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桐乡蓝印花布:在生产性保护中绽放的“蓝白魅力”

2015年01月20日 08:36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孔 越 通讯员 陈亚琴

  开栏语: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桐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3项,桐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为了向读者讲述一段段非遗背后的动人故事,展示桐乡非遗的独特魅力,今天起,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本报,推出“非遗桐乡”栏目,将分成“传习百工”、“传奇天虫”、“传说乡土”、“传唱遗韵”、“传统风情”、“传真乡音”等多个板块,带你走进桐乡非遗。

  在崇福镇崇德小学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有一间狭长的透明小屋,它以木板为底,稻草为顶,里面放有几个染缸,这个约15平方米的小屋有一个美名——“蓝韵轩”染坊,原来是学生们创作蓝印花布作品的迷你染坊。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经走进学生课堂三四年了,不仅让很多学生了解了这项传统技艺,还培养了一批小小传承人。”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1年崇德小学就将这一传统特色文化与学校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还定期邀请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项目传承人、桐乡蓝印花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继明来校手把手指导。

  “看到孩子们从染缸中拿出一件件虽不成熟但充满想法的蓝印花布作品,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经常身着蓝印花布外衣的周继明,对于蓝印花布的话题总是充满了热情。

  去年12月初,“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从全国1000余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位列扩展项目“传统技艺”类榜首,正式成为第四批非遗“国宝”。这也让周继明激动不已,他说,十多年前崇福镇皮毛染色业蓬勃兴起,很多人劝他改行,但他怀揣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依旧前行在传承和保护蓝印花布的道路上。“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这个曾濒临绝境的传统工艺又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与周继明一样,石门镇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的哀警卫也对蓝印花布情有独钟。对绘画颇有造诣的他,有着“再造一个百年丰同裕”的梦想,“传统艺术以生产性的方式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说,自己曾跑遍了乌镇每一家经营工艺品店铺,还不断跑上海、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的旅游景点,把产品打向更广阔的市场,践行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传承民间传统工艺之路。

  如今,丰同裕染坊已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一家集民间传统工艺印染生产制作、研究开发、民间工艺博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业生产企业,产品多达1000余个品种。如今走进丰同裕染坊产品陈列室,各种设计新颖、工艺独特的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传承人培养和生产性保护方面‘独树一帜’,这也为这门技艺在‘后申遗时代’的保护和传承指明了方向。”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褚红斌告诉记者,守护传统、扬长补短、创新发展是蓝印花布的保护之路,接下来桐乡将建立完整的“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资料库;建立蓝印花布同业协会,保护知识产权;设立并扶持蓝印花布传承教学基地等。

  据了解,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利用物理防染印花法,在自然白色坯布上隔染而成的民间染整技艺。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拷花布”,是江南水乡一带的传统服饰织品,在桐乡还被广泛用于被面、蚊帐等。桐乡蓝印花布的图案具有极为鲜明的江南风格,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民俗吉庆图案,如“凤穿牡丹”、“狮子滚绣球”等,创作的《百子图》门帘图案,1981年曾被日本东京邮政部门印成明信片发行;《清明上河图》艺术挂轴获得1999年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特别金奖。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桐乡 蓝印 印花布 生产性 保护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