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龙翔街道在服务群众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中有益探索

“五民工程”创新基层党建新样本

2014年09月22日 08:22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沈怡华

  

志愿者在农户家中采茧子。(资料图片)

 

  龙翔街道作为最早开展“两分两换”工作、城乡一体新社区高度集聚的街道,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无疑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张“新试卷”。

 

  在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龙翔街道在服务联系群众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中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积极打造“亲民懂人心、便民得人心、富民赢人心、乐民娱人心、安民稳人心”的五民五心工程。

 

  聚焦一:一本“随手记”赢得百姓尊重

 

  今年,龙翔街道的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后,都会随身携带一本“便民随手记”。翻看里面的内容,无外乎是村里的水泵坏了、隔壁两户人家闹起了矛盾……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大事。

 

  之前元丰村村委会想购置一批动力喷雾机,咨询有无补贴政策。沈忠伟获悉农机补贴政策还未开始,及时把情况反馈到村里,小事赢得村民尊重。街道农经中心的沈忠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忙忘了的事,翻翻随手记准漏不了。”

 

  龙翔街道组织委员颜跃华表示,街道党委对持有“便民随手记”的干部提出了要求,能当场办理的事当场办,不能当场办理的,3日内办结,特殊原因应说明情况,承诺办理时间。事后要进行回访,记录群众满意度。

 

  延伸解读:龙翔街道“五民工程”的第一项就是“亲民工程”。除了“便民随手记”,还有一事一记录:即一件事情作一次记录。一月一公示:即月末对记录的便民服务事项进行核查公示。一年一评价:即每年末对各村(社区)“便民随手记”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让机关部门真正融到百姓中去,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二:一个村在党员带领下致富

 

  10多年前,南王村的村民从未把茭白和自己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如今,在党员沈建明的带领下,全村1900多亩茭白,让无数村民走上致富路。

 

  1997年,沈建明种下1亩多茭白,之后扩大到14亩多,如今种植版图已扩大到134亩。村民们循着沈建明的步子,开始种茭白。不懂技术,沈建明手把手教,没有销售渠道,沈建明帮着开拓。

 

  村里的蒋月祥原本靠种几亩薄田,生活入不敷出,如今不仅种茭白,他还成了农产品经纪人。今年还打算开设茭白农场,打出品牌。他说,正是有着像沈建明这样心系群众的基层党员的付出,才会有百姓更好的未来。

 

  延伸解读:在“五民工程”中,龙翔街道把工作重点放在“产业富民”上,不断引导合作社在扶贫帮困、社会治理、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发挥正能量。

 

  从今年年初起,该街道引导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低收入残疾户,饲养春秋蚕,增强“造血”功能。通过接力扶持,190户扶持户每户每年预计创收1.9万元。

 

  聚焦三:一群“和事佬”的调解艺术

 

  在元丰村村委会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党员和事佬工作室,成员由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是清一色的党员,他们懂政策、熟法律,在群众中有威信,会做思想工作。

 

  60岁的张应田是工作室的骨干成员,之前他成功解决了一件土地测量纠纷的事情。一名四川来的养殖户承包了元丰村民的30亩鱼塘,但他测量的结果只有15亩。争执之下,村民找到张应田。经过比对,张应田发现养殖户的测量公式有误,通过耐心解释,一场纠纷被化解在无形中。

 

  在村里,只要村民有困难,不仅“三室一站”会帮忙协调,由党员企业家等组成的“党员爱心服务队”也会主动帮忙。

 

  延伸解读:为了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龙翔街道发扬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先后组建党员和事佬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综合治理工作室、住村干部民情驿站等“三室一站”。

 

  近年来,以张永根党代表工作室为代表的“三室一站”服务体系,年均服务群众8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百余条。

 

  聚焦四:一颗星撬动自治大动力

 

  今年3月,龙翔街道“星级文明家庭”评创工作在杨园村拉开帷幕。杨园村皂荚树下小组杨坤泉户是首批开展“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的家庭之一。只评到“两星”,杨坤泉“很不甘心”。

 

  原来,杨坤泉“两分两换”后建了一幢三层小楼,之后房子曾出租给他人作小作坊。虽然现在房子不出租了,但房前屋后留下一堆垃圾,未引起重视。

 

  一堆垃圾,没想到在星级家庭评选中拖了后腿。懊恼的杨坤泉动员全家清理了垃圾,并主动邀请评创委员会实地检查,之后终于挂上了三星级文明家庭的牌子。杨坤泉表示,要督促家人做得更好,挂更多的星。

 

  延伸解读:“通过引导百姓自治达到‘安民宜居’,远比实施各种行政命令来得更为有效。”龙翔街道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街道建立融合物业管理、文化、体育等新社区服务的“邻里中心”,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建立“家庭互助会”,通过“以服务换服务”、无偿提供服务的形式,互惠互助、奉献爱心;培育社会服务团队,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慈善帮困等社会服务,构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管理格局。

 

  聚焦五:一种氛围激发村民热情

 

  每当夜幕降临,在杨园村新造的露天舞池里汇集了近百名村民,合着优美的旋律翩然起舞。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愉悦身心,对于领导重视、百姓关注的大事自然也不能“等闲”。围绕着龙翔街道的治水工作,一批由热心老教师、老干部组成的村(社区)网格长和网格员守护着街道里的每一条河流,一有情况及时汇报,防止已整治过的河道再次被污染。

 

  同时,村干部、民兵预备役也踊跃参与进来,每人每天义务劳动一小时。

 

  延伸解读:目前,全街道3000余名村干部、民兵预备役、网格员等争当治水的“哨兵”、“标兵”和“尖兵”,影响并带动身边的村民形成“人人争当清道夫、不做旁观者”的良好治水氛围。

 

  围绕公民道德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和科普文化宣传等,深入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按居民的文艺特长,成立“文艺演出队”、“排舞队”等业余团队,累计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民工 工程 街道 党员 龙翔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