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田地的名字

2015年05月19日 09:06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苦李

  我出生在桐乡城北一个叫帮岸头的小村坊。这个村坊确实小,我童年时整个村坊才22户人家,130多人。

   人口虽少,田地却多。所有的水田和旱地,都有自己专门的名字。如今城市扩张,小村坊已荡然无存,一块块田地更是无迹可寻,可我依然记得它们的名字。毕竟,那是我生长的地方。

   田地的名字,有些杂乱,仔细想想,大致也可分成几类。

   一种是以主人名字命名。比如兰生地,当年是兰生家的。和尚田,据说田主的绰号叫和尚。

   另一种是简单以地域命名。东冈,当然位于村庄东部。有三块差不多大小的田,中间那块,名为中节。有一片田,就叫路西,只因它在一条南北通道的西侧。

   也有按用途和性质取名的。桃树冈,是栽桃树的。我曾祖父曾祖母去世后葬在待嫁地,那块地,曾经是一个待嫁女子的嫁妆。

   还有就是根据特征来命名。花笼,是一种捉鳝鱼的工具,呈字母“L”形,花笼田,它的轮廓就呈"L"形。长九分,短九分,两爿田的面积相同,只是长短不一。河田,听名字就知道,地势很低,跟河比肩。

   村上的田,大多又低又平,村民称之为圩头。《现代汉语词典》有关于圩田的解释:有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的农田。我觉得这只说对了一半。我们村上的圩田,发大水时固然有被淹的危险,可是万一遭遇大旱,也明显有好处,因为上水相对省力。

   地势偏高的田,总共只有三块,称为荡田,比如毛家浜荡田。以前均为旱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多产粮食,把这几片改成了水田。那时,已经有机埠和渠道,否则,荡田高高在上,取水就困难了。

   我母亲刚从上海嫁过来时,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高高低低,景色不错。冲积平原,照理一马平川。高低起伏,则是千百年来人们挖掘改造的结果。让农田低洼些,虽然容易被淹,但在没有机器的年代,这样有利于浇灌。丰子恺先生曾在散文《肉腿》中,真切记录了桐乡农民辛苦踏水车灌溉农田的景象:“从石门湾到崇德之间,十八里运河的两岸,密集地排列着无数的水车。无数仅穿着一条短裤的农人,正在那里踏水。我的船在其间行进,好像阅兵式里的将军。船主人说,前天有人数过,两岸的水车共计七百五十六架……”

   田地还有几个奇怪的名字。如坟眼里,是一块地,可能和坟墓有关。我在中秋时降生,年长我十四岁的姑姑总是说,得知我出生消息那一刻,她正在坟眼里采桑叶。西面不远处,是九龙潭,带着点神话色彩。我家屋北,有个金山冈。小时候听老人们说,金山冈本来正往上长,可能真会变成一座山,只可惜有个新媳妇把刚倒好的马桶反扣在上面,冒犯了土地菩萨,从此金山冈再也不见升高。我觉得,这其实反映了平原地区人们对山的渴望。

   港南田前面的高地,是小村坊的制高点。两旁各有东湾田和西湾田。传说不知哪朝哪代,这里住着一大户人家。后来这户人家摊上大事被起土三尺,正房变成港南田,东西厢房成了东湾田和西湾田,挖出的泥堆得很高,就成了高地。高地南侧紧傍着一条仿佛护城河的浅浅小河,名为狭泾,干旱时,只能淹没人的小腿。

   住着大户人家,村子俨然小集镇。有过土窑,某几处河滩断砖碎瓦狼藉。这里还可以打油,金山冈东面那块地,就叫油车头。据说,很久以前,河岸砌有石帮岸。怪不得这个地方,被称作帮岸头。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