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乡村庙会:农村社会秩序重构之内生动力

2014年12月05日 08:36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沈林洁

  内容提要:农村的基本格序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地被打乱并逐渐重新排序。在此过程中,农民无论从生产生活方式到世界观、价值观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农村、生活资料大部分自给自足、一辈子不离开土地的农村居民来说,原来深厚的邻里、宗族为基础结成的共同意识仍然存在,原先的习俗也一直延续。作者通过对一些村落的走访并参与了桐乡市大麻镇海华村的“拜斗”庙会活动,认为乡村庙会在农村社会秩序重构中不可忽略它的内生动力并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在一次次外来价值观的入侵中,农村时断时续地延续着几百甚至几千年来的村庄庙会(这可从一些村庙时建时拆的历史证明)。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交流着彼此的信息,并通过庙会活动,传递着村庄长期以来传统的并被不断修正补充的价值观,以内生动力的方式不断推动着农村社会秩序的建构。

  一、农村社会秩序重构内生动力:民俗文化

  萨姆纳认为,任何既定的人类群体中,所有成员都会为了最近的目标采取同样的方式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方法变成了习惯。这些习惯方式以传统、模仿和权威传递给下一代人,从而产生习俗,衍生法则。

  具体来讲,作为民俗的乡村庙会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当地民众的教化功能。民俗及习俗文化包含着众多文化内涵,对社会发展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比如民间信仰,其中包括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对现实苦难的抗争,是人们现实生活存在欠缺的精神补偿。我国众多的民间信仰中所倡导的“公正、仁爱、孝道、财富、健康、长命、消灾、避祸”等精神诉求,就是民众最基本的追求和最原始、最直白的生活需要。

  2.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民俗、民俗信仰对人们行为和影响的控制是类似于道德教化的“软控制”。它不像法律和行政控制那样“刚性”,而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因而能够广泛感染与影响人们的所作所为。民间信仰中的许多地方神,大多是由传说中那些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助人为乐的楷模人物转化而来。对他们的崇拜及祭祀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崇信群体教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人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3.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因素。这种功能的微观表现是能够强化一定地域内人们之间的亲近感和凝聚力,化解各种矛盾。在宏观上,这种功能则表现为能够有利于保持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协调,是社会系统消除震荡与干扰而趋向稳定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说,在社会管理中民俗所具有的强大的内生动力是社会秩序建构所不可忽视的。当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自上而下建立一些新生组织时(这些组织在短时间内在很多地方很难落地生根),何不利用现有的传统力量,遵循它的规则,作适当的引导,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资源的整合?下面对海华村庙会进行简单介绍,也许从中我们能得到更多社会秩序重构方面的启示。

  二、农村社会秩序重构内生动力渊源:海华村庙会活动考察

  (一)海华村海神庙庙会习俗——“拜斗”的起源与流变

  在海华村,“拜斗”也称“拜斗坛”。村民在每年阴历九月初一接斗姆。村民于这天汇集至海神祠,自愿交上一定数额的钱,从这天开始,就在祠里吃素斋、烧香、念经,一直至初九。初九送斗姆上天,初十开荤散福。拜斗的法物介绍:

  法物阐释

  斗宇宙、诸天、天圆地方,故斗作圆形。

  米星辰、宇宙之内布满星辰。汉以前用米作为道教降神之物。故将米置入斗中。

  斗光焕采大圆镜以心镜祛魔,以返照本命大放光彩。属土位本命。

  青龙桃木七星剑斩除不祥、护其身形。属东方木位。

  朱雀凤凰朝仪剪剪断藤蔓、去除邪祟。属南方火位。

  白虎戥点两生秤以上含天心。属西方金位。

  玄武天蓬大法尺取道尺衡量深浅,以神兵镇威,属北方水位。

  在道教中,斗姆崇拜十分普遍。斗姆的神职,她能阳能雨能变化,救灾救难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题名;商贾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长生,子孙得荣盛,夫妇寿康宁,万邪自皈正,诸恶化为尘。在海卸的传说中,斗姆每年阴历九月初一来到凡间,初九回天庭,向天帝汇报民间情况。

  (二)“拜斗”在海华村体现的内生动力的渊源

  1.认同功能

  “拜斗”对于海华村的村民来说,首先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拜斗”是祖宗传承下来的共同习惯和制度,海华村村民以此为豪。在“拜斗”活动期间,村里的氛围是友好的、团结的。“拜斗”让村民更加感觉到了他们所重复进行的生活方式的相同性,他们的生命纽带是完全连结在一起的。

  2.教化功能

  在海华村,每逢“拜斗”期间,也是孩子们过节的日子。出生不久的婴儿,也常常由奶奶们抱着到海神庙玩。所以正如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所说的,“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待等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

  3.规约功能

  人们从长辈那儿以口耳相传的形式逐渐接受各种生活规则和行为范式,并在无数次重复中实践这些规则和范式,以达到确保自己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传承沿续。如“拜斗”往往要交一定的物资,但在海华村,即使经济条件再不济,海神庙的“拜斗”记录里每年都要有自家的名字。虽然年轻一辈是不会参加念经、守夜活动的,甚至有时是无视,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往往是50岁左右),便自然会参加这种活动并以自己参加为自家祈福为荣。

  4.维系功能

  海华村的“拜斗”是现实与历史之间、族群与个体成员之间、不同的民俗文化圈之间的桥梁。年复一年“拜斗”形成的一些规范和准则,也是一种村民间的制约和维系。这种维系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抗异力量,使族群成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庙会活动蕴含的内生动力对农村社会秩序重构的实践意义

  民俗文化的社会学意义尚有多方面,如为制定政治、法律提供依据,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对民族文学产生影响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更应重视文化资产的保护和使用,结合时代精神的民俗信仰的宣传和引导在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更应大力弘扬,以发挥这个内生动力的作用。

  (一)以融合创新重构农村社会资本

  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在组织发动农民和整合村落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方面任务繁重,加之受到组织自身力量不足、财力物力缺乏等多重因素限制,更显得困难重重。因此,应当重视对包括“拜斗”在内的内生性民间非正式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努力发挥其特有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农村社会秩序重构的新载体,增强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功能,从而有效地整合农村社会传统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会秩序的和谐构建。

  (二)以文化自觉整合乡村公共空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国家权力退出基层,村民开始进行自我管理,乡村公共空间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因此,重建乡村文化,我们就要思考如何修复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火热的集体生活,重新塑造其文化魅力,发挥正确的文化引领作用。如“拜斗”所形成的乡村社会的公共交流空间,便是村级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良好平台。

  (三)发挥庙会等民间信仰对村民凝聚力的维系与引导

  庙会中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乡村生活伦理维系和再生产的载体。在一些被拆除的农村土庙的庙基上,常有年老的村民仍在进行固有的活动,有时尽管只一桑地,但桑树边的小路在固定的时间中依然会有点亮的香烛。我们在感叹这些习俗强大的凝聚力和根深蒂固的传承力之余,应认识到民俗活动中村民聚集在一起,不仅增加了相互之间合作的机会,而且也增强了组织成员的共同体意识,强化了群体的同质感和连带感。

  (四)发挥乡村民间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引领与塑造作用

  在庙会等民俗活动中产生的民间组织,是乡村公共空间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海华村“拜斗”期间的一些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和充实了村民的闲暇生活,为村民们带来了欢乐。这些公共文化活动在乡村社会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创造出有利于村庄发展的公共舆论氛围。同时鼓励村民的自办文化,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结束语:从现实看,每个村都有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特色,并形成了自身特征的一些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是村民归属感与认同感的载体,也是村民俗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它包含的规则是每位村民从小得以遵守的规范,内化为村民内心的准则。所以政府在自上而下推动社会秩序的建构中,发挥民间内生动力的内拉力便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