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梧桐影·沈苇窗纪念专辑》编后记

2015年04月22日 08:5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夏春锦

  偶然中知道沈苇窗其人其事,记得是在《开卷》上,而令我对之发生浓厚兴趣则是经由徐重庆先生的一再推介。记得徐先生在一封来信中特别提醒沈先生是桐乡人,其一手创办编辑的文史杂志《大人》和《大成》更是内容丰厚的名刊,如今已成为收藏界的热门藏品。《梧桐影》作为地方上的读书民刊,一直致力于“发现”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对那些被有意或无意遗忘与忽视的人和事更是抱有极大的兴趣。经与徐先生信来电往的数次交流,彼此达成共识,要赶在沈苇窗去世二十周年之际做一期纪念专辑,以此向这位多才多艺又颇有文化成就的乡先贤致敬。

  沈苇窗原名沈学孚,桐乡乌镇人,一九一八年生于上海,一九九五病逝于香港,享年七十七岁。纵观其一生,有以下几种角色颇值得一说:

  首先,沈苇窗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分别于一九七〇年五月和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香港先后创办了《大人》和《大成》杂志,两个刊物共计三百零四期,前后维持达二十五年之久。这两份杂志因其作者阵容的空前绝后以及内容上巨大的史料和文化价值,为世人瞩目。其杂志在促进海内外文艺交流,促成相关著述(如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的问世诸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作用。

  其次,沈苇窗是一位出色的剧评家。他因是昆曲大师徐凌云的外甥,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一生都对戏剧文化抱有经久不衰的兴趣,并能自觉地从事戏剧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他不仅依托杂志约写了大量有关戏剧的第一手文章,还不遗余力地搜罗戏剧文献,并成功刊印了一批珍贵的戏剧史料,如《章遏云自传》、“平剧史料丛刊”十二部(与刘绍唐合作)等。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一定数量的戏剧评论,其中就有像《苇窗谈艺录》这样的系列文章在刊物上连载。

  第三,沈苇窗是一位优秀的美食作家。其《食德新谱》系列散篇早在报刊上刊登时就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被香港著名作家倪匡称为是“就医学观点,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兼及食谱、食物典故的绝妙散文”。同题书籍于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由凌云超纪念馆结集出版后,成为香港美食著作中的佳作。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拿到后更是“爱不释手”,评价说“不但装帧好、耐人欣赏,且文笔流畅、情趣盎然,尤为难得”。

  此外,沈苇窗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有他与诸多文化名流的交往。正如台湾著名作家蔡登山所说,与沈苇窗交往的这些人“大多是大陆鼎革后,流寓在香港和台湾的南下文人、名流和艺术家,大都是沈苇窗的旧识,也可见他在旧文化圈中人脉的广博”。其中尤以他与以张大千为代表的书画界,以马连良为代表的戏剧界和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文学界人士的交往最为频繁而深入,或谈文论艺,或迎来送往,为文坛艺林留下了一段段的佳话。

  如上所述,即是此《梧桐影·沈苇窗纪念专辑》编印的因缘所在。但由于编者能力和条件的限制,现只能暂告一个段落,算是一次初步的尝试。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尝试基础上,能够得到方家的点拨,今后有机会将此专题做得更加深入而全面。

  此册编定之时,徐重庆先生在病床上已经躺了近五个月,感谢他在选题之初的悉心赐教,祝愿他早日康复。感谢寇丹先生封面题签。感谢宋宝罗、包立民、虞坤林三位先生应约专门撰文支持,使此集内容增色不少。感谢蔡登山、董宁文二位先生百忙之中提供了相关图片和文章。也对一直以来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崔文川先生,余兮、王净二兄,道一声“辛苦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