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乌镇的戏剧大梦已声名远播,未来的走向会如何

古镇与戏剧能否水乳交融

2015年10月23日 09:38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程新星 陈亚萍 实习生 徐家捷

  10月20日,乌镇戏剧节的第6天,长达7.5小时的德国塔利亚剧院话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在乌镇大剧院上演。

  60余人的演出团队,《尼伯龙根的指环》毫无疑问成为本届戏剧节演出人数之最。本届乌镇戏剧节,除了黄磊和赖声川倾情推荐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一起上演的还有其他19部国内外顶尖剧目。

  由这部剧引出的话题很多,观众有没有耐心欣赏完这部长剧?能否听懂外文,或者通过翻译、表演,看懂剧情?第三届乌镇戏剧节,能否如期赢得认同和喝彩?乌镇戏剧节走到第三届,这些问题逐渐被人提及。

  “曲高”亦能“和众”认同还是围观

  10月15日,乌镇大剧院迎来了开幕大戏――瑞士苏黎世国家剧院的代表作《物理学家》。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新锐戏剧导演李建军的原创新作《飞向天空的人》在诗田广场联合开幕。“阳春白雪”的戏剧艺术与江南水乡古镇的传统文化,能够水乳交融吗?

  从这几天几近满座的上座率来看,希望很大。20部国内外大戏的演出门票,从50元起的票价,也让游客和爱好戏剧艺术的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到10月17日,3场《物理学家》已全部演完,场场满座。“没人拍照,没人说话,观剧现场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市民赵静今年是第一次到乌镇看戏,她说,“可以如此亲近演员,近到可以听到演员的呼吸,看清他们脸上的汗珠,感觉挺美妙。”

  然而,也有游客认为,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流动性演出和即兴表演,是在被动接受观看,除了短暂的围观,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为此停下脚步。

  由于《物理学家》是用德语演出,观众既要紧盯舞台,又要眼观台词提示,观剧难度很大。“我们滚出地球来到沙漠,进入月球,然后到金星的大油锅里煮着,木星已经发臭……”剧中物理学家“发疯”时的这些频密的台词让人看着捉急。不少观众看完后大呼“看不懂”。“有几位中途离场了,现场打瞌睡的那就更多了。”市民李晓琳说,相比《物理学家》,她更喜欢以往的《如梦之梦》和《青蛇》,同样是有深度的经典作品,“看得懂”让她在观剧时和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不止《物理学家》,本届戏剧节由国外名团带来的经典剧目,或多或少存在“受众群体小众化”、“观众看不懂”的情况。甚至连新媒体视觉的《飞向天空的人》、肢体悲剧《孤儿》等国内剧目,也因被赋予天马行空的先锋质感,被不少人认为“脑洞大开”。

  “《飞向天空的人》没有一句台词,理解起来比较费力。”在戏剧爱好者俞宏杰看来,“今年,乌镇戏剧节的剧目离群众有一定的距离。”

  古镇戏剧盛宴冲突还是融合

  美国现代剧场最具影响力的大师布鲁斯汀说,他参加过很多戏剧节,唯独在乌镇,他看到了东西方交流中前所未有的深度。不言而喻,在与国际接轨的路上,乌镇做到了古镇“标杆”,在沉淀文化的途中,乌镇做到了古镇“典型”。

  今年,乌镇戏剧节步入第3年,与前两届相比,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

  然而,“人红是非多”,对于今年的20部话剧,褒贬不一的声音不绝于耳。于是,有人就问“选剧人”孟京辉,为什么要选这20部剧作为特邀剧目。

  孟京辉妙语总结:就如乌镇有一条长河贯穿古镇,而剧目安排也从古至今,带领观众走一遍戏剧历史的长河。

  作为国内先锋戏剧的佼佼者,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选的戏显得有些生涩难懂。对此,孟京辉自信回应:“我喜欢的就是观众喜欢的,观众的目光是有热度的,也希望观众的胸怀是宽广的。”他还说,一个戏剧节,有争议才会有话题,观众对话剧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正常现象。

  当然,孟京辉是话剧行家,从他的角度看,或许这样的剧目安排是合理的。但看话剧的人却不都是行家,有乌镇人、桐乡人、游客……他们是平民老百姓,来看话剧,基本是抱着“猎奇”心理来凑热闹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邵云,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文化顾问,他说,第一届乌镇戏剧节时,他也很纳闷,游客会喜欢这些东西吗?但是经过3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接触话剧。

  另外,就乌镇自身的发展而言,它越来越国际化。邵云表示,在乌镇,有不同文化的交融,它不一定都符合每一位游客的心理。“就好比在乌镇,你也能吃到川菜和湘菜。

  为什么?因为乌镇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不都是豫剧、评弹、花鼓戏的爱好者,而文艺青年的口味或者需求更高。这就要求乌镇的文化具有包容性,戏剧文化也是如此。”

  戏剧节的成长,还需要时间

  戏剧文化,是乌镇旅游在原有“乌镇模式”上的深挖,是从传统历史文化向现代文化的一种延伸。“‘景’和‘境’是不同的,乌镇有很好的‘景’,但是有文化才有‘境’。不是说这里漂亮,拍个自拍这么简单的事情,乌镇现在很大比例的游客是反复来的游客,他们一年来几次,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想做的事情。”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说,“文艺复兴是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的兴趣,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对于程式化的东西,陈向宏不想复制。

  也正因此,才有了乌镇戏剧节。

  借由3届戏剧节,乌镇的戏剧大梦已经声名远播。但作为一个纯粹的民间行为,3岁的乌镇戏剧节,未来的走向会如何?“每个戏剧节扮演的角色都不同,乌镇不可能变成爱丁堡,因为那边的戏太复杂了,没有人知道攻略;也不可能变成阿维尼翁,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空间。”乌镇戏剧节常任主席赖声川说,乌镇不是一个以规模取胜的戏剧节,所以未来扩大规模要谨慎。

  今年戏剧节开幕前,陈向宏在一派喧闹中冷静提出,“3岁的戏剧节正面临一次提升和转型。”赖声川则说,“3岁的乌镇戏剧节有潜力,但还需要时间。”

   烂泥村高腔——八十岁高龄表演者。

  刘勇贤《继续活着》。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古镇 能否 水乳交融 乌镇 戏剧节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