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割稻与掼稻

2014年07月14日 22:07 来源: 桐乡新闻网

  半个世纪之前,南方水稻脱粒普遍用稻桶,稻桶呈四角方形,上口大,底板小,极象古代量米的“斗”,稻桶底下有两根木条,便于在泥田里拖拉;稻帘是用麻布编制而成的,它将稻桶上囗的三面遮挡住,在打稻时不让谷粒外跳;稻栅状如扬琴,木头做成梯形架子,略成弓形。在架子上横向嵌上竹条,农民把稻穗打在竹条上达到脱粒的效果。有首《稻桶打谷》歌谣谜语:“竹木城门无关锁,挂张梯子乃短短。把总人去缴公粮,出来见了阿黄稿。”“把总”是明清时低级军官,喻农夫双手攥住稻捆;“黄稿”则是脱粒后之稻草。

 

  到了沉甸甸的稻穗呈现金黄色的时候,早稻田要收割了。

 

  清晨,队长三大伯双手拎起稻桶底下的两根长杠,猛一提起,往左肩上一搭,稻桶斜的竖在半空中,他两手扶着木桶走路了。于是,人们踏着露珠,掮蓬帘的,扛稻床的,拎箩筐的,更多的是腰间别着镰刀,跟在队长的后面,走向了田头。

 

  来到田边,轻放下稻桶,人们齐心把它推到田里,开始下趟割稻了。人们先后从田里割回稻棵,交由掼稻的两个人,此时,掼稻正式开始了。只听到“嘭、“嘭”响声,稻谷在桶里飞舞。扬起稻把到头顶如金蛇狂舞,使劲向稻桶的稻床摔打下时,大部分谷粒哗的一下落入稻桶内,又似金珠铺地。少部分谷粒因与稻栅的撞击,发出冲力会向外飞溅,由于高高的竖起起“稻帘”遮挡的作用,把谷粒挡住,随之哗哗地落回稻桶里,这样稻谷已全部落在稻桶中。掼完稻,人们还要抖一抖,生怕谷粒夹在稻草不得掉下来。事实也是这样,由于稻谷各部的照射的光阳不同,成熟的程度不同,若即若离的稻谷经一抖,立即会掉下来,当然也有夹在草棵里的。

 

  田野里,女人们弯腰撅臀,只听得“嚓嚓—嚓嚓—”,镰刀割去,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身后的稻铺子,一排排被温婉地放倒在脚边。男人们紧跟其后,挥臂打桶,抡起的稻把如同挥动着的一面面丰收旗帜,掼稻的动作全是力和美的表演与凝聚。晌午时分,灼热的太阳和热风炙烤着每个人胸膛和脊背,黑乎乎的汗水顺着黝黑的皮肤往下淌,淌在眼睛里,涩涩的;淌在嘴里,又是咸咸的。手掌上是被磨出的血泡;胳膊上是被稻叶刺出的条条红点和根根血纹,汗一浸,疼得要命。好在田边地头,有一点树阴,便是收割人有时小憩的最好场所。稍作歇息的人们,忘了忧伤辛苦和困顿,提起早晨带来的茶壶,咕噜咕噜一口气喝足。然后用手捶捶酸痛的腰背,又在一阵紧似一阵的蝉鸣声中,抓起镰刀,融入无边无际的田野里了。

 

  掼出一片空地后,前面的人拖、前面的人推,稻草桶向前移动,因稻桶底部用两根长杠,稻桶与地面的接触面摩擦力较小,稻桶容易活动。人们再次轮番作业,这时掼下稻草己不少了,人们间歇用稻草绕两下,把稻撂一堆扎住它们的颈子,这些青帚头要全部拎到地头晒好晾干,以后挑回家冬天喂羊或烧锅、垫床、打草鞋、草绳、草垫等。当一圩田全部掼好,要把稻桶里的细杂草罗掉,用畚箕筒单地扬一扬,爬到稻萝里,让小伙子挑到稻场上去晒。刚掼下的稻子往往是湿得,箩筐里的一担稻,实际上是不轻的,我们家乡的成语“看人挑担不吃力”由此而来。掼稻往往是署天,烈日当头,“赤日焰焰似火绕”汗流浃背,“农夫心中如烫煮”,然而掼稻它是一种真正的收获,只要听到田里听到有“嘭、“嘭”掼稻声,人们的筋都是板的,说话喜笑颜开,因为这是一了收获的季节,春种、夏锄,到头来农民就盼的这一天。

 

  割稻早上有露水沾衣,“乌蚊子”(一种细飞虫)叮人;中午太阳晒,热气蒸人,没有尚好的体力与耐心,这活是干不下来的。特别快到中午,烈日烤不说,腹中还饥饿,望着长长的一趟田,心身疲惫,真想扔下镰刀不干了。当你坚持割到头时,腰已直不起来,腰酸背疼,狠不得一屁股坐在田埂上不想起来了。然而,坚持就是胜利。当一爿田全部割完,望着田里已经脱粒的一堆堆稻草,心里又有说不出的满足、自豪与喜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脚踏、落田打稻机和电动打稻机动问世,再后来,本世纪初收割机“隆隆”地开进了杭嘉湖平原,上述风景慢慢消失。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桐乡新闻网 作者: 沈新华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