如自己先拆”的民意汇集,主动自拆。“工作人员一趟趟上门来,既给我讲法律、讲政策,又给我算经济账、环境账,让我认识到了‘三改一拆’行动的决心大、力度猛,终于下定决心主动拆了。”家住新联村的村民老王告诉记者,他家房前屋后共搭起了500多平方米的违建,作为自家羊毛衫厂配套的工人居所和仓库使用,现在全部自行拆除了。“拆除了也安心,有时想着这些违建就像个定时炸弹一样,给自己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想想早就该拆了。”

  记者观察

  90%的自拆率、拆违“零冲突”的背后,是普法先行下走出的一条社会管理新路子,让原本以为阻力重重的濮院镇在“三改一拆”中得以顺利推进。桐乡也正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理念,以此来进一步强化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体系,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个村庄因德治而“美丽”:党建茶馆迸发出的“金点子”

  中午十一点,位于高桥镇龙南村村委会旁边的党建茶馆内人声鼎沸。“东面那座危桥我前两天去看过,已经修好了,大家不必担心了!”“那真是太好了!我看到村头的那条路这两天也在修了,下了这么多天雨,到处都是坑洞,我们骑电瓶车的出行实在不方便,反映给村委后,办事效率倒是蛮高的。”茶馆里,你一言,我一语正聊得非常火热。

  这个茶馆是龙南村村民的“秘密根据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里不仅是村民休息消遣的好地方,更是该村建设发展中“金点子”的萌发地。在党建茶馆“开馆”的这段日子以来,龙南村道德评判团成员常常聚集于此,他们把身边的问题拿到台面上与大家一起商量,为什么出了问题?该怎么处置?通过众人的智慧共同提出解决的方案。近一年来,包括垃圾乱扔、危桥隐患、路面破损等问题,共有大大小小近百件事情已通过这个小小茶馆店反映至村委,并得到了妥善处理。

  “腌榨菜产生的污水随便排到河道里,不仅臭味难闻,而且水质受影响,严重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榨菜是高桥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这里几乎家家都有种植榨菜的习惯,每年收成季节过后,腌制榨菜成了高桥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腌制榨菜往往会排出大量污水,这些水要怎么处理,成了广大榨菜企业的难题,虽然大部分榨菜企业已安装了污水处理装置,确保河道环境干净整洁,但依然有部分村民腌制榨菜时会出现污水排入河道的不文明行为。而这一问题也成为了龙南村党建茶馆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村民组长张云鹏和龙南村老书记徐煜祥、党员沈建楚在茶馆中聊起了榨菜腌制后的污水处理问题。他们认为,如果村里不想办法管起来,这个污染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虽然我们很多村民依靠榨菜富裕起来,但也不能这样破坏环境,不为别的,就是希望孙子辈,能有一个好的环境。”老党员、老干部们面对这个“大难题”甚是头疼,“每每看到电视里播放环境污染的新闻,那些之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到如今变成了连拖把都不能洗的臭河、脏河,看着这些就让人心疼,我不希望我们龙南村也变成这个样子。”

  三位同志一致觉得应该和村里商量下如何处理,张云鹏就专门到村里找龙南村党支部书记张晓东谈了这件事。“我其实早在考虑这个难题,听取老张意见后更加有了解决问题的底气,与村委会分管卫生的同志一起上门、反复跟腌制榨菜的老板协商,最终同意将污水排入处理厂处理。”张晓东说,这次事件后,还进一步强化了百姓监督榨菜腌制对环境污染的意识,“我们的道德评判团成员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他们一家家排摸,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并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劝导相关负责人,他们听到老干部们的劝说后,有些人也感到羞愧难当,说实话,比我们村委直接上门做工作效果更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依托党建茶馆,请道德评判团的成员经常去党建茶馆坐坐,掌握老百姓的真实想法。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百姓之事无小事’。村民们一有空就喜欢坐在这里细细听、慢慢道,聊聊村中琐事,讨论具体做法。”高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党建茶馆就是收集村情民意的又一只‘耳朵’,随时倾听心声、及时排忧解难。”通过这样的模式主动向百姓“问事”,可以及时了解基层发生的事情,知道老百姓的需要和困难。

  正是有了这么一支“接地气”又颇得民心的群众队伍,今年,龙南村还在全市“法治、德治、自治”建设巡回交流评比活动中以高分获得了“十佳示范点”称号。

  记者观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沟通而理解,因为理解而尊重,因为尊重而认同配合。只有真心实意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才能把群众最关心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群众满意。把事情的对与错交由公众舆论评判,让老百姓自己教育自己、规范自己、管理自己。道德评判团通过团内成员的公正与威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评议活动,实行“群众事,群众评”。

  一个社区因自治而“和睦”:架起一座居委会和居民之间的“连心桥”

  “看着别人家都用上了方便的天然气,我们却还要隔三差五购买煤气,真的很羡慕。”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迎凤新村的张翠芬说,“不过幸好,虽然事情一波三折,但是现在我们最终也能用上天然气了!”安装天然气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居住在迎凤新村的居民来说却是盼了好几年。

  安装天然气这件事属于迎凤新村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迎凤新村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开放式小区,现有住户442户,居民1100多人,也是杨家门社区的老年人聚集区。“用煤气很不方便,现在换煤气的越来越少了,急用的时候只能自己去果园桥那边换,家里只有我和老伴,年纪大了换煤气更是力不从心。”居住在迎凤新村的郑阿姨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很多小区居民非常希望能安装天然气。

  当然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迎凤新村虽说是老小区,但是地段好,房屋出租十分红火。”杨家门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安装天然气一次性要交付数千元的安装费,不少房东对于此事并不支持。“我房子租出去一年租金没多少,安装天然气的费用倒是要几千元,这个成本太高,我觉得合不出。”正是如此,在此前的多次调查中显示,只有50%左右的用户支持安装天然气,而天然气公司要求达到80%的住户同意安装才能开工建设,所以安装天然气一事一直没有解决。

  面对一些居民的迫切需求以及考虑到小区未来的发展,杨家门社区率先在迎凤新村试行开放式小区居民自治管理,陆续成立了小区居民自治工作小组和“社情民意气象站”。社区选取了15名在迎凤新村中有影响力的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社情民意气象员”队伍,这15名“社情民意气象员”都是小区内优秀居民骨干,他们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公德意识,在小区内都是有口皆碑的。

  在“社情民意气象员”的带领下,迎凤新村重新启动天然气安装申请工作。“前段日子,我们每天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征集户主意见,做好安装工程申请宣传解释工作,告知其安装的必要性。”“社情民意气象员”郑岳连说,“开展这个工作并不容易,许多住户都不能理解,煤气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更换呢?但碍于都是老邻居,大家也会卖我们点面子。”通过“社情民意气象员”一次次耐心走访,同意安装天然气的住户数终于到达80%的首要条件。天然气公司在第一时间为小区安装上了居民期盼已久的天然气。

  “开放式小区的管理一直以来是社区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梧桐街道社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开放式小区大都是老旧住宅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存在卫生环境差、治安状况乱、矛盾纠纷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居民自治管理的方式,引导和组织居民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让社区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记者观察

  居民的自治组织等于给社区和居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让居民能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也能让社区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信息和需求。通过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实现“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去做,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去做,居民能做的交给居民去做”,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成绩,桐乡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今年7月,全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现场推进会选址桐乡,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对桐乡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提出要把桐乡这个好“盆景”变成全省基层社会治理的“风景”,让桐乡社会治理信息化工作成为全省样板。此次推进会结束后,桐乡也成为了全国各地争相学习的模板,近几个月来,桐乡已接待了包括福建、江苏在内的50多批全国各地的交流团前来取经,这也预示着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桐乡模式”正在朝着一条“阳光大道”大步迈进。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