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他历经坎坷,但从未放弃梦想 用7年时间,他创作了300多幅画作,书写家乡古镇

画家吴蓬:感谢生活给我的一切

2014年04月09日 08:30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吴蓬,当代著名画家,字稚农,号无蓬,室名白雪斋,1941年生于桐乡石门,自学成才,是一位经历坎坷的传奇人物。38岁时师从吴藕汀,能文、善古琴,书画篆刻皆精。尤精鸟兽,以墨鸡、墨马为专攻,书法中以金文、草章、甲骨文为最。2006年被中国画拍卖杂志评为“最具学术价值与升值潜力——当代中国画100家”。

 

 

 

在桐乡撤县设市20周年庆典大会上,吴蓬现场泼墨作画。

  

 

《江南农耕风情长卷图》局部吴蓬作

  

  清明时节,客居北京的桐乡籍画家吴蓬回家乡,一则为了扫墓,二则身后还跟了位纪录片导演,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石磊。吴蓬被设定为《舌尖上的中国》姊妹篇《水墨中国》中的一位人物。摄制组从湖州南浔跟到了桐乡石门,还将从春天跟到冬天。

 

  就这样一个风清朗朗的四月,吴蓬鲜谈自己的艺术,谈的更多的是生活和家乡往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大放大收、感性出世的吴蓬。

 

  从画谱到画魂

 

  虽年过七旬,但眼前的吴蓬面色红润,声如洪钟,面前摆着一本已被翻烂的《金刚金》。他说,还是说家乡话最舒服。“很惭愧,我只读到小学,牵着我一生命运的就是一本《芥子园画谱》。”这是他的开场白。《芥子园画谱》是一本传承最久、流行最广的中国画技法画谱,堪称中国画坛的教科书。画坛大家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将其作为国画进修入门的范本。

 

  吴蓬出生于石门镇一户商人家庭,外公喜欢画画,母亲喜欢绣花,外公就把一本木刻水印的《芥子园画谱》给女儿当嫁妆。从五六岁起,吴蓬就照着画谱涂涂画画。

 

  生命是玄妙的,得失间似有命运冥冥的安排。

 

  没有考上初中的吴蓬更加一门心思画画。家人没办法,把他送去跟人学画照片。但不到一个月,吴蓬就跑回来了。

 

  吴蓬从不讳言自己的野心,他要做更大的事。这时,他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王羹梅,是他外公的表弟,喊作“五爹爹”。“五爹爹”总爱唤吴蓬的小名“龙倌”:“龙倌啊,你要立个志,这一生就要当画家。”“龙倌,不读大学没什么,但你得看书,掌握一套准确的方法,加上努力,说不定比读大学的还强!”

 

  所以,即便失去了城镇户口,做了20多年农民;即便在最苦难的岁月,为了谋生,画表格、做泥水匠、做油漆工,不停地换工作,吴蓬都没有放弃梦想。

 

  2002年,《芥子园画谱》有了“吴蓬本”,不仅赋予了画谱颜色、墨分五彩的韵味,还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吴蓬还在多个电视台开讲《芥子园画技法讲座》,让国画爱好者如临名师亲灸。很多人说,那个光头讲得真好。

 

  量变到质变也许只要一瞬间,但其实整个过程心酸自知。吴蓬把几十年的苦乐年华写成了2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芥子园画魂》,整整花了7年时间。他说,对复杂的人生际遇反躬自省就是小说。

 

  心里有座庙供着各种菩萨

 

  在吴蓬的名片背面这样写着:“对一个具有顽强意志力者而言,那位在你人生道路上设置障碍者,即是成全你得道之菩萨。”

 

  吴蓬心里就有一座庙,供着名号为阻碍神的菩萨。他们在人生路上或嘲笑他,或给他使绊子,或动摇他的信心,但他们的存在,也让吴蓬认清自己,坚定信心朝前走。

 

  吴蓬说,放下、原谅、感谢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20多岁时,吴蓬被生产队派到杭州载糟水。一得空,他就偷偷溜进浙江美院“朝圣”。激动的他趴在窗台上听老师讲课,却被门卫大叔当作小偷,揪着脖领子赶了出来。

 

  这次遭遇让吴蓬刻骨铭心,激发了他上进,发誓一定要画出个样子来,征服这所高傲的学校。

 

  功成名就后,吴蓬反倒放下一切,将“征服”转为感谢。他很想请当年的门卫吃顿饭,向他鞠上一躬。可惜学校已改名中国美院,门卫大叔也不知去向。

 

  在桐乡,跟吴蓬相熟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外号叫“吴毒头”。一是因为在文革期间,为了求生,不得已装疯。如此悲凉的经历,在吴蓬嬉笑怒骂的描述中化成了喜剧。“要是没有那段装疯的日子,就没有现在的我,感谢生活给我的一切。”

 

  还有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狂妄”――“一个小学毕业的油漆工,居然想当画家。”这在当时犹如天方夜潭。

 

  有朋友邀请吴蓬到桐乡一起干活,被他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回绝了。朋友气得当场翻脸。吴蓬说,要成功,要有“野心”,要看得远。

 

  现在,吴蓬大部分时间待在北京,偶尔到南浔小住,桐乡来得更少。每次来,石门镇上的老街坊就会说:“个毒棺材回来了,去看看伊。”旁人赶紧制止,怎么这样叫,要叫“吴蓬先生”。

 

  这事让吴蓬知道了,他说:“我就喜欢听你们叫‘毒棺材’,多少亲切,这才像在家里。”

 

  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即便性格鲜明强硬,但吴蓬心底永远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

 

  十七八岁的吴蓬,少年裘马,衣履风流。下乡画表格的他,遇到了一个从月份牌上走下来的美好女子。正值最好的年华,两人一见钟情。

 

  但因为一些封建观念的阻挠,吴家长辈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对少男少女被迫分开,各自过着不同轨迹的生活。

 

  再见时,已是2003年。回家乡参加菊花节的吴蓬走在市区鱼行街上,一个声音叫住了他。当年的少女应该已是60多岁的白发妇人了,但眼前的她看上去不到50岁,吴蓬怎么也不敢认,直到她说出你脚背上有3个疤。

 

  结局是唏嘘的,女子终生未嫁!

 

  吴蓬已有了妻。

 

  两人长谈一番后,交换了手机号码。但之后,谁也没有勇气拨通电话。

 

  或许,这情境就像张爱玲小说《十八春》中的结尾,曼桢对世钧说的,“我们回不去了。”

 

  第二年,便传来了女子去世的消息。

 

  悲情得犹如电视剧般,原本快意人生的吴蓬,突然流着泪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遗憾的事。”

 

  这些往事,吴蓬都写进了《芥子园画魂》。一些专业人士看后,深深为这样的爱情和如此奋斗的人生而感动,打算将其拍成电视剧。

 

  ◆对话

 

  记者:您觉得自己属于什么派系?

 

  吴蓬:可能你们又会觉得我自大,但我觉得,无论是浙派、海派,或是吴门画派,都太狭隘了。如果真要说派别,希望是中国画派。

 

  记者:您的偶像是谁?

 

  吴蓬:像丰子恺等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可惜我漫画不得道。在我心里,恩师吴藕汀应该就是。我在吴藕汀还不被业界认可的时候认识了他,有幸拜他为师。当时那种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遇,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有,我很幸运。

 

  记者:接下来打算为家乡做些什么?

 

  吴蓬:现在正在筹建吴蓬艺术馆,市政府给了我两个选址方案:一处在凤凰湖一带,一处就是夏家厅。我选了后者,那是我幼年生活场景的复原。建成后,我会大量放入我的作品,希望我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上的收获能给家乡有志于艺术的人一些启发。

 

  另外,我从2007年开始动笔创作《桐乡古迹》,现在基本完成,涉及桐乡7个镇的古迹共300多幅。能对家乡历史名迹追溯描写,我认为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乐事。

 

  记者:当代书画界有一种倾向,以价格论艺术成就,您怎么看?

 

  吴蓬:既然在艺术领域,我当然也追求名气,但并不是因为名气大身价高,而是为了追求话语权,能在自己的领域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那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深远意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沈怡华/文 陈为民/摄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