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去年桐乡建起70多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今年将超过100家

照料中心能照顾好老人却照顾不了自己

如何破解“中国式养老困局”尚需探索

2014年01月22日 08:45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眼下,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面对养老服务诉求,一些村和社区纷纷建起照料中心。

 

  此举虽然老人很喜欢,但有些却在亏本经营。

 

  昨天,本报记者分头走访了河山镇河山社区、石栏桥村、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市民政局,试图了解养老服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与存在的困惑。

 

  菜美价廉老人很喜欢实际上吃饭的人越多越亏本。

 

  上午9:00,河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厨师李明华踱着步子缓缓地走进厨房,放下刚从农贸市场上采购来的新鲜肉类和蔬菜,开始准备老人们的午餐。

 

  切肉、清洗白菜……这一天,老李准备烧几样拿手菜——红烧扎肉、红烧豆腐和清炒大白菜。

 

  “老人都有偏爱的菜。”老李告诉记者,为了迎合不同的需求,他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在不断翻新菜式。3个多月下来,老人对菜的口感评价都不错。

  闲聊间,午饭时间已至,锅内菜香四溢。

 

  78岁的徐森良是这里的老“顾客”,自从10月11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食堂开业以来,他就每天在这里就餐。老徐说,他平时一个人独居在老乡镇府宿舍,社区的这一措施对他们这类老年人来说很贴心。

 

  老徐前脚刚走,73岁的退休教师王锦标也来给老伴打包午餐。“价格很便宜,小菜很可口。”王锦标边聊边掏出就餐券,请李明华帮忙打包。

 

  河山社区的老人很幸福,石栏桥村的老人待遇也不错。

 

  由于已过用餐时间,当记者来到该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时,老人们已经打着饱嗝在外边晒太阳、聊天。

 

  “两个多月差不多有1000人次来就餐,平均年龄超70岁。”厨师张爱富拿出一本有些褶皱的笔记本递给记者查阅,上面清楚记录着每位老人的就餐情况。

 

  不管是河山社区还是石栏桥村,他们为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廉价午餐的举措虽然很受欢迎,但受资金、场地制约,他们最怕不能长期开展。

 

  河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陆金荣介绍,他们社区的照料中心餐厅只有24个就餐位,一旦就餐人数剧增,恐怕一时难以招架,场地就那么大,很难进行扩容。

 

  石栏桥村相关负责人说,他们食堂最多一次来了32位老人,人多了场面就显得混乱,餐厅特别拥挤。“老年人支付的就餐费比实际成本要低许多,对于照料中心餐厅而言,肯定不利于长期经营。”让河山镇民政办主任冯丽萍最担心的是食堂的持续性问题,她建议,就餐费与实际成本起码得保持一致。

 

  需求不同年龄不同送餐服务还需适应老人“胃口”。

  与河山社区和石栏桥村供餐服务受欢迎相比,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去年曾为老人开展的送快餐服务,则没有持续多久。

 

  “很多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餐饮要求少糖、少油、少盐,太硬的食物又咬不动……”杨家门社区主任魏亚平说,老人对午餐的要求比一般人高,送餐服务如要长期开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了解,杨家门社区是市区老年人比较集中的一个社区,现有1300多位60周岁以上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对该社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居委会主任魏亚平介绍,多年来,他们根据老人需求,探索出了“爱心门铃”走访服务、免费理发、义诊服务以及组织各类娱乐活动小分队等养老服务方式,不仅解决了社区老人的实际生活问题,也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有些服务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老人却不买账。”魏亚平说,今年他们社区打算自己做饭,以避免老人不适应吃快餐的尴尬,但从调查摸底的结果看,只有少数老人接受。

 

  服务质量不够专业尚停留在较低层次。

 

  “在为老人服务时,最重要的是服务本身要与老人的需求‘无缝’对接。”魏亚平说,从日常服务中发现的问题看,目前社区的服务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不够专业。

 

  杨家门社区现有持证社工3名,专业人才缺乏较为严重。“社区有了托老所、手工坊等相关为老服务配套设施,也得有相应的资金、专业人士作为支撑。”魏亚平说,专业社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与老人交流、沟通中更有优势,服务质量将会更高。

 

  市民政局老龄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工作人员平均每人肩负多项工作,日常工作量很大,所以为老服务工作不能全靠社区工作者,还得寻求更专业的民间力量。“我们设想以公办民营的方式经营为老服务团队。”该工作人员表示,但这个设想也需要更多专业社工加盟才行。

 

  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或可缓解社工缺失问题。

 

  庆丰社区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200余人,为了照顾到这些老人的普遍需求,社区专门组建了七彩夕阳社会工作室。

 

  每周三是庆丰社区孤寡老人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在那一天,七彩夕阳社会工作室志愿者都会一一前往家中拜访、聊天,解决他们日常所需。

 

  老人心脑血管病发作,志愿者送其就医;老人需要帮忙、打扫卫生,志愿者立马帮忙解决……结对久了,志愿者与老人的感情就愈发深厚。“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这样的模式比较稳定。”庆丰社区党委书记周志红介绍,虽然他们社区的志愿者年纪也都有60岁了,但他们有着丰富的照料经验和爱心,照顾高龄老人更贴心。“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组建了乒乓球、排舞、越剧等各色各样的体育文娱活动,方便老人参与和观看。”在周志红看来,社区养老服务除了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还需要带给他们更多的精神满足。

 

  为保证养老中心正常经营市民政部门将提供资金支持。

 

  2013年,我市已建成居家养老照料中心70多家,今年将超过100家。

 

  市民政局老龄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我市,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将开展送午餐服务。村(社区)开设便民食堂,服务费用由政府承担,只收取膳食成本,为低保、低收入、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价格低廉的午餐。“我市将率先在杨家门社区试点开设专门食堂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该工作人员称,试点成功后,此举将在可行的村、社区进行推广。部分村、社区将借鉴该举措,拓展午餐业务,开设老年食堂。

 

  那么,如何保证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持续经营?市民政部门将按不同的等级为其提供相应的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建设资金最高可达20万元,运营资金最高可达每年8万元。

 

  无论是养老院,还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资金。能否把照料中心打造成既能持续创造效益,又能“反哺”老人,我们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本报记者 许惠良 胡宇翔 编辑: 丁艳婷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