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话说“露天电影”

  每当我路过现时富丽堂皇、霓虹灯闪烁的电影院时,免不了回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看露天电影时的场景。

 

  “看电影要买票,建设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早来到;大家来看电影,家里一定要留人,火烛门户要小心”。这是当年印制在一张长约10厘米,宽4厘米,票价为5分的电影票票面两端的宣传语。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桐乡尚无电影院,但境内已有2个电影放映队,有“五四型”16毫米放映机2台,放映员4名。当时镇上每月约巡回放两部电影,先由放映员用水彩颜料勾画海报,贴于街头闹市及四城八门墙上,将电影片名、放映地点、时间予以公告。在那个物质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哪里有电影放,城乡民众便纷至沓来。尤其是孩子们,对声、光、电融合一体放映的影片感到十分新奇。

 

  那时桐乡的露天电影,一般都在梧桐完小操场放映,偶尔也会在灯光球场放映。梧桐完小操场朝南有两扇木质栅栏大门,电影放映前经协管员清场,工作人员在门口检票。孩子们听到放电影的消息,欣喜若狂,与四邻八舍的孩子约好,吃过晚饭,随肩上扛着长板凳的大人们早早到操场占好位置。此时,操场南侧围墙内竖有两支与银幕等宽的毛竹,白底黑框的银幕已挂妥,毛竹旁的课桌上摆放着音箱,设在操场中心的放映台亦是用课桌临时搭建,桌子的一条腿上挷住一根长长的竹竿,竿上附着电线和电灯,供“中场”换片停顿时使用。

 

  天色渐暗,操场的角落亮有煤油灯,是做生意卖瓜子、糖果、香烟、茶水的小摊。待音箱里播出优美的乐曲,操场上顿时安静下来,人流越涌越多,不少来者干脆在操场边临时捡块砖石或垫张纸头在前面席地而坐,外围站满了人群。开映前先放幻灯片,由放映员边讲解边翻片,然后加映“新闻简报”,常有工、农、兵雕塑光芒四射的片头出现。正片放映中,当银幕上角闪动着白圆点3-2-1倒计时时,说明要换片,如果有两架放映机在场就不用停顿,如仅有一架放映机则“中场”电灯亮起,须停顿换片。还有“跑片”情况,同样的片子在不同地方放映,异地的片子(下集)还末送达,只能等候。

 

  此时,人们在光束照射下走动,幕布上会出现鬼脸或用手指变换的兔子、飞鸟等动物影子。跑片等候时间太久,人群中难免有阵阵抱怨声。看电影最好的状态是除了影片中的人物对话、音乐伴奏外还能听到胶片放映机的转机声。淘气的孩子还会钻到银幕背后去看“反电影”,因为这里不拥挤,图像也还不错,但出现文字时看起来十分费力。

 

  然而,那时看露天电影,常会碰到停电情况,故放露天电影还需备好发电机。而发电机的隆隆声难免对音箱产生干扰影响观看质量。另外,露天电影还受自然条件影响,遇到刮风、下雨天时幕布飘动厉害,下雨的话可见光束照射下的茫茫雨点,如前面有人撑伞更会影响大家观看,所以露天电影放映选择晴朗天气也十分重要。

 

  如今,家门口就有现代化的影院,一流的音箱、一流的享受,而我却毫无兴致去光顾。现在,街道社区所在地偶尔也有巡回免费放映露天电影的机会,但观看的人稀少,同样的露天电影,处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感受。也许正是那个年代文化生活的稀缺而显得更加珍贵。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阮如贤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