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读木心的乡情乡味

2014年10月29日 08:54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高玉林

  最近,我读了木心的小说《寿衣》、散文《乌镇》和遗作《海伯伯》等作品,深切地体会到木心那种浓浓的乡情乡味。

  熟悉的生活,亲身的体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清醒的头脑又使他正确地透视那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木心的《乌镇》一文是他在一九九四、一九九五年之交回故乡后所写的一篇散文。木心对童年的孙家花园记忆犹新。他写道:“童年,若逢连朝纷纷大雪,宅后的空地一片纯白,月洞门外,亭台楼阁恍如银宫玉宇。此番归来,巧遇花飞六出,似乎是莫大荣宠,我品味着自己心里的喜悦和肯定。”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的家园破烂不堪,“盖了一家翻砂轴承厂,工匠们正在炉火通红地劳作着。”此时难怪他有点心痛。他写了一句:“永别了,我不会再来。”(这是一句气话,平心而论,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久,乌镇植材小学校友会的老校友多次给他去信邀请他回家乡安度晚年时,木心复函云:“若干年后,我还将到乌镇,届时定当约晤叙。”这才是他的真实乡情。

  如果说木心的乡土散文较平面地来概括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话,那么他的小说《寿衣》更是从深度立体地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代风貌,揭示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生活本质。

  鲁迅写鲁镇,隐藏着寓言,含意深刻。木心写乌镇,在概括社会生活方面同样很有特色。他在生活原型基础上进行典型概括,因为他熟悉生活,可以兴之所至,信手而写。木心在小说《寿衣》中描述:“那时代,江南水乡的城镇,每到下午,寂寞得瘫痪了似的,早上是农民的集市、茶馆、点心铺子、鱼行、肉店,到处黑簇簇的人头攒动,声音嘈杂得像是出了什么奇案,近午就逐渐散淡了。一直要到黄昏,才又是另外一种热闹开始,油坊、冶坊、刨烟作场的工人满街走,买醉寻衅,呼幺喝六……”这是木心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乌镇街市的描写,惟妙惟肖,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乌镇的思念之情。

  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木心《寿衣》中的陈妈与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似乎有相似的命运,但是木心构思奇巧,使小说的调子从鲁迅的窠臼中走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陈妈与祥林嫂同是苦命人,但是陈妈会苦中作乐,有乡下人的艺术天赋,“她学街坊小贩的叫卖尤其传神,童子的,苍头的,腔调韵味俱佳……”木心对其间折射的人情味与风情味入木三分。当有人蓄意陷害她时,她出走,等待机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抗,“她便躲躲逃逃,到了隔省的小城里,夜宿祠堂角,日间在街头为人缝补衣裳,托袜底,没有生意时,便敲个小木鱼,席地念‘心经’,过路人看到她确是在风里太阳地里一句句念,一个个点红印子,吃长素?那还吃什么呢。所以都认为这种经卷是值得买去烧给祖宗的——她说到自己会想法子活下去,似乎得意起来……”她终于在男工“老实头”的帮助下,半夜里“不宣而战地突然回归故里了”。此时,主人已乘船深夜到埠,正厅灯火骤明。陈妈当场揭露事实真相。木心对女佣陈妈性格里的非凡之处写得楚楚动人,也在意料之外。

  乡土文学,自古有之。在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乡镇生活的作品也不少。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茅盾笔下的老通宝、林老板,人物形象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本质特点。如果说木心笔下的陈妈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话,那么海伯伯却是实有其人,他是孙家的总管。因此,木心未写完的遗作《海伯伯》应是一篇随笔散文。木心在文中说:“海伯伯,真姓真名是郑阿海,一望而知是个俗人。在我诞生之前他是我家的成员。”“他解过父亲的危,救过父亲的命,我儿时即使看惯父亲和海伯伯的亲密无间的情态,也常奇怪自己和表兄弟之间怎么不能也是如此这般呢,所以时时会发呆地看父亲和海伯伯这种一个眼色一个动作便默契得出神入化的趣剧。”据陈丹青回忆:“自从认识木心,直到他暮年,他不断谈起海伯伯,我说那你写呀。他说我要写!最近在先生遗稿中终于发现了这篇未完成的稿子……”这是木心未了的乡情呀!他在文中说:“我早想写海伯伯,迟迟三十多年不下笔,因为决不定用何种文体,现在决定了没有?这便是了。”在《海伯伯》一文中木心插叙:“我在考入正式的大学之前曾是六个家塾教师的门生,四个是被淘汰了的,两个是历久不衰的学问家,教中国古典文的是前清举人,一代名儒,教西洋现代文的是东吴大学早几届的文科学士,杜威博士的高足,二师言之谆谆,诚心诚意要我学贯中西……”据沈罗凡(乌镇中学离休教师,现健在)老师说:“我家住在孙仰中(木心)家隔壁,原来两人一起在植材小学读书,一九三七年秋日寇进入乌镇,学校解体,师生各自求生。这时孙家聘得一位东吴大学的毕业生到家里教木心读书,我有幸做伴在他家陪读。”良好的家塾教育为木心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因此在木心的作品中有秀丽绵密的古汉语的血肉。后来,木心跟随母亲从乌镇“逃难”到嘉兴、杭州、上海等地,在亲戚家“避难”,最后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关于木心的乡情乡味,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木心在一九九五年早春回乌镇以后,植材小学校友会与他有过多次书信往来。他在《乌镇》一文中虽写过“永别了,我不会再来”,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校友会老校友的乡情乡味终于打开了木心的心扉。一九九六年二月十四日木心复函校友会云:“家堤先生:……我之所以与乌镇未尽因缘,是由于你们的热忱感动了我,打破了我半个多世纪的自甘沉默,但还不足以扬眉吐气回馈故乡,仅只出明心迹,期之于后耳。你每信都提到陆渠清、吴柏松、魏午堃、钱履坤、沈钤、沈品年(笔者注:以上都是木心在植材时的同学)……你的做法,令我叹佩,引我记忆复萌,他们的音容笑貌,肤色步姿,一一宛然在目矣。虽属童年蒨雨,俨然越洋新知。无奈我漂流海外,浪得虚名,离我的目标远之又远,旦夕伏案写作,孜孜不敢稍怠。归期未可预卜,还望诸位善自珍摄,幸得相见,乐何如之。……”如果说乌镇政府、乌镇旅游公司的盛情相邀,又有睿智的陈向宏的力主出资修复孙家宅院,为木心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环境的话,那么植材校友会和徐老会长等老校友则是开启木心心灵的钥匙,促使木心先生的乡情乡味骤增愈浓,为他叶落归根奠定了思想基础。继之于有远见的陈向宏团队的接力,终成艺术家木心的回故乡定居。木心曾经说过:“今日之乌镇,非昔日之乌镇矣。一代新人给予我创作艺术的足够的空间,所以我回来了。故乡乌镇……是人杰地灵……他们邀请我归来定居,是对一个艺术家的礼遇。”

  人说木心先生的作品中有秀丽绵密的古汉语的血肉,有许多生僻字含意深刻,读木心需在案头放一本字典,以备随时查用。木心在《寿衣》一文中还用了不少乡土语言,如,“立不牢了,脚痛啊!”这里的“立不牢”就是站不住的意思;再如“老实头”(老实人),“那辰光”(那时候)等乌镇方言,读后让人感觉木心的乡味蛮浓哩!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 乡情 乡味 乌镇 伯伯 校友会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